曆史上說秦檜是金人收買的奸細,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成立的。韓酉山先生在《秦檜研究》一書中考之甚確。宋金交戰後,金人內部對於南宋逐漸出現兩種態度,一是和談,二是吞並。秦檜更符合前者的需要。秦檜被完顏昌放歸南下,是在黃天蕩戰役之後。韓世忠在黃天蕩未能徹底殲滅金兀術的軍隊,是一大遺憾,但它使金人終於意識到吞滅南宋並不容易,和談不可避免。秦檜被金人放歸,就在這個時間點上。
秦檜被金人遷往北地約四年,趙構初建南宋時,宋徽宗得知消息後,曾經給金人上書乞和。該書由宋徽宗的駙馬爺、蔡京的兒子蔡起草,秦檜潤色做了較大修改。其中已經提出南北分治的主張,與秦檜南歸後所謂“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的理念一致。但在那個時候,金人並沒有把“和約”當回事,他們隻想著吞並南宋。直到在戰場遭遇重大挫折,金人才又想起了宋徽宗的乞和建議,開始起用秦檜。
曆史上對於秦檜與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是否有約定沒有記載,從常理上說,宋徽宗也希望乞和之後能夠南歸。既然秦檜幫助完成了這一構思,徽欽二帝對秦檜有所許諾也在情理之中。趙構也接受了議和的建議。因此,對於秦檜來說,隻要金人不滅,不管是宋高宗當皇帝,還是徽欽二帝南歸複位,他都不用太擔心自己在南宋的地位。因為,秦檜有金國做後盾。出使金國被扣押十多年的洪皓對於嶽飛在金國的影響深有了解,他曾寫密信給南宋:“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回歸南宋後,說起嶽飛,洪皓還當著宋高宗的麵痛哭失聲。嶽飛是秦檜的威脅,因為,一旦嶽飛徹底打敗金國,不管誰做皇帝,失去金國靠山的秦檜都將沒有容身之地。
可悲的是,宋高宗私心占上風,秦檜更無公心,君臣二人壟斷朝政,一群宵小隨聲附和,異議者均被排斥、打擊。宋高宗與秦檜,宋徽宗與蔡京,宋神宗同王安石,這樣的君臣關係頗為類似。不禁使人感歎,若寇準、司馬光主持“紹興議和”,嶽飛還會被殺嗎?王安石的“三不足”既是徽宗、蔡京的理由,也給趙構、秦檜壯了膽。徽宗與蔡京長期推行“重利輕義”政策,改變人才培養方向,致使小人上位,結果到高宗朝,依然賢臣寥寥,“紹興議和”隻是宋徽宗戰爭失利的必然延續。私智小慧,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掌國爾。“議和”之後,秦檜的貪汙腐敗終於進入高潮。私欲之心昭然膨脹,“天下為公”安在?秦檜“挾金人以自重”,賣身投靠,號稱“以誠待敵”,但金人又何曾同樣以誠相待?金人要求“必殺嶽飛”才能議和,秦檜“以誠待敵”便不惜製造千古奇冤。“莫須有”三個字,字字滴血流淚。
人們常說,金人扣押二帝是對南宋的鉗製,這一鉗製能有多大影響,可以見智見仁,但鉗製的作用的確有。金人的這一方式,恰似當今美國以台灣、西藏等鉗製中國,何來誠爾?曆史就是這樣重複著,當今美國的手段比昔日金人並沒有長進多少。“紹興議和”逼迫南宋冤殺嶽飛,自毀長城,金人依然窮兵黷武,恰似當今美國說中國軍費太高,自己的軍費卻占了全世界軍費的一半。嶽飛之後幾十年,韓胄推崇嶽飛,貶低秦檜,出兵伐金。隻可惜嶽飛不再,嶽飛精神在遭受打擊後業已式微。韓胄的北伐準備不足,內外時機都不對,最終失敗,宋金再次議和。有了殺害嶽飛的經驗,金人此次不再掩飾,赤裸裸地要求南宋獻上韓胄的首級。於是,韓胄先被暗殺,再被割下首級,獻於金人。韓胄雖無嶽飛之才,也缺嶽飛之神,但他最後的遭遇卻是嶽飛被冤殺的再現。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洋人也在“議和”條件中開出名單,逼迫慈禧太後殺掉主戰大臣,否則“議和”無望,慈禧接受了。金人當年對待嶽飛的手段,幾百年後被洋人一模一樣地用來對付金人的後裔滿人,我並不想感歎報應,隻想感歎洋人用的不過是800多年前的伎倆。曆史重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在重複的曆史中汲取以往的教訓。
冤殺嶽飛,自毀長城。此後,嶽飛精神在南宋也沒得到充分發揚,然而,嶽飛對軍隊建設的貢獻,在以後的曆史上還是階段性地得到發揚和提升。元朝蒙古人對於軍隊的概念,相對來說是一個倒退,嶽飛的價值沒有被真正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