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大帥練兵歌》後麵部分主要講軍事技能,前麵這部分也的確有“愛民”的內容。但是,與曾國藩相比,袁世凱明顯突出了自己,將《練兵歌》冠以“大帥”名號。其次,“愛民”內容大為減少,不像曾國藩那麼詳細。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清朝作為一個滿族貴族利益集團政治,沒有做到“天下為公”超利益性,為了維護皇族的利益,不惜犧牲整個國家利益。袁世凱小站練兵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皇族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向洋人卑躬屈膝,出賣國家、民眾利益。因此,袁世凱此時再向士兵大力宣傳“保國安民”、“軍隊愛民”,常常會與現實發生抵牾,隻能敷衍了事。
在這個問題上,袁世凱雖然繼承了一部分曾國藩的湘軍傳統,但也顯示出他的狹隘。在清朝利益集團政治的影響下,未受良好科舉訓練的袁世凱也沒有更高的境界,漸漸將軍隊引向私人化的方向。小站新軍更多的是對袁世凱個人效忠,而不是效忠於國家,因為,此時的國家不是“天下為公”的超利益政權,而是滿族貴族利益政治。袁世凱此舉雖說是無奈,但確實也是他的狹隘。袁世凱對於軍隊的管理同他以後在政治上的行為一樣,更注重利益驅使,而輕視大節大義。時人批評袁世凱,說他的軍隊“隻知袁宮保,不知皇上皇太後”,雖然指出了袁世凱的問題所在,但批評者依然站在滿族貴族利益集團的立場。本質上還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人已經感到不值得為清政權效命。
清朝滅亡後,民國初建,袁世凱成為風雲人物。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北洋軍的《大帥練兵歌》也做了修改,原先尚存的一點“保國安民”、“軍隊愛民”的內容幾乎都被清除,隻剩下個別空洞的句子,如“若不當兵國家不能保”,“保住國家太平樂逍遙”,甚至出現了“請看外國軍械多靈巧,重整武備堅甲曆兵高”這樣媚外的歌詞。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在西方勢力的主導下,洋人不希望中國的軍隊有強烈而明確的“保國安民”、“軍隊愛民”的意識,以利益為重的袁世凱也就順水推舟。
由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何曾經效忠於袁世凱的北洋軍後來會四分五裂,以至於後來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麵。當時很多軍閥例如馮玉祥、張作霖都對《大帥練兵歌》重新填詞,但都像袁世凱一樣,把軍隊私人化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史學家呂思勉說,嶽飛是個軍閥,不值得崇拜。事實上,曆史上第一個說嶽飛是軍閥的人,正是秦檜。呂思勉用嶽飛“借古諷今”的用意是表示自己對軍閥混戰的反感,但是,他的確誤解了嶽飛。嶽飛“保家衛國”、“軍民一家”的思想,與隻有利益驅動的北洋軍閥是有本質差異的。袁世凱毫無嶽飛“隻可義責,不可以利趨”的精神,因此,雖然他費盡心思地訓練了一支效忠於他個人的北洋軍,但北洋軍最終也因“利趨”而背叛了他。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新軍”,聘請了很多德國軍事顧問,北洋軍基本上是一支德國化的軍隊。由於這層關係,袁世凱《大帥練兵歌》的曲調也來自一首德國軍歌,叫做《德皇威廉練兵曲》,袁世凱還組成了當時中國第一支由西洋樂器組成的軍樂隊。此後,各個軍閥對《大帥練兵歌》重新填詞,都沒有更換這個曲調,所以,這一曲調從袁世凱起,到軍閥混戰時期,已經廣為人知。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隨著金人南下的野蠻入侵,北方占領區出現了很多自發抵抗金人的義軍,但宋朝政府無力顧及,大多義軍都自生自滅。這一情況在嶽飛那裏開始改變,嶽飛不僅聯絡北方的義軍,還派出遊擊軍深入金軍後方,對女真軍隊的後勤線實施騷擾和破壞。宋朝軍隊早已習慣集團化作戰,糧草統一調配。嶽飛派出遊擊軍深入敵方背後,很難攜帶足夠的糧草,隻能就地解決。因此,遊擊軍的生存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民關係。在那個時期,南宋幾支軍隊中,隻有嶽家軍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嶽家軍的“秋毫無犯、雞犬不驚”已廣為人知。所以,不管是主力部隊正麵作戰,還是遊擊軍深入敵後,民眾百姓的大力支持是嶽家軍捷報頻傳的重要原因之一。
800年後,抗日戰爭期間,嶽飛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毛澤東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的戰略思路,與嶽飛昔日的做法也有關。沒有良好的軍民關係,從建立根據地到實施遊擊戰,都難以實現。而良好的軍民關係要能維持,政權就必須是愛民的,就必須是與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軍事上的勝利,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優劣。民國之初,北洋軍隊的武器裝備最為精良,德國化的軍事訓練不可謂不先進,軍紀不可謂不嚴,但是,北洋軍依然難成氣候,民心所向,比單純的軍隊有著更大的力量。
在宋高宗十二道金牌的壓力下,嶽飛被迫撤軍,百姓苦苦挽留,因為他們擔心嶽飛走了,金人來了,他們會因幫助嶽飛而受到金人報複。嶽飛浩歎“十年之力,毀於一旦”,也是對這一強大的群眾基礎受到嚴重傷害的痛心。此後,南宋孝宗時期為嶽飛昭雪,剝奪秦檜的官爵。宋孝宗再次北伐時,又提出要發動敵後群眾,但已收效不大。嶽飛去世那一年,陸遊剛剛17歲。陸遊成年後,科舉考試名列第一,卻被秦檜阻擾,功名由秦檜的孫子取代。嶽飛被害50年後,67歲的陸遊寫了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