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嗎?”(1914年~1920年)(1 / 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對美國和華爾街來說,這是一次曆史性的機遇。到1918年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超越了歐洲強國,而紐約則超越了倫敦。剛剛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華爾街遭受了一次巨大爆炸的衝擊,驚魂未定的來訪者戰戰兢兢地問華爾街人:“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嗎?”……

譯者導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與金融危機的爆發相似。盡管在此前的數年裏,由於幾個歐洲大國的勾心鬥角,戰爭的陰影已經醞釀了很久,但是,戰爭的直接起因卻是一個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1914年6月,一名狂熱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這一事件立刻被歐洲各國的政治家利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歐洲主要國家都已經處在戰爭狀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煙燃起,“在歐洲各處,明燈正在熄滅。”歐洲長久以來享有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霸權結束了,“美國世紀”開始了。

在戰爭一觸即發的1914年7月底,全球股票市場全線下跌。由於海底電纜已經將世界主要的資本市場聯係在一起,當倫敦交易所宣布暫停交易時,全世界所有的賣單都集中到了紐約,華爾街別無選擇,閉市是唯一的選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曆史上,這是第二次非正常閉市。

1914年8月,人們普遍估計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將迅速崩潰。但事實是,盡管在戰爭初期美國對歐洲的出口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但戰爭創造了對軍需品和農產品的巨大需求,訂單源源不斷地從歐洲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這給美國帶來了自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經濟繁榮,而華爾街也在經曆了戰爭剛剛爆發時的短暫恐慌之後,迎來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

盡管當時每10個美國人裏就有1個德國後裔,但是美國的公眾輿論從一開始就倒向協約國一邊。1915年,客輪“路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1198人葬身海底,其中包括128名美國人,這一事件使得美國向軸心國開戰。

對金融資源的爭奪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的一個重要製高點,華爾街的金融資源顯然是傾向於協約國的。在戰爭初期,德國在海上無法擊敗英國,於是在華爾街開出天價,試圖收購對此影響巨大的伯利恒鋼鐵公司,但被擁有伯利恒公司控股權的施瓦布斷然拒絕。

交戰中的國家不僅需要物資,還需要購買物資的資金。大英帝國在戰前的國防預算每年大約為5000萬英鎊,進入戰爭後每天的花費就要5000萬英鎊。摩根銀行為協約國籌措了大量戰爭所需的款項,美國政府最終也決定向協約國提供直接貸款。4年的戰爭使得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變成了最大的債權國,至此,美國不僅在實業上,而且在金融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經濟體係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華爾街了,它一舉成為世界金融體係的太陽,而包括倫敦在內的世界其他金融市場,從此成為圍繞這個太陽旋轉的行星。

1918年,戰爭的突然結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次短暫而急劇的衰退,而後華爾街最著名的10年——20世紀的20年代即將開始。而這非凡的10年卻是以1920年在華爾街的一次爆炸開始的,這一聲爆炸的巨響仿佛是向“華爾街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聲頗具諷刺意味的道賀。”

在金融市場中,沒有比不確定性更令人煩惱的東西了。而同時,金融市場之所以得以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希望通過金融市場減少不確定性。金融市場可以每天——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實時——將投資者持有的證券的真實價值告訴投資者,而期貨市場則可以幫助他們鎖定利潤或者減少風險。

沒有什麼能比戰爭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為戰爭是人類最不可預測的活動,而在大國之間的戰爭則更加無法把握。因此,所有在金融市場中謀生或是依靠市場生活的人,對於戰爭的恐懼,甚至對戰爭威脅的恐懼,都遠遠勝過其他。而很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世紀20~30年代,有一個“左派分子”廣泛傳播的謠言:是“死亡商人”和“華爾街”(指大公司和它們的大股東)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兜售軍火和為戰爭融資而從中謀利。

無論是從曆史還是其他角度來看,這種說法都是極其荒謬的,當然,政治謠言的製造者可能完全不顧事實,但是新聞記者和曆史學者卻應該尊重事實。隻要對1914年發生在華爾街的事情稍有記憶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荒誕的說法。

在當時的歐洲,幾個大國為了政治、經濟和殖民利益而勾心鬥角,戰爭的陰雲已經醞釀了好幾年。使這種不穩定性越來越強烈的是德國皇帝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此時的德國擁有歐洲大陸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這個國家又被狡詐善變而又極度神經質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Ⅱ)所控製。在那些年裏,每當有危機出現,全世界的股票市場都會急劇下滑,因為人們無法預測威廉皇帝會做出什麼樣的事來。

1912年,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對土耳其宣戰,這場衝突將奧地利和俄國卷入其中,並且引發了更大範圍的戰火。市場的反應異常迅速,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市場都直線下跌。由於歐洲中央銀行提高了貼現率,市場利率急劇上升。世界上最早的債券——英國的聯合公債甚至跌到了曆史最低點。歐洲國家開始將它們在海外的投資清盤並收回,尤其是在美國的投資,同時,它們將黃金運回本國。8月到10月這一段時間是美國秋季農產品出口的季節,通常也是黃金大量運往美國的季節,但是,在1912年8~10月,隻有價值3700萬美元的黃金流向美國。而1913年前6個月,從美國流出的黃金達到了6300萬美元。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一場歐洲大戰將不僅給歐洲經濟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也將給美國經濟帶來同樣的災難。19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安吉爾出版了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大幻滅》(The Grand Illusion),他認為一場戰爭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國際信用體係瓦解,而這是所有國家都無法承受的,僅此一點就可以確保任何衝突方都會盡力避免戰爭,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戰爭爆發了,它也會很快結束。英國、法國和德國在美國的投資總共有50億美元,如果發生戰爭,這3個國家會將所有這些投資變現來購買軍火,可以預計,這將導致美國股市的崩潰。歐洲的利率將會扶搖直上,並帶動美國的利率也直線上升,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將大幅下降。而在1914年,農業仍然是美國經濟的基礎,農業的衰退將會把所有一切都帶入黑暗的深淵。

因此,當時人們都認為一場大範圍的戰爭永遠不會到來,而這主要歸功於安吉爾的影響。1914年初夏,一位經濟學家在《紐約時報》周末版撰文:“一場會招致全體商業界一致反對的戰爭將永遠不可能發生,因為現代戰爭必須要從商業界的錢櫃裏獲取原動力。”

因此,當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一個塞爾維亞極端分子刺殺的消息傳到華爾街的時候,市場仍然保持著平靜。在此前的幾十年裏,歐洲皇室不斷遭到暗殺,弗朗茨·費迪南大公並不是其中最顯赫的一位。事實上,《商業金融報》在事件發生後簡短地寫道,這次暗殺“之所以給政治和金融觀察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全世界得知這個消息後所引起的驚慌程度之輕微……在一兩天的大量報道和評論之後,整個事件似乎已經被人忘卻”。過去的一年裏,市場走勢平穩,利率也在下降。最近的幾個星期,大部分時間裏市場一直保持著穩定,政治家、經紀人和銀行家們都在度假。這一年的7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日平均交易量隻有30萬股。

但是,到了7月底的時候,世界政治局勢卻風雲突變。7月25日,英國提議幾個國家一起召開會議解決巴爾幹地區問題,而奧地利此時正想利用大公被刺的事件逼迫塞爾維亞在這個問題上讓步。法國和俄羅斯很快接受了英國的提議,但是德國和奧地利斷然拒絕。奧地利擔心這樣一次會議將使它無機可乘,而德國——實際上就是德國皇帝,決心要支持它的奧地利盟友。

7月27日,星期一,華爾街的股價開始放量下跌,同時對黃金的需求大大增加。第二天,奧地利對塞爾維亞宣戰,全球股票市場大幅下跌,而黃金價格卻一路上揚,許多市場不得不暫停交易,紐約市場的交易量達到102萬股。次日,隨著歐洲各國動員軍隊的呼聲逐漸增高,歐洲的政治家們發現形勢越來越超出他們的控製,在絕望之中,他們仍舊努力尋求一條和平解決爭端的道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交易所關門,包括維也納、羅馬等地的交易所,其中最重要的是柏林交易所。

次日,對黃金的搶購仍在繼續,開市的交易所日漸減少,即使在開市的交易所裏也隻能看到瘋狂的拋售。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為130萬股,達到了1907年恐慌以來的最高紀錄,而同時行情卻大跌,許多股票跌了20%~30%。此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還不是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但也已經是行業領先者之一了,其股票價格從每股58.875美元跌到了每股39美元,跌幅將近34%。伯利恒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雖然隻是美國第二大鋼鐵公司,但卻是軍艦和主要船塢所需裝甲鋼板的最大生產商,它的價格竟然也跌了14%。

那天晚上,交易所的管理層開會討論交易所是否應該閉市,爭論雙方都有很充分的理由。那些讚成交易所繼續營業的人擔心閉市反而會加重恐慌氣氛,他們提起在1907年那些最黑暗的日子裏,在數百家銀行和經紀行相繼破產的時候,交易所也是照常開門的。但是反對者指出,在1907年,J·P·摩根還在世,他獨有的聲望和能力控製了局麵。另外,還有一個不同的情況是,1907年,世界上的其他交易所都沒有閉市,而現在,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早已經閉市了。

7月31日一大早,倫敦交易所宣布將暫停交易,在其漫長的曆史上,這還是第一次。華爾街此時已經別無選擇。如果紐約證券交易所繼續開市交易,它將是世界上唯一開市的主要交易所。由於海底電纜已經將全世界的市場聯係在一起,全世界所有的賣家都將集中到這裏。事實上,等待著一開盤就賣出的隔夜賣單已經堆積得像小山一樣高了。這一次恐慌來勢凶猛,是華爾街以前從來都不曾領教過的。在緊急會議上,交易所的絕大多數理事都投票支持暫停交易,以觀事態發展。然後,交易所的總裁走過大街,來到了華爾街的“街角”,征求摩根家族現在的當家人——小J·P·摩根的意見。小摩根隨後和美國財政部部長威廉·G·麥卡杜交換了意見,他們都認為閉市是唯一的選擇,這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曆史上的第二次閉市。

然而銀行照常營業,在全美範圍內,由於存款人蜂擁前來提取黃金和現金,有幾家銀行都受到擠兌。從7月27日(星期一)開始的兩個星期內,儲戶從紐約的銀行裏麵提走了8000萬美元,其中7300萬美元是以黃金的形式提走的。

31日下午,德國對俄國宣戰。到8月3日,歐洲所有的大國都已經處於戰爭狀態。這一天,英國內閣會議決定對德宣戰,外交部部長愛德華·格雷爵士在會後說道:“在歐洲各處,明燈正在熄滅;在有生之年,我們也許看不到它再次點亮了。”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它們的確再也沒有被點亮過——歐洲長久以來享有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霸權結束了;“美國世紀”開始了。

“死亡商人”(“merchants of death”),指軍火商。—譯者注

聯合公債(British Consols),英國的一種政府公債,最初發行於1751 年,支付利息且沒有到期日,永不還本。—譯者注

諾曼· 安吉爾(Norman Angell, 1872~1967),英國經濟學家及和平主義者,獲1933 年諾貝爾和平獎。—譯者注

威廉·G· 麥卡杜(William G.McAdoo,1863~1941),美國鐵路行政官員、政治家。曾任美國財政部部長(1913~1918)、鐵道指揮官(1917~1919)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1933~1938)。—譯者注

愛德華· 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 1862~1933), 英國政府官員。任外交大臣(1905~1916)時,主張1914 年對德宣戰。—譯者注

華爾街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樣重新恢複商業活動。投資者不僅無法買賣證券,而且,事實上他們根本無從確定手中證券的價值。經紀業一片荒蕪,交易所裏一個交易席位要付8萬美元,而租金和其他費用還不算在內,所以,經紀人們都極度渴望交易所能重新開市交易,這樣他們才能賺錢來支付這些費用。地下交易市場幾乎一夜之間就活躍起來,再次證明了“隻要有買家和賣家的地方,就有市場”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

幾個場外經紀人宣布他們願意買賣紐約交易所掛牌證券,但是受到來自紐約交易所的壓力,他們的交易很快停止了。在波士頓、芝加哥和費城,一些拍賣市場逐步發展起來了,它們的功能有點類似於120年前梧桐樹下麵的老華爾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強烈要求下,這些市場上的股票價格不得在報紙上刊登,這使得它們無法成為真正的證券交易所(這些信息的缺失也妨礙了曆史學者們了解當時股價的波動情況以及市場的整體規模,但這些市場的規模看來相當龐大)。

不久,交易所後麵那條狹窄的新街(New Street)上聚集了一些人,有報道說他們正在買賣證券。很快,紐約證券交易所委員會的一名委員受命就此事進行調查。有意思的是,這位紐約證券交易所委員會的委員現在的工作是“防止”在紐約有交易活動。在他著名的報告中,他這樣寫道:“在新街上隻有4個人和1條狗。”而實際上那裏的市場很快就飛速發展起來,在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大約有100多名證券經紀人在緊張地進行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