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海底峽穀是怎樣形成的(2 / 3)

但是,地球這根大磁棒兩極間的軸線並沒有和地球的真南北軸相重合。兩者之間有一個角度差異,因此,指南針隻受到地磁極的吸引,其所指南北與真正地球的南北極也有個角度的差異。而旦,人們還發現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磁偏角也並不完全一致,即使在同一地區磁偏角也是經常變化的,這是因為地磁的兩極在經常移動位置而造成的。

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磁是由於地核中帶電物質圍繞熔融狀的鐵鎳地核旋轉運動而產生的。這些運動是經常變化的,所以地磁方向也會隨之發生改變。科學家還發現,在過去的7600萬年間,地球磁極曾發生過171次的顛倒互換。

二、地球的磁場為什麼會逆轉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在逝去的漫長曆史長河中,地球的磁極曾發生多次逆轉,即地球的磁南極變為磁北極,而磁北極卻變成磁南極。

據說7600萬年來這種顛倒就發生過171次,距今最近的一次發生在70萬年前。

那麼,地磁場為什麼會發生倒轉呢?多少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假說是所謂“發電機理論”。該理論對地磁場倒轉的根本原因作了如下的解釋:地核是由熔融狀的鐵鎳等組成。這種流體隨著地球自轉而旋轉。這種流體是在磁場中運動,於是就有渦電流產生,渦電流又形成了新的磁場。在新磁場的作用下原有的磁場就發生了變化。這過程與發電機原理是一樣的,這種複雜運動導致地磁場時常發生變動。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所處的太陽係圍繞著銀河係中心運轉,這樣地球在銀河係的位置是經常改變的,因此或一多或少要受到外界星球的有規律幹擾,可能就是這種幹擾導致了地磁場的變化。

據說,地磁場發生倒轉前,地球的磁場強度急劇減弱直至降低為零。據測定目前地球磁場強度有減弱的趨勢,磁極點也在以每年10千米的速度移動著,這是否預示著地磁場將要倒轉呢?

1.怎樣劃分地震的震級和烈度

地震研究部門在報道某地區發生的地震時,往往要冠以發生了XX級的地震,烈度達到X度等等。例如1976年7月唐山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達7.8級,烈度達到10°以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和破壞。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並不是一回事。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

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裏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麵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麵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麵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次地震隻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詞的烈度。烈度一般分為12。,它是根據人們的感覺和地震時地表產生的變動,還有對建築物的影響來確定的。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

2.為什麼從太空觀察地球表麵會有許多環形構造

我們通過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到月球表麵有許多環形的構造。據說,這些是環形的山脈。

其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麵也有許多圓形的構造,隻是我們身在地麵上觀察地球,難以得到一個整體的認識,正如古詩中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自從人造衛星上天後,從太空來觀察地球的表麵,用攝影機、多波段掃描等現代技術手段,拍攝了大量照片。通過綜合分析,人們能夠看清。地球的“廬山真麵目”了。

科學家通過照片發現了許多過去沒有發現的現象。例如: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地球表麵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圓環,這些圓環,大的有好幾百千米,小的直徑不到1千米,大小相差很懸殊。

為什麼在衛星照片上能看到許多環狀構造呢?首先是由於居高臨下觀察的結果。高空觀察能丟掉細節,抓住主要輪廓,能把地麵觀察時沒看出的環狀構造認出來。

同時,衛星上是采用紅外線攝影和掃描技術。紅外線是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攝影能把地麵上的溫度等細微差別分辨出來。地下存在的環狀構造、地表的植物種類、地貌形態、甚至地溫,紅外線攝影都能記錄下來,因而出現了許多環狀的圖象。

3.地球表麵的地質環形圏是怎麼回事

人們從衛星傳送回來的照片中看到月球、金星、火星等的星球表麵,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圓圏。經過科學家的考察,發現這些圓圈大都是隕石砸成的坑,或是一些巨大的火山口。

衛星拍攝的地球表麵照片中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圈圈。那麼,這些環狀構造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學家研究認為,早期地球的大氣層與現在並不一樣。大氣稀薄、氣體成分也有些不同,保護地球免受隕石襲擊的能力比現在要差得多。因此這些環形構造可能是由於受隕石衝擊形成的。

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上的黑子是圓形的。天文資料說明太陽上的黑子是太陽內部的高能物質熱核反應,是爆炸時形成的。

那麼,地球表麵上的環形構造會不會也是地球內部高能物質熱核反應爆炸時形成的呢?地球內部是存在著大量的高能物質的,如放射性元素,它們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環形構造可能是上地幔的高能物質熱核反應,引起地球內物質向地殼作垂直衝擊而形成的。由於有熱動力過程,就會使地表有熱的痕跡,盡管肉眼不一定能辨認,但采用紅外線掃描傳感器,就有可能捕獲到這些痕跡。

4.地球上的山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知道,地球上海洋麵積占有71%,而陸地麵積僅占29%。然而,在這比例不大的陸地麵積中,山地竟占陸地總麵積的28%以上,達4200萬平方千米,相當整個亞洲的麵積,可見地球上的山之多了。

地球上這麼多的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學家認為,形成山的主要動力是地殼的水平擠壓。一種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造成的東西向的水平擠壓;另一種是由於在不同緯度上受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地殼向赤道方向的擠壓。這兩種擠壓再加上地殼受力不均所造成的扭曲,就形成了各種走向的山脈。

一般來說,地殼中比較堅實剛硬的部分,在地殼發生運動的時候,往往發生斷裂,在斷裂的兩側相對上升或下降,有時也能突出地麵成為高山。

在地殼中一些柔弱地帶往往較易受地殼運動劇烈而產生褶皺隆起,而造成綿亙的山脈,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

地殼運動造成了地麵的四凸不平後,再經過氣候、流水以及冰川的侵蝕衝刷,才有了如今這樣崇山峻嶺的形象。

但是由於地殼運動並未停歇,一些新生代形成的山脈,直到現在還在不間斷的上升,像我國的喜馬拉雅山。

5.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如果你有機會到黃河流域去旅行,當火車經過三門峽向西行駛時就能看到鐵路兩旁灰黃色的、像城牆那樣高高聳立的土壁。繼續西行進人山西、陝西、甘肅等的河穀地帶,黃上坡更加壯麗,灰黃色的原野真是無邊無際,這就是著名的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海拔200~2000米,麵積約40萬平方千米。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裏來的呢?針對這個問題,地質學家們經過反複勘察研究,提出了種種觀點:有的科學家提出了風化說,他們認為,200萬年以來,我國西部地勢不斷上升,幹燥氣候區域不斷擴大,原來廣泛分布在新疆、內蒙、寧夏一帶地表的沉積砂岩、粉砂質泥岩以及砂礫岩等比較疏鬆的岩石,在強烈的風化作用下出現了戈壁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