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是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山奇水秀、風景美麗,因此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桂林除山水美之外,還有更具特色的石灰岩洞,七星岩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溶洞。洞內到處懸垂著美麗的鍾乳石,有的像累累的果實,有的像盛開的花朵。與之相對應的石筍拔地而起,一個個像春天從地麵下“冒”出來的竹筍。
那麼這些奇麗的鍾乳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盛產”鍾乳石和石筍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構成的。洞頂有很多的裂隙,每一處裂隙裏都有水滴滲出來。每當水分蒸發掉後,那裏就會留下一些石灰質的沉澱,日積月累,天長日久洞頂上的石灰質愈積愈多,終於形成了乳頭。以後,乳頭外麵又包起一層石灰質,以至越垂越長,就形成了姿態萬千的鍾乳石。
石筍其實就是鍾乳石的孿生兄弟。當洞頂上的水滴落下來時,石灰質也在地麵上沉積起來,就這樣石筍對著鍾乳石向上長起來,若是說鍾乳石是“兄長”,那石筍就是“孿生弟弟”了。
而石筍底盤大,本身比較穩定不易折斷,所以它比鍾乳石的生長速度還要快,還要粗壯呢。
1.為什麼有的高山上終年戴“白帽子”
在地球上,許多海拔高的山峰上終年覆蓋著冰雪,像戴著一頂“白帽子”似的,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消失。即使在熱帶地區,有些很髙的山峰也是終年積雪,這些現象在喜馬拉雅山、天山、昆侖山的山峰上尤為多見。
那麼,為什麼高山上終年積雪不化呢?這是因為高山上氣溫很低、天氣很冷的緣故。山愈髙空氣愈稀薄,太陽輻射來的熱量不易保存。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就要降低0.5~0.6℃,以此類推,因此到了一定高度,氣溫就會降到0℃以下,所以冰雪終年不化。
溫度終年為0℃的這個高度稱為雪線,所以在那些高度超過雪線的山峰上,就會終年積雪。
由於南北兩極氣溫本來就比較低,因此越是靠近兩極,雪線的位置越低。相反,越接近赤道,雪線位置就愈高。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雪線以上的山峰上戴的那些“白帽子”,都是雪花變成的。當雪剛降落地麵時,白天在陽光照射下,表麵融化的水滲人積雪下層,夜間氣溫降低,融水和雪凍在一起,冰裏有雪,雪裏夾冰,雪花變成了半透明的粒狀雪,融點也降低了。日久天長,反複循環,就成了終年不化的冰雪了。
2.為什麼石頭也會走路
石頭是無生命的東西,如果沒有外力相助,它自己是寸步難行的。
可是在我國鄱陽湖心有個名叫鞋山的小島,島上有塊大石頭,和鞋山的岩石成分截然不同、倒像是一顆綴在“鞋”上的珍珠。那麼,是誰綴在上麵的呢?
無獨有偶,在加拿大阿爾達省的原野上,有兩塊大石頭矗立在麥田裏。長約40米、寬約16米、高約14米,在平坦的原野上,十分引人注目。
經科學家研究證明,這些不明身分的巨石原來是古代冰川從附近的山上搬運來的,在地質學稱做“漂礫”
冰川怎麼能把這樣巨大的石頭帶到很遠的地方去的呢?
冰川和河流不同,當它經過山區時常常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從山崖上墜落下來。石塊雖然很重,堅硬的冰麵卻可以托住它,使它和冰凍結在一起,成為冰川的組成部分。
後來,隨同冰川流到很遠的地方。待到氣溫較高的地方,冰融化了,而漂礫就留了下來。原來冰川是這些巨型漂礫的銀色“座騎”,那漂礫又成為冰川“到此一遊”的見證了。
地質學家就是根據在廬山、黃山等處找到的冰川漂礫為依據,證實我國曾經曆過地質史上的第四紀冰川時代。
3.為什麼冰峰的山頂都是尖銳的角錐形
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它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被稱為“世界之巔”。高高聳立在群山之間,形態奇特,氣勢雄偉。它的峰頂終年冰雪覆蓋,四周峭壁環繞,像是一座棱角分明的角錐體。
其實,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冰峰都是峭峻鋒銳的角錐形,和別處的山形大不相同。這是冰峰特有的形態,冰峰奇特的形態是由於冰蝕形成的。
因為在積滿冰雪的山頂周圍,由於頻繁的冰凍和解凍,對岩體產生了特殊的寒凍風化作用,使岩體受到破壞,而經常發生山體崩坍。不斷崩坍的結果,造成了一道道陡崖。
冰峰周圍的陡崖逐漸崩坍後退,加上冰流的不斷修飾,就逐漸形成了這形狀獨特的角峰了。遠處眺望,像是一叢叢寒光閃爍的刀尖剌向萬裏長空,使人望而生畏。
科學家認為,角錐形的山峰是古代冰川遺跡的見證。地質史上的第四紀期間,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冰期。在古冰川的源頭,往往都是這種奇特的山峰分布。
峭峻的冰峰往往吸引著勇敢的登山健兒前來奮力攀登,冰峰成了檢驗人們勇氣的天然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