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以完成史書為己任,才華又高出雲表,很快地寫出了一係列作品。“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經過一番嚴竣的考驗,他才獲得了按照自己原有的寫作計劃,編撰史書的權利。“帝乃複使終成前所著書。”
由此,班固獨立思考,發揮才智,遵古而不泥於古,重前人成績,卻找出其不足,而決定了自己的寫作綱領。他認為漢代是了不起的朝代,是繼承了聖明君主堯的運氣,成就了帝王之業“漢紹堯運,以建帝業。”那麼,在寫史上有什麼偏差呢?那就是有三個問題。一是曆史出現了斷條,二是有所貶低,三是大麵積空白。於是進行了史無前例或有例還需大量充實的工作。“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所記年代為“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與曆史上成名之作有何關係?“綜其行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誌、傳凡百篇。”其成書時間“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其影響之大是。“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倘若不是班超為之上書辯冤,力陳其忠,其著,可昭天日,決不會有這般成就。
班氏兄弟同胞義、手足情,豈為一己之私?簡直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可謂功高蓋世。
文能濟世,武可匡國。班氏兄弟文武全才。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流傳千載,鼓舞多少文人,或者說是知識分子,拿起刀槍,馳騁疆場,保衛祖國,保衛邊疆,促進建設,贏來和平!
立大功的班超,有赫赫的戰功,在中國曆史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記載:“夏五月……月氐國遣兵攻西域長班超,超擊降之。”
六年秋“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斬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納貢者五十餘國。”
《班超傳》曆述受兄固的推薦、支持,由蘭台令到軍司馬。後屢出奇兵,大獲全勝,被帝拜為將兵長史。待遇如同大將“假鼓吹幢麾”。關於再升官職,有一段精彩的記錄:“永元二年,月氐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氐兵雖多,然數千裏逾蔥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也?但當收穀堅守,彼饑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鈔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救,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賚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還,超縱遣之。月氐由是大震。歲奉貢獻。明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乃以超為都護。”班超善於分析敵情,班超善於用兵,班超善於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對認輸者,又會恩威並施。
當50餘國皆進貢、交人質、歸附於漢時,永元三年,皇帝下詔列舉班超的功勞,並闡明封侯的目的:“……先帝重元元之命,憚兵役之興,故使軍司馬班超,安集於闐以酉。超遂逾蔥嶺,迄縣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改立其王而綏其人。不動中國,不煩戍士,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致天誅,蠲宿恥,以報將士之仇。司馬法曰:‘賞不逾月。’欲人速睹為善之利也。其封超為定遠侯,邑千戶。”
每次封官,班超都沒有沾沾自喜。這和他青年時投筆從戎的動機是一致的。他說:“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班超在給皇帝上書中,懇切要求歸鄉,隻字未提功高乞養事。
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裏之間,況於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但願生入玉門關。臣老病哀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
班超欲以懷鄉思國之情,打動君王,君王未為所動。班昭代兄上書,在《班超傳》裏,與超上書銜接。其後被收入《古文析義》一書中,世傳此珍品,如捧政治宏論。
君王受感動,征超回洛陽,拜為射聲校尉。超有胸肋疾,回到故國僅一個月,便溘然長逝。昭的一紙奏文功莫大焉。一顯君王盛德,二慰邊將老臣之心,戎馬一生的班超死而無憾。
班昭奏疏中稱皇帝對臣下的封賞是“天恩殊絕”,治國是“以至孝理天下”。這些話,君王聽起來十分入耳。
班昭述超的戰績,突顯其忠勇,且毫不誇張。得以生存歸功於“賴蒙陛下神靈”。如此效忠之臣,君王豈能不視為股肱、腹心。
班昭從召回班超能利於國家安定強盛的角度加以申說,題目大而鑿實。君王倘能謀深慮遠,豈有不動之理。
班昭從關心班超健康角度,如小兒女向父執,向慈母哀哀乞憐,暗含君臣猶如父子情義,君王鐵石之心也能為之軟化。
班昭從班超的過去、現在,再推測到未來,君王還怎麼能固執己見,不下現成台階呢?
茲引原奏疏如下;
妾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絕,誠非小臣所當被蒙。
超之始出,誌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會陳睦之變,道路隔絕。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眾。每有功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骨肉生離,不複相識。所與相隨,時人士眾,皆己物故。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發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雖欲竭盡其力,以報塞天恩,迫於歲暮,犬馬齒索。蠻夷之性,悸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奸宄之源,生逆亂之心。而卿大夫鹹懷一切,莫肯遠慮。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故超萬裏歸誠,自陳苦急,延頸逾望,三年於今,未蒙省錄。
妾竊聞古有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侯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超餘年。一得生還,複見闕庭,使國永無勞遠之慮,西域無倉卒之憂。超得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超有書與妾生訣,恐不複相見。妄誠傷超,以壯年竭忠孝於沙漠,疲老則便捐死於曠野,誠可哀憐。如不蒙救護,超後有一旦之變,冀幸超家得蒙趙母衛姬先請之貸。妾愚戇不知大義,觸犯忌諱,書奏。
班昭引《周禮》所言服兵役的製度,當無可駁。引《詩經》說明先施恩惠於國,然後能安定四方。引《史記》、《列女傳》,表示效趙括之母、齊桓公之姬,請罪在先,不受連坐。於公於私說得麵麵俱到。
說理處,運用排比,以增氣勢,正反兼及,無懈可擊。感歎處,用“誠可痛也”,“誠可哀憐”句,欲以己之感慨,激起君王感情上的共鳴。
整篇奏疏中心是說明班超應該被召還朝。超上書乞歸,感情淒切,隻說明自己思歸可諒,對國家、對民族,將有什麼好處略而未談,故擱置三年。班昭則在“應該”兩字上作文章,既說動了君王,也征服了人心。
班超為兄解脫囹圄之苦,班昭代兄求得榮歸,都有冒險成分,兄妹智勇雙全,成為千古佳話。
3傾國才華
班昭的才識,朝廷顯官、公侯將相、皇親國戚無不欽敬。舉國上下,男女老少,不知才女班昭的,可遺憾地稱之為:不聞春雷響,但見桃李長,不知夏雨濕,但見秋圃場。因為一年四季當中,受班昭教育思想影響的那就太多了。由於班昭的教育而施德政的君王,能肅正朝綱,善納忠言。以帝王之尊,下詔讓班昭續成《漢書》所缺部分,完成班固的未竟事業。東觀藏書閣裏有琳琅滿目的書冊,班昭愛書如命,專心誦讀。瀏覽,不逞一目十行之能,深鑽,不辭鐵杵磨針之苦。她最懂得:博覽群書,是增長學識,擴大知識領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