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1 / 3)

“清官難斷家務事”。日常生活,家長裏短,難免磕磕碰碰。然親人是我們每個人心屬港灣,切記不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抱憾!

中外名流的孝行

傳說在還沒有文字記載的上古時代,基本上沒有水利設施,一遇大暴雨,河流就泛濫成災。被淹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堯和舜統治黃河中下遊地區時,連續多年發生水災,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舜下了決心要治理洪水,經過部落首領討論,大家公推一個叫鯀(qǔn)的人負責治水。

可是九年過去了,洪水不但沒有治住,反而越來越嚴重了。這是因為鯀采取的是堵的方法,全靠築堤攔水,結果水越積越多,河道越治越壞,水患越來越重。舜見鯀治水不力,給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損失,就將他處死了。

民族要生存下去,洪水的災禍就非平息不可。挑選一個合適的人來指揮治水成了關係民族生存的大事。部落首領們又向舜推薦了鯀的兒子禹,說他公正無私,做事認真,答應了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一定可以把水患治住。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舜認為這次大家舉薦的人不錯,於是對禹說:“你的父親沒有把洪水治好,被我處死了。現在我任命你負責這個工作,希望你能完成你父親沒有做完的事!”

其實,禹在他父親死後,就發誓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挽救那些在洪水中掙紮的人們,同時也為父親洗刷恥辱。

接受任務後,禹馬上帶領一批人到洪水泛濫的地區考察。他發現,父親采用的修堤堵水的方法根本行不通,隻能順著地勢挖通河道,疏導洪水,並種植農作物來保護土壤。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

禹帶領大家一起辛勤地挖渠排水。除了治水,他已經忘記了一切。

在治水的十三年中,禹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有進去過。有一次,恰好碰上他的妻子生孩子,禹是多麼想進去抱抱這個沒有見過父親的兒子,也多麼想進去看看身體虛弱的妻子啊!

“兒子啊,請原諒你這不稱職的爸爸吧,他實在是一刻也不能離開工作!”禹在心裏默默地叫著兒子,腳步連一下也沒有停頓。

就這樣,經過十三年萬分辛苦的勞作,終於把黃河水順暢地引到了東海,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禹不因父親被殺而放棄對整個民族的責任,而能認真吸取父親的教訓,把父親做壞了的事改正過來,用光輝的業績為父親洗刷了恥辱,這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孝順的兒子。田稷子謹遵母訓

古時候,曾子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說:“父母說得對,就一定聽從,這就稱得上孝順。”戰國時的田稷(jì)子,就是這樣一個孝順的兒子。

齊宣王時,田稷子當了相國,權力很大,許多官員都爭著向他送禮,巴結奉承。田稷子被周圍這班小人吹捧得暈暈乎乎的。

過了些日子,田稷子把別人送來的金子轉送給母親。他雙手托著一盤黃燦燦的金子,不無得意地說:“母親大人,這是兒子孝敬您老人家的。”

母親看著他手中的金子,十分驚詫:“你當相國才三年,俸祿雖然很高,但也不會有這麼多金子呀。你說說,這些金子是哪裏來的?”

田稷子沒把母親的驚詫當回事,說:“這些都是我的手下孝敬的,您就放心收下吧。”

母親一聽,頓時嚴肅起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做人,就要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做官,就要廉潔奉公。不義之財不要取;不法之事不要為;來路不正的東西,不要往家裏拿。現在,你把別人送你的財物拿回家,這可是極不光彩的事。你這樣做,真不配做我的兒子!”

田稷子聽了母親這番話,羞慚得滿麵通紅。他趕忙把金子和屬下送的禮物一一清點,帶到朝廷,當麵交給齊宣王。齊宣王見了,不知是怎麼回事,還以為相國給他送禮來了呢。田稷子交出禮品後,對齊宣王說:“我身為相國,無端收受下屬禮物、財寶,心中還有些得意。今天聽了母親對我的一番嚴厲教訓,才使我幡然醒悟過來。作為朝廷大臣,拿了人家的東西,將來在執行法律上,就有可能出偏差。今天我可以收受禮品,明天我的下屬也可以收受禮品。這股風氣一蔓延,國家的法律還能不折不扣地執行麼?所以,今天我特地將收受的財物全部交給朝廷,同時請大王處罰我。”

齊宣王聽了田稷子的話,也深有觸動,於是要求朝廷官員都要向田稷子學習,不準收受下屬財物。

田稷子上交財物的事驚動了京城。大家都稱讚田稷子廉潔奉公。知道內情的人卻說,要學田稷子,先要學他的孝順。他是聽了母親的規勸,才有今天這種美好的政聲啊。

黃香溫床孝父

孝敬父母,不是一句好聽的空話,它時時處處體現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做一件孝敬的事容易,而做每一件事都能替父母著想,那就需要兒女有一顆真正的孝心。兒女有了這樣一顆心,生活再難,家庭也會充滿溫馨;日子再苦,父母也會感到甜蜜。

東漢時候,有一個小孩名叫黃香。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家中隻剩下他和父親二人相依為命。小黃香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從不惹父母生氣。母親去世後,黃香的父親心裏很悲傷,身體越來越差,家境也一年不如一年,生活十分困難。

夏天來了,毒熱的太陽整日烤曬著黃香家那間又矮又小又不透風的茅屋,熱得黃香的爸爸連連喘氣,特別到了晚上,蚊子聚在屋裏趕也趕不走,嗡嗡地叫著直叮人,把多病的父親攪得睡不著覺。黃香心裏很不安,每到傍晚,他就從山潭挑來涼水,一遍又一遍抹父親的床席。父親睡覺前,他又拿著扇子,不停地扇著枕頭被褥,讓床褥變涼,把蚊子趕跑,好讓父親安安心心地睡個好覺。

冬天來了,黃香家那間小茅屋抵擋不住怒吼的北風和徹骨的嚴寒。這樣的天氣,黃香的父親更是難熬,整天就像掉在冰窟裏,特別到了夜晚,被子冷得就像一塊生鐵,凍得人直打哆嗦。黃香怕凍著父親,每到晚上,總是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去暖熱被子,再讓父親睡覺。

黃香小小年紀,不僅能幫助父親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他還懂得體諒父親,有苦也埋在心裏,從不讓家境的貧困影響父親的情緒。為了使父親高興,他總是揀一些令人愉快的話題和父親交談,講一些笑話故事讓父親開心。寒冬臘月,村裏的孩子們都穿得暖暖的,他還是一身單衣,凍得難受,他卻反而做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在父親麵前唱呀跳呀。黃香家那間矮小的茅屋裏,常常傳出父親快樂的笑聲。鄉親們都羨慕黃香的父親,說:“孩子疼愛父親,窮日子也很快樂。”

陸績袖橘孝母

東漢末年,吳郡地方有一個叫陸績的孩子,聰明懂事,特別能體諒照顧生病的媽媽。陸績6歲時,媽媽想吃金橘,派人四處尋找,可買回來的金橘味道酸,媽媽不愛吃。陸績心裏很著急,就對媽媽說:“父親在九江當太守,聽說那裏產金橘,讓孩兒到父親那裏去吧,一為看父親,二為帶些甜金橘孝敬母親。”

母親見陸績如此孝順,心中十分歡喜,就派一位老家人,帶著陸績到九江去找他父親。陸績乘船坐車,日夜兼程趕到九江,找到了父親,說了母親想吃金橘的事。父親立即派人四處搜求,可是,買回的金橘,味道也是酸的。

陸績滿懷信心而來,結果卻空手而歸,心中很不是滋味。返家的路上,陸績仍把買金橘的事記在心上,沿途時時仔細尋訪,但始終沒有找到甜金橘。

一天,陸績在路上遇到父親的朋友袁術。袁術見陸績聰慧懂禮,十分喜愛,就把他帶回家中款待。袁術命令仆人送上茶點,陸績看到盤中有黃燦燦的金橘,忙拿起一個品嚐,味道特別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陸績萬分高興,趁人不注意,揀了四顆金橘藏在衣袖裏,準備帶回家去給母親吃。陸績心中記掛著母親,想即刻踏上歸程,好讓母親盡快嚐到甜美的金橘,便起身向袁術拜謝告辭。不想一抬手,袖中的金橘灑落地上。陸績滿麵羞紅,隻好把尋找金橘孝敬母親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請袁術諒解。

袁術聽了陸績這番話,被深深地感動了,小小年紀,如此孝順,真不簡單呀。他忙命家人拿出一大盤甜金橘,讓陸績帶回家去。陸績見了,喜不自禁,心想,這下媽媽可有甜金橘吃了。連忙拜謝袁術,匆匆踏上歸程。

趕了幾天路,陸績終於回到家中,立即把甜金橘送給母親。母親吃著美味的金橘。十分滿意,笑著問道:“這金橘是你父親送的,還是你自己買的?”陸績支支吾吾,欲說又止。母親見了,疑惑起來,定要問個究竟。陸績怕母親擔心,就原原本本把事情講了出來。母親聽了,知道兒子如此孝順,心裏比吃了甜金橘還甜,摸著陸績的頭連連稱好。陸績見母親轉嗔為喜,自己就更高興了。母親吃了金橘,心中又很愉快,鬱悶之情一掃而光,病很快就好了。

小陸績孝敬母親的事漸漸地傳揚開來,直到陸績長大,做了吳國的大夫,人們都還記著。《三國誌》裏說,諸葛亮到吳國訪問時,在朝廷上見了陸績,還問他:“你就是那個在袁術家中懷橘孝母的陸績嗎?”

母子之間的親情,是最值得珍貴的感情。兒子敬愛母親,永遠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唐詩中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楊香揪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個小姑娘名叫楊香,小小年紀,為救父親,竟赤手空拳打跑了山中老虎,世世代代被傳為佳話。

楊香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隻有她和父親相依為命,靠打柴種田過著粗茶淡飯的窮苦生活。

有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香和父親一塊去打柴。兩人走進深山,忽然刮起一陣大風,把父女倆吹得猛地打了個趔趄。大風剛止,一隻氣勢威猛的老虎就從林子裏躥了出來,張開血盆大口,瞪著一雙銅鈴大的眼睛,一下就咬住了楊香的父親。楊香的父親嚇得暈了過去,撲倒在地,不省人事。楊香看到父親要被老虎咬死,不顧一切衝上前去,一把揪住虎須,死死不放,她要從老虎口中把父親救出來!

小楊香不知從哪裏來的那麼大力氣,把老虎揪得疼極了,老虎慘叫一聲,鬆開嘴,轉身逃進了樹林裏。

父親倒在地上,一動不動。楊香撲在父親身上大哭起來。哭呀哭,一直哭到天黑了,父親也沒有醒過來。四周黑咕隆咚的,北風還在呼呼地狂嘯,偶爾還間雜幾聲虎豹豺狼的怪叫。楊香看著一動不動的父親,生怕他凍著了,就脫下身上的衣服給他蓋上。雪越下越大,天氣越來越冷。楊香伏在父親身上哭得傷心極了。她4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平日裏又做爸又做媽,對楊香十分疼愛。楊香對父親也十分敬愛孝順。這樣,父女倆才在困苦的生活中體會到了溫暖。楊香想,父親若是死在深山,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她越想越傷心,又大哭起來。

一直哭到天色微明。這時,楊香的父親長長地歎了口氣,蘇醒了過來。楊香看到父親醒過來了,興奮地叫著:“爸爸!爸爸!”楊香的父親也十分高興,父女二人抱在一起,又是哭又是笑,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中,鄉親們都來慰問,知道楊香勇鬥猛虎、力救父親的事後,無不翹起大拇指讚揚她。小楊香孝父的事跡也傳到了晉朝皇帝那裏,皇帝賜給楊香“婦中豪傑”的匾額,並贈送了一千兩黃金。後來,楊香長大成人,有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楊香的父親和女兒女婿住在一起,一直活到90歲。

花木蘭代父從軍

南北朝時期,社會矛盾複雜、尖銳,經常發生戰爭,老百姓飽受戰爭苦難。在頻繁的戰爭中,出現了一位被人們廣為傳頌的女英雄——花木蘭。

兩位士兵給花木蘭家送來了一張征兵的文書。當時由於經常打仗,死的人很多,所以朝廷經常征兵。花木蘭的父親已載人軍籍,一旦朝廷征調,就必須入伍,如果本人不能去,就必須有親屬代替。但是花木蘭的父親已經老了,弟弟年紀又小。如果她父親應征,即使不戰死,也會累死。弟弟,離能行軍打仗的年齡還差一大截,同樣不能應征。但是家裏沒有人應征,是會被處罰的。麵對一紙征調令,一家人進退兩難,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花木蘭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女扮男裝替父親參軍。開始家裏人都不同意,認為她是女的,不能參軍。但她最後還是說服了家人,到市場上買來盔甲和戰馬,打扮起來,花木蘭由一位織布的鄉下姑娘變成了威武的士兵。

花木蘭第一次遠離家門去打仗,凶多吉少,生死難卜,一家人都很傷心。花木蘭是個堅強的人,她認定了為父親分憂,參軍報國,是自己應做的事,就毫不動搖地應征入伍,上了戰場。

花木蘭一去就是十年。在作戰中,花木蘭不避生死,殺敵英勇,多次立功。當他們凱旋時,由於花木蘭功勞很大,受到了皇帝的接見。皇帝給了花木蘭許多賞賜,並問花木蘭還有什麼要求。

花木蘭說,我不想當官,隻希望皇上賞給我一匹千裏馬,讓我快快回家同家人團聚。

花木蘭的父母聽說女兒回來,都高興得不得了,兩位老人互相

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姐妹們聽說她回來,趕緊梳頭打扮;弟弟聽說姐姐回來,趕忙殺豬宰羊,準備酒宴。花木蘭回來,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

花木蘭回到家,馬上到她原來的房間裏,恢複了女孩子的裝束。等她出來再和一同作戰的同伴們見麵時,大家都很驚奇,他們與花木蘭一起出生入死,共同作戰這麼多年,竟一直不知道花木蘭是個女的。

花木蘭既為國爭了光,又對父親盡了孝,是一個忠孝兩全的女英雄,各朝各代的人們用各種文藝形式歌頌她的高尚品德和英勇事跡。以致有些人以為她隻是文學家們塑造的藝術形象。其實花木蘭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她代父從軍也是事實,隻是據曆史學家考證,她姓魏而不姓花。不過花木蘭已是在曆史上久久傳頌和家喻戶曉的英雄,改了她的姓反而使人感到生疏。因此,我們還是稱她花木蘭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