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3 / 3)

老人聽說兒子回到了家鄉,興奮之至,她家也不要了,田產和房產也不要了,急忙收拾東西,把大門一鎖,提著一個小包裹,坐著船就來到了重慶,從此就和鄧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當鄧小平調到中央工作後,也將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讓老人安享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一生坎坷,晚年的幸福安慰了老人一生的苦難。和兒子生活在一起的曰子裏,老人的心情十分愉快,她也同樣保持了勤儉持家的品德,盡可能幫助孩子們做一些輕便的家務活。鄧小平夫婦上班以後,就由老人來照顧家裏的孩子。解放以後出生的鄧榕和鄧質方都是夏伯根老人一手帶大的。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其樂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裏,夏伯根老人同鄧小平夫婦相依為命,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那時妻子卓琳的身體不好,母親又年事己高,鄧小平為了不讓她們操勞繁重的家務,就一人挑起了家裏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髒活他都親自做。老人不忍心兒子過度操勞,就總是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兒子的負擔。她為家裏養了一些雞,還趁鄧小平夫婦去工廠勞動的時候,在家裏操勞家務。夫婦倆回家之後總能吃到老人為他們準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時,已經九十八歲高齡的夏伯根當時已患了老年癡呆症,基本上認不出入了,但一直都還吃飯。可是奇怪得很,就在那天,她既不吃飯,也不喝水,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對先她而去的兒子表達了深深的思念。

2001年春,夏伯根老人辭世,享年一百零一歲。

鄧小平同誌身為國家領導人,對繼母關心備至,如同生母,幾十年如一日,無愧一代偉人。“現在,兒子有機會為您老人家洗一洗髒褲子,雖然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也總算盡了一份孝心吧。”

說著,他不容勸阻,從床下拿出母親的尿褲和其他髒衣服,洗得幹幹淨淨。

古人持家之道

就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來說,一般家庭既有著婚姻關係即夫妻關係,又有著血親關係即上下輩份之間的父子、母子、祖孫關係及同輩份之間的兄弟姐妹關係等,同時也還有著擬血親關係的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叔嫂關係等。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是複雜的,如何處理好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是一種藝術。古往今來,持家就一直有著諸多的方麵和內容。如下是中國曆史上一些名人的持家之道及有關思想和理論。

忍讓和為貴

持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家人一心,有錢買金;一人一條心,無錢買根針”,“家和萬事興”,這些至理名言,都是強調家庭內部和睦的重要性,也都是治家之道中的經驗總結。我國曆代名人在治家中都是倡導、主張忍、讓、和的,都認為治家以忍、讓、和為貴。可以說,忍、讓、和三個字,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治家“三字經”。今天,人們要將家庭治理好,也離不開這三個字。應該說,忍、讓、和,是處理家庭內外人際關係的法寶,是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

忍,就是忍讓、寬容、自我克製。治家中的忍,主要是克製自我,克製家人,忍受一些使自己或自己家庭吃虧的事。至今,有不少家庭在房間裏都都掛著一個“忍”字,這是在倡導忍,提倡家庭成員要有忍讓精神;顯然,這樣的家庭是把忍字作為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讓,即犧牲自己利益,成全別人。忍與讓,密切相連。在一個家庭中,一般雖然人數不多,但往往各人有各人的利益和想法,有時也不一致,會產生矛盾和糾葛;與家庭之外的人相處,也會產生利益衝突、矛盾與糾紛。在處理這些矛盾、糾葛時,能否有忍、讓精神,結果會大為不同的。和,即和睦、和諧,人際關係親密。在家庭中,隻有達到和,人心才會齊,家庭才能團結。因此,和,是治家的重要目標。

對於治家,我國曆代不少名人都強調忍、讓、和。現擇其中幾個人物,略作介紹。

我國元代有一位學者許名奎寫了一部書叫《勸忍百箴》,就是主張治家、持家中要忍、讓、和。在該書中,不僅有聲色遊樂等享受之忍,也有貧富寵辱等處理之忍;不僅有仁義禮智等修誌之忍,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之忍;不僅有師生同僚之忍,也有父子兄弟夫婦之忍;不僅有士農工商之忍,也有王侯將相之忍。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可謂結合曆史,對社會和人生各方麵的忍,都進行了研究、述說。

他認為父母的恩德像天地一樣廣大,子女侍奉父母,要懷著孝敬之心,輕聲細語,悅耳動聽,黃昏時要向父母請安,早晨要向他們問好。做兒子的沒有比舜更遭難了,他的父母用火燒倉庫、以土填井的手段,想把他置於死地,他在曆山耕田,隻有大聲哭啼罷了;做兒子的沒有比申生、伯奇更冤屈的,父親相信後母的壞話,他們不敢違抗父命。晉獻公祭地,為什麼地麵凸出起來?毒蜂為什麼係在伯奇後母的衣服上?侍奉難以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出做兒子的純潔的孝心;父母的愛惡不妥當,心中有疑問也要忍著不去計較。做兒子的不孝敬父母,這種罪不輕呀!國家有刀鋸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唉,怎麼能不忍呢?

這是許名奎說的孝之忍。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今天,我們不能讚成、效仿舜、申生、伯奇那樣的“愛惡不當疑,曲直何敢較”的孝行,對於個別凶頑成性的父母,子女應對其進行教育、規勸,以至采取必要的鬥爭。這樣,才是真正的孝。

對於夫婦之忍,許名奎認為振興家庭之道始於夫婦,對上承擔祭祀祖先之責,對下承擔奉養父母之勞。隻有丈夫仁義,妻子柔順,才能振起家風,生活富裕。許名奎同時勸告世人,夫妻之間應和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相互容忍。對於兄弟之忍,許名奎認為哥哥友愛,弟弟恭順,是人的重要倫理,兄弟間即使有一點小矛盾,也不能丟掉了骨肉親情。兄友弟恭,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兄弟之間應和睦相處,搞好關係,彼此互忍互讓。舜能忍讓弟弟象的故事,眾人皆知。清代人石成金治家有方,曾寫下了共28編的《傳家寶》談治家之道。在該書中,他多次談了治家應堅持忍讓和。晚清時期的以善治家揚名於後世的曾國藩,他在治家之中也是重視並主張忍讓和的。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他在致其子紀澤的信中要求兒子做人要講求敬恕。恕,即寬恕、體諒他人,也就是應做到忍i上和。教育兒子要有恕即忍讓和的精神和品德。

僅從以上三人的關於治家的著述中即可看出,忍、讓、和三個字,在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中占有著突出的地位。社會發展至今天,要將家庭治理好,仍然離不開這三個字。

孝為百行首

數千年來,在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中,孝占有核心的地位。曆代名人都將孝行看得很重,總之一句話,普遍主張“孝為百行首”。在中國古代,子女忤逆不孝是最大的犯罪,會受到社會的唾棄和國家法律的嚴厲的製裁。各種治世治家理論和學說,不論是儒家理論、道家理論,還是其他學說,都普遍重視孝。為了倡導孝行,人們曾選擇了24個孝子的典型事跡,寫成《二十四孝》一書,代代相傳,廣為流行。自漢、晉以來,曆代封建統治者不僅積極為孝子樹碑立傳,大加宣揚,供人效法,而且還提倡“移孝作忠”,即提倡以孝敬、孝順之心來忠於君主、朝廷。因此,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和治家之道中,普遍形成了“孝為百行首”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思想,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以孝、忠為核心的文明特質,形成了養老尊老的優秀傳統。社會發展至今,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國情出發,孝,仍應大力提倡,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社會也會出現問題。母對子女有著生育、養育、教育之恩情,此恩比天高,此情比海深。兒女對父母應該孝敬和贍養。

我國曆代名人對於孝的言論、著述很多。在眾多名人的治家之道中都鮮明地體現著孝為治家之本、孝為百行之首的思想。

在我國先賢、儒學創始人孔子的整個學說及其治家思想中,孝,占有重要地位,在其治家理論中,則可說占有核心地位。這不僅表現在體現其基本思想的《論語》中,還突出地表現在相傳為其所作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孝經》中。

《論語》中,對於孝,孔子宣揚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仁德的根本。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與核心。在此強調孝是仁的根本,由此可見,孝在孔子的整個學說中居於核心的地位,是核心之核心。認為青年人在家應孝順父母,外出應尊敬長者,辦事應謹慎,講話要守信用,要博愛大眾並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孔子還教導了人孝順父母、勸諫父母的方法,要體諒父母的心情,注意雙親的衰老,及時行孝。

由上可見,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看來,孝,是為人、處世、治家的第一準則,是百行之首。

在《孝經》中,孔子對孝道從多方麵進行了講述,並對各階層人物應盡的孝道進行了規範。

孔子指出,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是從孝開始的。身體性命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毀傷它,這是孝的開始。正正當當地做人,行道義,建功立業,揚名後世,使父母顯耀,是孝的最高要求和表現。孝,開始於侍奉敬養雙親,再表現為忠於君主,最後表現為立身揚名,成就事業。這是孔子在《孝經》中對孝的最基本的規範和解說。

在孔子看來,不孝是最大的罪過。綜觀上述,以孝治家,數千年來是我國傳統的治家之道的核心內容。至今,它對我國社會仍有著重大影響,仍在整體上決定著我國廣大家庭的治家方向,促使著中華養老尊老美德的代代延續。

兄弟重悌恭

在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是同出於共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血緣最近的旁係血親,在一起生活成長,共同接受父母的撫養、教育,因此,就應相互友愛、團結,相互體諒、相互關心。在我國的傳統治家之道中,是一直主張兄弟友恭的。在儒家的家庭倫理道德中,重視孝,也同時重視悌,因此,往往孝悌並提。在實際家庭生活中,孝悌一般也難以分開。孝者,必悌;悌者也必然孝。若不悌,必然惹父母生氣,也就無所謂孝了。若不孝,對待父母都不好,也就很難做到兄弟之間悌恭了。因此,孝悌二者之間有著內在聯係。我國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中,兄弟之間能做到悌恭的,是大多數,但也存在著兄弟姐妹之間爭鬥的現象,如三國時期的曹丕與曹植,唐朝初年的李建成與李世民等,但這不是主流與本質。社會發展至今天,我們仍應提倡、重視兄弟之間的悌恭,反對兄弟之間鬧矛盾,在分財產、贍養老人的問題上起糾紛等。

兄弟重悌恭,是我國治家之道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對此,我國許多曆史名人多有述說,並體現在他們的治家之道中。

我國南北朝時期北齊人顏之推,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第一部係統的家庭教育專著——《顏氏家訓》,此書在我國曆史上可稱為家訓之祖。書中就有專門論述、教導兄弟之間應悌恭的章節。書中顏之推闡述了兄弟應悌恭的道理,並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人。

宋代人袁采著有《袁氏世範》,影響深遠。該書內容豐富,體現了袁采的治家之道和治家的多方麵經驗、體會。該書中的《睦親篇》,從多方麵論說了在治家中應如何對待、處理父子兄弟關係的問題。

袁采闡述了父子兄弟之間應在性格、人格、愛好諸方麵相互尊重的道理;並認識到了隻有如此,父子兄弟才能和睦相處。袁采指出家庭人際關係的協調,父慈子孝、夫正妻順、兄友弟恭的實現,要靠賢智、靠彼此相互啟發教育,不可長期一方過強或過弱而出現偏勝的道理。這在實際生活中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認為要使家庭和睦,就要有寬容的胸懷。家庭中不可能每個人樣樣都好,總會長短不一、各有優缺點。要相處得好,就要相互忍耐、包容。

袁采主張父母對子女應平等對待,不可偏愛,並認為這是兄弟和睦的重要條件。這一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古往今來,父母偏愛,往往是兄弟姐妹不和睦的重要原因。此言道理深刻,值得為人父母和治家者切實重視,並改正偏愛的錯誤之舉。

袁采又特別指出,父母在教子治家過程中,不能偏愛溺愛幼子而疏遠虧待其他子女,以致把幼子驕慣壞,使兄弟們之間產生矛盾。在《睦親?同居貴懷公心》中,袁采說:“兄弟子侄同居,至於不和,本非大有所爭,由其中有一人設心不公,為己稍重,雖是毫末,必獨取於眾,或眾有所分,在己必欲多得,其他心不能平,遂啟爭端,破蕩家產,馴小得而致大患。若知此理,各懷公心,取於私則皆取於私,取於公則皆取於公,眾有所分,雖果實之屬,直不數十文,亦必均平,則亦何爭之有?”這是講,兄弟子侄之間,應公正、公平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不可懷私心與他人相處,這樣才能保持兄弟子侄之和睦。

袁采還指出,兄弟子侄之間要和睦相處,就應杜絕長淩幼、幼欺長等行為。袁采還主張,兄弟們要相愛,保持悌恭情誼,分家獨居不宜過遲,更不能等到鬧出事端再分家產。

縱觀以上,兄弟重悌恭,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傳統中的重要內容,是曆代名人治家之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