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冤家宜解不宜結
即使有了矛盾,也應坦誠布公,想方設法尋求理解和溝通,就事論事,不要把矛盾擴大,要勇於作自我批評,以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的理解。
總之,化解矛盾要首先從自己做起,記住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要走進別人的心靈,自己就要首先敞開胸懷。
願意為人脈付費
人脈固然有用,可是很多人卻沒有成功地建立並維持好自己的人脈,問題何在呢?就是因為他們隻看到了人脈的好處,隻想讓人脈為自己服務,卻沒有想到自己應該為建立有用的人脈和維持良好的人脈“付費”,這種費用,不僅是經濟上實實在在的金錢,也包括感情上的投資。
一句話,為人脈付費,是讓你從人脈中獲得收益而必須付出的成本,想要人脈為你所有,聽你調遣,就得適時適當地“大方出手”。
人脈的關鍵因素就是人,是人總是離不開生產和消費的,而這兩個環節都離不開錢。所以把握了這個關鍵因素,也就能助你培養人脈。
李嵐的大學同學現在在某著名高校當教授。一次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他認識了一所國外著名學校的一個博士生。
雖然當時他比那個博士生地位高得多,博士生在這種會議上隻是小角色,但他沒有輕視對方,反而很欣賞其好學的勁頭和那些略顯幼稚的觀點中流露出的智慧,很高興地和對方交談。
後來他還花費很多的錢和動用人脈關係為這位博士聯係實習的地方。這名博士生畢業之後發展很快,沒幾年就成為某個著名實驗室的負責人之一,後來他到中國找合作夥伴時,就直接找到了我的這位同學,合作在該高校成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研究中心。
在人脈的維持上,金錢能夠起到很大助推作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你處於優勢時,不自覺地幫幫你的朋友們,殊不知當年得到過你照顧的人,將來也許就能成為幫助你事業成功的重要力量。
很多人認為朋友之間的交往不應該增加任何經濟上的瓜葛,其實這種想法是有失偏頗的。朋友之間總會有事情互相幫忙,而這中間不免要遇見一些經濟問題,如果你肯為你的朋友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你們的友情或許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上到一個新的台階。
一次,因為公司總工臨時有事,請約翰代他接待一下上遊公司的技術總監湯姆。總工跟約翰提到了湯姆向他谘詢過關於來中國旅遊的一些信息,約翰記在了心裏。
於是在接待湯姆的閑談之際,約翰有意把話題引到旅遊方麵,說中國的旅遊資源很豐富,吸引了不少外國朋友來觀光,我認識一些搞旅遊的朋友,他們都發展得挺好。果然湯姆一聽就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連連向他打聽。
原來他的女兒打算來中國旅遊,但他自己有公務,不能相陪,而讓她一個人又不太放心。約翰說這個可以理解,如果信得過他的話可以包在他身上,他委托他的朋友安排,他們都是很正規的旅行社。
於是約翰自己出錢幫他的女兒安排了一次非常完美的中國之行。雖然有些人覺得他這樣做不值得,但是他知道這一定會給他帶來更大的收獲的。這之後,他不時與約翰聯係,請他幫忙聯係來中國的旅遊,包括他的親戚、朋友,等等。
而且因為約翰的關係,湯姆與約翰公司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融洽,作為一個上遊公司的技術總監,他對公司的技術交流和技術改進給予了許多有益的指導和建議。隻是當時為人脈付了一點小小的費用,卻給約翰帶來了更加持久和穩固的友誼。可以說為友誼付費是值得的,它會給你帶來很多無形的價值。
人脈的建立和維持固然離不開金錢付費“做筏子”,但是關鍵還是要以感情的投人為基準。就像上麵例子裏約翰幫朋友的女兒策劃旅遊,如果隻是單純給點錢,可能收不到這麼良好的效果,因為人家根本不缺錢呀!而約翰是以金錢為輔,投入的策劃的感情,投入的是關心對方、在意對方、希望為對方分憂的感情,那麼自然錦上添花,“買”到了對方的心。金錢+感情的投入,是為人脈付費的很有效的形式。
對於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人大量投入,可以為建立人脈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樣,人脈也需要你不斷付費,以維持其良好的運轉,讓你的人脈處於希躍的良好狀態,保證時時刻刻能夠為你所用,而不是在建立之後隨時“死掉”,成了一次性用品。
生活中難免會有衝衝撞撞,何況親密無間的朋友呢?在朋友的交往過程中,不要凡事太要強,適當吃點小虧,為朋友多埋幾次單,都是為人脈付費的途徑,也是維持人脈的很簡單的方法。
老子的朋友去拜訪他,一進門,便看到老子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於是,他大罵了老子一通,便揚長而去,老子則一言不發。第二日,朋友來向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但對我來講沒什麼意義。所以,你昨天即使罵我是牛的話,我也會承認,因為,你這樣說,一定有你的道理,如果我頂回去,一定會被罵得更厲害。”
假如你為了麵子,與朋友翻臉,事後又覺得後悔,但又會因為將來擱不下麵子,而放棄道歉。這其實不對,因為雖然麵子對中國人來說,真是無上重要,然而,真正的智者總會將它看得很淡。麵子是一時的麵子,朋友卻是一世的朋友,為了麵子而失去朋友不值得。吃點小虧,也是為人脈付費的一種方式。
基督教教義裏倡導:施比受更有福。獲得是一種幸福,給予也是一種幸福,而且是持久的幸福。因為,為“獲得”而快樂,隻是一個人獨享的快樂;為“給予”而快樂,則至少是給予者和接受者雙倍的快樂。從這個角度講,為人脈付費也是一種幸福,因為你付出的是金錢或者感情的代價,收獲的卻是朋友無價的關心和忠誠。
國王對兩個乞丐說:“我要給你們機會重新做人,但是隻有兩種選擇:一個人要整天給予,另一個要整天得到。你們要做哪種人呢?”
口齒伶俐的乞丐搶著說:“我當然要做得到的人。”
國王微微一笑。他轉過頭來問另一個:“你呢?”
這個人謙恭地答道:“如果能夠,我願意做給予的人。”
於是,國王讓那個想得到的繼續做乞丐,因為隻有乞丐才天天渴望從別人那裏得到。另一個則得到了國王的饋贈,成為富有的人,隻有這樣,他才能天天將自己擁有的給予他人。
隻知道獲得的人是自私的,因為他們隻希圖不勞而獲,他們隻知道索取,或者隻知道等待別人放棄某些東西;懂得給予的人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知道任何東西都不是隻屬於一個人的,財富和物質的本性,就是要與人一起分享。願意給予、願意付出,才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的胸襟和包容,而你自己在收獲了更多無形利益的詞時,也會變得心胸更加開闊,生活和事業也會因此而開一番新天地。
總而言之,不管是金錢也好,物質也罷,感情也算,建立人脈需要你傾情投入,維持人脈也需要你小心經營。人脈是一張網絡,如果你能夠經營好跟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關係,就會起到一種示範效應,讓別人主動跟你親近,進一步經營人脈的“成本”就會下降:相反,如果一開始顯示了小氣、吝嗇等不值得交往的品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厭惡你,這時即便你投入再多的金錢也是為時晚矣,得不到很好的收效。為人脈付費,你的收益將會遠遠大於成本。
交往有“度”
人際交往的事,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如果違反了它,就容易引發人際間的不愉快。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人際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同樣,人際交往也需要“投資”。但並非是無限製投資,它也是有一定餘地的。
首先,不要對人太好了!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早在1974年,心理學家霍曼斯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而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雙方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大學剛畢業的劉偉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他因剛到公司所以對誰都百般的熱心,好事幾乎都做盡了,後來卻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大家都疏遠他,不愛理他。他每次熱心地幫助人家,大家好像還不樂意,他很困惑?
像劉偉這樣“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這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誤區。隻有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達到較好的人際效果。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開玩笑開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所以,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妻子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扳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朋友、熟人之間適當開開玩笑,可以活躍氣氛、融洽關係,增進友誼。但開玩笑一定要適度,要因人、因時、因環境、因內容而定。
(1)開玩笑要看對象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寬容大度的人開點玩笑,或許可調節氣氛;和女同學、女同事開玩笑,則要適可而止。
(2)開玩笑要看時間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開玩笑,最好選擇在對方心情舒暢時;當對方因小事生氣時,通過開玩笑把對方的情緒扭轉過來。
(3)開玩笑要看場合、環境
在圖書館、醫院等要求保持肅靜的場合,不要開玩笑;在治喪等悲哀的氣氛中,不宜開玩笑。
(4)開玩笑要注意內容
開玩笑時,一定要注意內容健康,風趣幽默,情調高雅。在社交活動中,忌開庸俗的玩笑。千萬不要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尤其不能以殘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有句古詩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乃人間勝境,看不出它的妙處來,是因為身在山中之故。人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係尚且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因為你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因此,盡管有著良好的願望——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還必須記住“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後,被試驗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就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對方的關係相關。
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誌。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有這樣一個小夥子,他愛上了一個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當眾拒絕。姑娘後來惱怒地說:“他竟在離我8英尺(約2.5米)的地方談這種事。”自然,這種社交距離不是談婚論嫁的場合。
對人際距離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論多麼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人們總以為親密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當有什麼隱私可言,其實,越是親密的人際關係越是要尊重隱私。
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追問他人的內心秘密,也不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2)要有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裏麵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3)要懂得運用距離效應。距離效應是指由於時間的阻隔,彼此間有了距離;一旦把距離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這裏,距離成了情感的催化劑。可見,有時距離的存在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應當培養自己拉開一定距離看他人的習慣,同時也不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設置為百分之百。內心沒有隱秘足顯自己的坦蕩,但因此失去了應有的人際距離,無形中為以後的人際矛盾種下禍根,這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總而言之,在人際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度,正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絕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