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一百三十一章:朝廷父子(2 / 2)

既然嘉慶皇帝不能過問任何軍國政務,那麼能不能主宰自己的後宮呢?也不能。

在禪讓禮舉行三天後,也就是嘉慶元年的正月初四,嘉慶的結發妻子喜塔臘氏被冊封為皇後。

然而喜塔臘氏所得到的封後詔書,卻與其它皇後不同,其內容很值得回味,開篇就是:

“奉太上皇之命”,隨後才是正文,“遣東閣大學士王傑為正使、禮部侍郎多永截止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後。”

在皇後的大喜日子裏,太上皇還同時替嘉慶封了一堆妃子。

這倒也罷了,隻是太上皇還要在兒子和媳婦的這個大喜日子裏大宴賓朋。

可是來的客人,不是為皇帝皇後賀喜而來,而是為乾隆大辦“千叟宴”而來。

千叟宴曾經在乾隆七十五歲時辦過一次,這一次乾隆做了太上皇,又要辦一次。而且是在嘉慶繼位的第三天,和喜塔臘氏冊封皇後的這一天。

皇帝和皇後的喜宴不辦,卻要辦他的千叟宴。嘉慶和喜塔臘氏那是個什麼滋味?

太上皇的千叟宴,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列名賜賞者五千人。赴宴者上至王公大員,下至兵民匠藝,乃至各國藩王使節,在初四這天集於皇宮,超過了八千人。

喜塔臘氏成為皇後的日子,就這樣冷冷清清的過去了。

自從登基以後,嘉慶的日子過得非常緊張。他倒也沒有什麼國家大事要處理,因為所有的一切其實都仍然緊緊地抓在乾隆的手裏。

智慧道:“所以宮裏有這樣的議論,‘皇考聖躬不豫時,和珅毫無憂戚,每進見後,出向外廷人員敘說,談笑如常,喪心病狂。’‘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諭字間有未真之處,和珅膽敢口稱不如撕去,竟另行擬旨。’”

“前奉皇考諭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務,嗣因軍需銷算,伊係熟手,是以又諭令兼理戶部題奏報銷事件。伊竟將戶部事務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一字。”

在人們的眼裏,太上皇是真皇帝,接下來就得數和珅,嘉慶排第三。由於乾隆掌控了實權,並且對兒子百般的戒備提防,嘉慶的日子很不好過。

因為嘉慶不敢得罪和珅這些大臣,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因此貪汙腐敗,上行下效,舉國一片烏煙瘴氣。

可以想象,嘉慶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夠拚命忍耐,熬到老上皇壽終正寢的那一天,才有出頭的日子。

智慧道:“這就是朝廷裏的事,對於白蓮來說,也是大事。星火燎原,就是這麼一個開始,因此,白蓮到處,所向披靡,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

“隻怕到太上皇一死,嘉慶實權在握,白蓮就在水深火熱之中。”

智慧道:“佛教本身,固無人我是非之分,但在世間之中安立佛教,自不能無情理,為保全其國家民族之危難,抵抗強寇侵掠,解除外力拘壓,自屬合理之正當行為。《護國般若經》道,當所屬的國家有內亂和外患,國之需護時,佛教徒必起而護國。”

他說,外來的強鄰侵逼,尤非武力抵抗不為功,佛教徒是反對殺任何生物為食品的,但當侵略者破壞國家傷害人民時,則任何人皆負有抵抗之義務,為正義而引起戰爭慘殺,雖甚遺憾,然實不得已之事。

而當內亂不息,朝廷不顧老百姓生死時,僧人以沸騰的熱血,清洗老百姓的恥辱,於情理上實屬應分,並與佛戒不相違背。

智慧方丈道:“於諸有情,應攝受者,能攝受之;應恐怖者,能恐怖之,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我寧殺彼墮那落迦,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反,多生功德。以悲心入軍陣,以憐憫心而斷彼命,挽救民眾,是積善行德。”

姚之富笑道:“如此說來,僧人也可以像白蓮一樣揭竿而起,並不違背佛理?”

智慧道:“佛家渡人,一個渡字,既包含了挽救眾生之心,也包含斬妖除魔之義。妖魔鬼怪不一定就住在地獄裏,有時候也居於廟堂之上。”

他說,姚之富此時去攻打朝廷,是為老百姓造福,不僅沒有業報,反而有更多的公德,即使戰死沙場,依是千秋萬代傳說的人。”

姚之富感歎道:“我白蓮得了智慧方丈這一番話,從此心無掛礙,百戰百勝矣!”於是許諾捐款再造白馬寺。

智慧合掌道:“阿彌陀佛,如此一來,白蓮將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