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一百三十五章:姚之富遊白馬寺(2 / 2)

姚之富點頭稱是。

又隨僧人到了白馬寺山門東側,見有一座玲瓏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僧人說,這就是有名的齊雲塔。齊雲塔是一座四方形密簷式磚塔,十三層,高七丈五。

齊雲塔之前身,乃為白馬寺的釋迦如來舍利塔,為金大定十五年重建,為洛陽現存最早的古建築。

僧人道,景安旗兵說推倒的塔,就是這座塔。

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產於安息,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並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

僧人說,白馬寺的石榴,很金貴,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

過了大佛殿之後,是一座懸山式建築“大雄殿”。

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內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頂改為懸山頂,麵積有所縮小。

殿內貼金雕花的大佛龕,內塑的是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三尊佛像前,站著韋馱、韋力兩位護法天將的塑像,執持法器。兩側排列十八尊神態各異、眉目俊朗的羅漢塑像。

這十八羅漢都是用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後揭出泥胎,製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幹漆工藝,獨一無二,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隻手即可托起。

姚之富又隨僧人到了背後殿壁上,見還排列整齊地刻鏤著五千餘尊微型佛像。

大雄殿後有接引殿,為一般寺院所罕見,為雙層殿基,是寺內最小建築。殿內供西方三聖。中為阿彌陀佛立像,左邊為持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握摩尼寶珠的是大勢至菩薩,均為泥塑。

毗盧閣是白馬寺內最後一座佛殿,坐落於清涼台上,係一組庭院式建築。清涼台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後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

僧人說,毗盧閣在寺中位置最高,正麵大殿毗盧殿為重簷歇山樓閣式建築,初建於唐,元、明、清曆代都曾重修。

閣內正中有一座磚台座,設一木龕,龕內供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三聖”。

這時候,姚之富才知道佛教的“華嚴三聖”。原來跟洛陽城外的三聖廟裏供奉的“華嚴三聖”一模一樣。

到了毗盧閣外兩側,見有兩座配殿,即攝摩騰與竺法蘭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

山門東西兩側尚有二僧之墓。白馬寺東南有一座齊雲塔,為方形密簷式磚塔。每層南邊開一拱門,可以登臨眺望。

僧人說,白馬寺現存佛像百餘尊,多為元明代所造。其中大雄殿內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羅漢和二天將像,堪稱“鎮寺之寶”。

他說,另外,韋馱像白皙英俊、溫和文雅,韋力像赫麵瞠目、孔武剛強。十八羅漢為坐像,神情各異、造型生動。它們都是使用夾紵幹漆工藝製作,具有體輕質堅,經久不壞的特點。

這種工藝發源於戰國,鼎盛於隋唐,宋代以後逐漸失傳,留存到現在的作品極其罕見。姚之富聞說後,讚歎不已。

又見白馬寺內有曆代碑刻四十餘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趙碑”和“斷文碑”,分別位於山門內的東西兩側。

趙碑是元代至順四年由趙孟頫書寫的《洛京白馬祖庭記》碑,碑文字體瀟灑,豐神秀骨,是書法藝術的珍品。

斷文碑為半截殘碑,名《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碑,該碑的碑文並非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五組寫出,故稱“斷文碑”。

此外還有北宋《摩騰入漢靈異記》、金代《釋源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明代《重修古刹白馬禪寺記》、清代《白馬寺六景》等碑刻也頗為著名。

姚之富一一看了,心中生出感歎來,好像自己捐款修繕白馬寺,為佛家做了一件大好的事。

智慧見他到處遊走,道:“姚將軍好好找個時間,到大殿裏來,聽聽貧僧說道修煉之事。”

姚之富笑道:“是講經呢?還是說法?我最喜歡聽講佛家神通,若是學來,行軍打仗簡直易如反掌!”

智慧笑道:“佛家神通豈是用來打仗的?”

姚之富問:“神通用來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