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靈台古風——關於《靈台城雕的設想》(1 / 3)

總論

我們把曆史追溯到一千四百年以前,就會發現靈台的神奇和古老。以周文王伐密修築靈台、祭天慰民而得名的靈台,成為“天下第一台”。被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因為仙鶴多次繞台飛鳴,成為一大奇觀,更奇妙的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曆史賦予了這座古台以鮮活的生命意象。時到一千四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以理性的思考重新審視靈台,更覺她魅力無比、靈性十足。她給予曆屆靈台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以智慧和膽略,促使時代的主人不斷挖掘、繁衍、翻新土地和人文中最光彩的部分。如今,圍繞以古靈台為主線的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已成規模。可以自豪地說,靈台的人文精神是“商周遺風,鶴鹿文化”。對於這一大奇觀,簡而言之,就叫“靈鶴舞台”。從某種意義上講——

靈鶴舞台是靈台人最珍貴的生命意識,是靈台最經典的人文景觀。假如仙鶴再次古台重遊,我們真正意義上的靈台,就像閃爍的靈光一樣,熠熠生輝。

(一)

正在修建中的荊山廣場,位於靈台縣文化活動、休閑娛樂、旅遊觀光的中心地帶;不但是靈台風景秀麗的絕佳境地,又是市民遊樂最易集中的地方。這裏視野開闊,文化輻射麵廣,是修建城雕的最佳位置。

用現代化最理想的材料(常用不鏽鋼),做一奔鹿和展翅昂首的仙鶴抽象藝術造型,鹿的犄角和鶴的嘴共同向高空舉起一顆仙桃,名為《鶴鹿獻瑞》。

作品采用立體幾何塊麵造型,抽象思維,理性誇張,通過塊、麵、點、線的藝術組合,表現更為複雜的物體形象,使其生動、逼真、有趣。這幅作品充分象征靈台人民勤勞善良、物阜民豐的喜悅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了自然、祥和返璞歸真的純潔美。從民俗意義上講,文王修築靈台,靈人之靈的高遠境界是:先台而鶴舞,鶴舞則台靈,台靈則人傑,人傑則地靈。鶴鹿同獻仙桃感激文王盛德,賜福民眾,通過《鶴鹿獻瑞》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二)

靈台縣源於商周,屬古密須國疆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靈台縣因靈台得名且命名至今已達一千四百多年。《詩經·大雅》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周文王興師伐密,凱旋安營在達溪河畔,文王伐密所築靈台古址在今靈台上院內。相傳,周文王伐密凱旋而歸途經今縣城時,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築台以行慶典。慶典之時,民眾歡騰,敬獻壽桃,“白鳥翯翯,攸鹿攸伏”。好一派大觀氣象!民眾頌揚文王功德,稱其台為“靈台”。以象征正義無敵,團結與共,人傑地靈,發奮進取之意。史載:古台高為二丈餘,底寬一丈五尺,為頂方僅一席之地的土台。此台1928年駐軍修建營房時被鏟掉,還出土過幾件商周銅器。1933年由隴東綏靖司令、靈台上良人楊子恒倡導,時任縣長張東野主持重新修建靈台,1934年底竣工。同年9月17日,正當工程過半時,“來兩鶴,白衣紅頂,繞台飛鳴,棲於孔廟古柏,朝去暮歸,如是者三晝夜,靈人之樂,舉城若狂。”(靈台民國縣誌載)由於過去靈台人對鹿的寵愛和馴養,古靈台周圍的孔廟院內常常有鹿兒歡叫,在丁流之畔吃草、喝水,還有白鶴在孔廟古柏枝頭、靈台上空展翅飛翔,已把自然景致和曆史古跡構成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聰明的靈台人不限於這些,總想從中尋求更深的文化含意和人文內涵,所以就有了《白鶴鹿柏圖》和《鶴來亭》(“文革”中被毀,《白鶴鹿柏圖》現鑲於靈台碑林)這些人文內涵極其豐厚的曆史古跡。

(三)

鶴、鹿、桃自古至今是萬年長青的象征。白鶴又名“仙鶴”。是高翔於世外的長壽鳥。人們又把它當作成仙的生靈。鹿是人們喜愛的寵物,身上開放著高潔的梅花,溫順、善良,似解人意。鶴鹿入畫,吉祥無比。(鶴鹿又諧音“賀祿”。賀,祝賀;祿,高官厚祿;鶴鹿即“賀官”。)仙桃的形狀和人的心髒相似,是心靈最純潔的集中表現。所以鶴、鹿、桃不但是一種生靈、果實,也是人們寄托生命之樹長青的情感世界的偶像,文化含意非常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