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墨雨飛花 韻留天地——趙玉平詩集《墨雨窗吟草》序(1 / 3)

我們暢遊在中國詩歌發展的曆史長河裏,就會發現唐代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那些膾炙人口的不朽的壯麗詩篇,至今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長河裏光彩奪目,成為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詩人引吭高歌。我們還驚奇地發現,在共和國的版圖上,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麟遊,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九成宮。這是一個被稱之為離宮之冠的陪都,和隋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與唐王朝的繁榮強盛密不可分。在這塊昔日稱之為“東望翦華,千林接影,西瞻隴阪,派水分流,南俯茶園,風雲交影,北鄰石柱,川原朝宗”的絕佳聖地,巍然屹立著保存完好的《九成宮醴泉銘》碑,至今放射著它永不磨滅的光芒。杜甫、王維、盧照鄰等一代傑出詩人,當年在這裏流連忘返,駐足長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讓我們興奮不已。在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上,如今是一個山清水秀、四麵環山、景點輻射、四通八達、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縣城,是麟遊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九成宮醴泉銘》碑和那些不朽的詩篇,成為曆史永恒的記憶,是麟遊最輝煌的曆史記載。豐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隋唐遺風,使這裏人傑地靈、民風淳樸、英才輩出。人們崇文尚耕,詩詞、小品、戲劇、書畫創作久盛不衰。趙玉平先生正是從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詩人,他以豐碩的詩詞創作成果引人注目。

己醜盛夏,先生帶著自己的詩集《墨雨窗吟草》來靈台,囑我審閱並為之序。先生的虔誠好學,致力於中國傳統詩詞的研究、探索,他直麵曆史,寄情山水,鉤沉古典,刻苦創作的精神著實讓人感動。隻是本人才疏學淺,古詩詞知識膚淺,深感力不從心,但蒙先生抬舉和厚望,隻好鬥膽一試了。

讀趙玉平先生的詩集莫如讀他的人更為真切。他是土生土長的麟遊人,故裏招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置杜陽郡。招賢在隋唐時期是朝廷招賢納士、廣用人才之地,因曾建有“招賢館”而得名至今。先生祖上以農為業,厚土養物華,寒門出才子。農家子弟的玉平,在校期間,就以品學兼優而聞名鄉裏。於1975年高中畢業後,他不滿足所學的知識,農耕之餘最大的樂事就是沉浸在古典詩詞的研讀創作之中,唐詩宋詞熟諳常誦。1976年參加工作,不久就走上了領導崗位。30多年來,他從最基層的公社團委書記,晉升到副縣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他以嚴謹的工作作風、高尚的道德情操、敢為人先的公仆意識、赤子般的詩人情懷,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當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曾經在條件艱苦的山區基層工作了18年,有過摸爬滾打的苦惱,也有過拚搏成功之後的喜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詩詞創作是我工作之外的愛好,通過文化的滋潤,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理性思考。”他曾經告訴過我在鄉政府任鄉長時,遇到過一次飛機失事的事故,他夜以繼日地組織指揮搶救,安全轉移傷員的感人事跡,曾經受到上級組織和領導的表彰獎勵。在他任縣財政局長的四年裏,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財政改革麵臨許多困境,加之,麟遊又是國家扶持的貧困縣,他領導財稅幹部在重重困難中度過了財政危機,確保了一方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他在當縣政協主席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裏,親自擔任主編,組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正式出版了《古今詩人詠麟遊》、革命烈士《王樂天傳》,為麟遊的曆史和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從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熱情洋溢的工作狀態和詩人氣度。在工作之餘,鑽研古詩詞創作,發表了大量的詩詞,他的詩詞結集出版,這對於詩詞界和他本人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我係統地閱讀了他的詩集,隨著他那優美雋永、華羅綺彩、古風躍蕩的華美辭章,仿佛帶我走進了他詩詞創作的內心世界,使我領略到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曆和他詩詞創作的全貌。

縱觀《墨雨窗吟草》,通篇充溢著古典的文化氣息,跳動著強烈的時代脈搏,通透著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對親情友情的眷戀,對祖國山川美景的描繪和對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讚美。集子是他嫻熟的語言功力和對生活、對社會的深刻感悟的產物,是他30多年從事古詩詞創作的作品精粹彙集。集子共收編五言、七言絕句,詞350多首。不但是作者藝術生命的集中展現,也是他人生和工作軌跡的全景式的透視。《墨雨窗吟草》以匠心獨具的編排和較高的藝術品位,不論是“詩苑鴻聲”的吟唱、“江山覽勝”的描繪、“感事詠懷”的聯想,還是“芸窗寄語”的感懷、“故園情思”的追憶、“域外風光”的留戀,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閱讀快感,無不充溢著作者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品讀《墨雨窗吟草》,我們不得不歎服作者在這一領域的駕馭能力和藝術創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