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詩人詩詞的理解,我們在認識作者人格魅力的同時,還引領我們認識了一方水土。
作者在詩歌創作上的特點非常明確,主要表現在思想內容、典化語句的妙用、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等。有的詩寫得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化靜為動,對比映襯,虛實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都較好地表現了詩人所具備的詩詞創作技巧。從他的風格特點上來看,有的寫田園風光,邊塞風情,詠史抒懷,寫景敘事,有的寫送別思鄉,哲理喻世等。從他詩詞創作的類別來看,律詩,絕句,詞賦,古風都有所涉及。這些都無不體現出了作者在古詩詞的創作方麵寬闊的視野和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和見解,完全具備了一個詩人對藝術情感世界的認知能力。
因此,透過先生的詩詞,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風格和他在詩詞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個性。古人早就說過“文如其人”,18世紀法國學者布封也說“風格即人”。它揭示了作者的個性特征與作品的風格密切相關,代表了作者的生活經曆、精神氣質、文化素養、審美意識、興趣愛好、創作才華,這些特征在詩詞創作的過程中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形成創作個性。這種創作個性使他在處理題材、表達思想、描繪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麵都各有特色,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這些特點在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具體表現就會相對固定,從而形成穩定的風格。
詩品即人品。他的詩詞大氣開張,清新飄逸,幽靜秀麗。通過他的七絕《夜過十八嶺》《運羊》《考察南江黃羊》等詩詞,可以尋覓到作者敬業愛崗的足跡和為人民事業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這不僅是他長期工作中磨煉的生活積累和創作實踐的結果,也是他詩詞創作成熟的標誌和人品的真實寫照。
中國的古典詩詞氣象萬千,留下了時代的烙印,洋溢著作者的情懷和生命的軌跡。晚清四大家之一的近代詞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說:“其道有二,曰性靈流露,曰書卷醞釀。性靈關天分,書卷關學力,學力果充,雖天分少遜,必有資深逢源之一日。書卷不負人也。”先生的勤學好讀,占據了他所有的業餘生活,他參加工作後,經過自學進修,取得了本科學曆和在職研究生的學位,業餘時間通讀了唐詩宋詞元曲和古今中外的好多名著。先生對於文史、書法都有較深的研究和探索,豐富的文化積累和生活閱曆為先生的詩詞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這一點是他詩詞創作豐收的關鍵所在。2001年,趙玉平先生參加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第三期高級研修班的學習,丁芒先生為其導師;2002年,經丁芒導師舉薦介紹,加入了中華詩詞學會,現為中華詩詞學會、陝西詩詞學會會員,寶雞詩詞學會常委理事。
總之,趙玉平先生的詩詞以大觀氣象展現在讀者的麵前。他的《墨雨窗吟草》,是他積墨如雨的和風細柳,是他心中芳香四溢的鮮花綠草。墨雨飛花,飛蕩著他敏感的才思和與時空融合的靈性;韻留天地,是他胸襟的展示和激情的宣泄,回蕩著他生活的旋律。他函詠自養,詩詞創作已經登堂入室,業績可嘉,是他人生征途上一抹瑰麗的風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趙玉平先生的詩詞創作可以說是完成了生活積累、思想積累、感情積累的過程,藝術境界是他詩詞創作終生追求的目標,他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當前,在我們這個盛世和諧的時代裏,“詩以言誌”,“詩為心聲”,是詩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在此,我們不能回避他的詩詞中的缺陷和不足,例如有的詩句在遣詞上缺乏凝練、精到,詞句的彈性和力度尚欠,寓意還不夠深刻,在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上要更加講究,在古詩新韻上還要大膽探索。我們深信,具備詩詞創作潛力的趙玉平先生,如是執著下去,將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無愧於人民和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期望著他更大的成功!
2009年7月2日於西周文王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