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水月禪心——《封俊虎草書禪詩三十一首》賞析(1 / 1)

有幸獲得《封俊虎草書禪詩三十一首》,驚喜之餘,感慨頗深,撰文試析,願與讀者諸君商榷、共勉。

俊虎先生在他深厚的書法基礎上,近年來主攻大草,以張旭、懷素為師,大寫特寫,又寫出了別樣姿態,使他的書法創作又進入了新的藝術領地。

這幅長卷,從書寫的過程中不難看出,先生握筆如椽,落紙無聲,潤筆似雨,恣肆開張,字字靈動,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那法度入絲入微的抒情格調,那撲麵而來的書卷氣息,讓人如癡如醉,歎為觀止。使我有了近年來不曾有過的閱讀快感。

從書寫的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先生運筆的節律如蠶食桑,神凝聚內,氣韻十足,行筆開張,浪而不散,筆暢墨酣,虛實有度,質感強烈明快,給人的視野以浮雲流海的享受。《禪詩三十一首》,凡751字,詩義恬淡平和,意蘊高潔,禪意熨貼得如水如月,像從遠古而來的梵音,不絕於耳,章法錯落有致,似高天流雲,舒展自如。用700多字書以長卷,無深厚的筆墨功力和藝術學養,無自然的心態和博大的胸襟,是無從落筆的。麵對禪詩長卷,我敢肯定地說:先生有著長風浮雲、神遊天際之奇思妙想。因而,這幅長卷似神來之筆,一氣嗬成,是為精品,讓人頂禮膜拜!我們不得不歎服,先生的書寫狀態是氣韻生動的筆墨功力和恰到好處的心像圖畫的宣泄。

明代高僧藕益大師說過:“學不難有才,難有誌;不難有誌,難有品;不難有品,難有眼。唯具超萬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著,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則誌成,誌成,才得誌所用也。”大師哲智慧心,所言極是!他的真知灼見,是其“眼目”之說;在俊虎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讓。眼目是心靈的窗口。詩能言誌,書以傳情;禪詩以禪語明慧心智,使人眼目生輝;書法以線條和神韻揭示心靈,異趣橫生。字如其人,俊虎是也。

禪詩長卷流淌著遠古文化的脈息,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時代精神和力與美之感,有張旭風卷殘雲的不激不厲,有懷素天生麗質的不溫不火,更有他自己虎膽豪情的不輕薄張揚。先生臨遍百家諸帖,對“二王”用功最勤。其實,正本清源,張、懷二位大師的草書也以“二王”為宗。依照禪宗“即心即佛”的理論,人的本心是清淨的,是具有佛性的,按照自然本性去做,尊重個人內心的覺悟,就是最佳的人生哲學。將這種哲學運用於書法上,大師們自然就會將注意力凝聚於能自由抒發個人情感,把書法家的心靈揭示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張旭創造了狂草之後,這種神鬼莫測、能夠盡情發揮情趣的藝術形式就成了眾多大師書法家一致的選擇。而懷素,堪稱其中的強者,成為一代宗師。俊虎繼承先賢,發憤苦練,有十四天不下樓靜居書齋之煉獄,麵壁苦修,有磨穿鐵硯之恒心,有百煉鋼化做繞指柔的漫長學書經曆。他揚百家之長,補己之短,遨遊書海,日課不減,堆紙成山。他選取最能揭示心靈密碼的禪詩洋洋灑灑地寫來,詩與書相得益彰,形神兼備,可見其用心良苦,不得不讓人驚歎他在草書領域裏的勤奮實踐。

俊虎於書法苦心經營了30多年,書法的藝術已經長成了他心靈的書法,臨、感、悟、寫,和諧統一,如高山流水,潺潺而來,自然,率意,理性的思考和他的學養,將他打造成了一個精神富翁。他為人質樸,率真豪爽,有謙謙君子的學者風度,給人以華美無瑕的氣質,形成了他思想和藝術的正本精神。精神與心智構成了他書法的靈魂,時時滋養著他藝術的心態,從他書寫的字裏行間顯而易見。要充分說明的是,他的書法不但深深紮根在古典的土壤之中,而且洋溢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諸如簡潔、文靜、靚麗的品格,正是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是他大草的路子向著正宗、創新、和諧方向發展的充足理由。

禪詩曰:“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明月歸。”前兩句說動,後兩句說靜,俊虎“筆動——心靜,心動——筆靜”,如打拳,招式有度,融詩融書,化為己有,大徹大悟,慧根靈動,又以大草將禪詩的意境升華。其實,他的書寫意象是他心靈中“水月禪心”的逸致。我想,這恐怕是他創作這幅禪詩長卷成功的秘訣吧。在我看來,書乃心畫,神采為上。大凡草書最核心的內涵特質,不但是社會自然現象的一種規律存在,也是人文、曆史、土地最靈動的密碼。俊虎還要在字形的高古、簡潔、宏闊,線條的厚度、質感,形象思維的境界上一如於右任的那份閑適、肅穆,在創造書法空間的意境上下苦功夫,化大氣力,不斷打造、完美他的草書。不知俊虎君和書道同仁以為然否?

2008年7月16日於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