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茶禪一味話俊虎(1 / 2)

我的好友封俊虎先生是一位享譽海內外的書法家。他性情豪爽,善交朋友,喜歡品茗、飲酒。戊子夏日的一個周末,我得知他剛從馬來西亞講學歸來,便約幾位好友去他書齋慶賀。俊虎取出心愛的紫砂壺,為大家泡茶。這把壺是何建新先生的作品,上麵鐫刻有俊虎書寫的“茶半”。大家顧不上喝茶,細細觀賞他那精良別致的紫砂壺,壺與書相映生輝,讓人感歎不已。

朋友一邊品茗,一邊觀賞懸掛在牆壁四周他的書法和他為製壺名家何建新先生、李霞女士製作的紫砂壺上的書法拓片。在這個氣氛裏,品茗賞書,談藝論道,更覺清爽。大家都覺得俊虎君的書法點以清麗爽朗,高古典雅,寬厚溫和為特點,正吻合了茶的“和,敬,清,寂”這些屬性。茶的這種精神滲透了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的藝術觀點。“和”即平安和諧的氣氛;“敬”即相互尊重;“清”即環境清雅;“寂”是安靜嚴肅。俊虎君質樸豪爽、寬厚溫和的性格,往往贏得朋友們的歡心。就茶道而言,他很有一番見解:茶溫的高低,炭的火候,水溫的季節調整,插花的布置,奉茶的及時,雨天的準備,待客的誠意等。因此,茶道裏蘊含著禪的內涵,不僅僅是喝一杯茶這麼簡單,而是通過繁瑣的禮儀和規則來磨煉心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克製自己,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然而,當人從事一種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這個方圓卻不複存在,這就是按照禪的觀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了。茶道其實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當飲茶者不再厭煩繁瑣的茶道程序,而是信手拈來的時候,才算領悟了茶道的真諦。茶道正如參禪,其中奧妙,需要用心細細領悟。俊虎如此這般地為我們沏茶,奉茶,說茶,從這些細微的過程和見解中我們感覺到他的習性是長期書法曆練與茶結緣的結果,和茶的禪意極為密切。

茶有靈性,性由心生。茶韻氳氤,茗香怡人。濃淡由己,冷熱自知。我們幾位並非佛家弟子,亦有紅塵之憂,俗氣漫身,麵對此境,也免不了感歎。但一反規製,一涉人為,茶靈便如驚鹿般即刻遠遁,茶境也失其自然本色。即使茶具再考究,程序再規範,環境再舒適,就是再有“和、清、雅、寂”之說,也總有給人以失落和牽強的感覺或難以言傳的味道,未免有誘導或心理暗示之嫌。我們幾位好友,均為舞文弄墨之人,相處坦然,相敬如賓,坦露心跡,品茗、賞壺、論書,能有此境實為緣分。這些畢竟還是與壺與茶與書法有關的藝趣雅事,可稱之為飲茶之雅境。

好友、好茶、名壺,猶如好酒過三,意味正濃。有朋前來品茗,切磋藝事,俊虎十分開心,他老道嫻熟的沏茶功夫如他寫字一樣進入佳境。他很有感觸地說,當感到都市喧囂、身心疲倦之時,不論獨處還是群聚,不論綠茗還是紅茶,不管泥壺還是瓷杯,就其所便,隨其所宜,衝上一壺,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肺,提神解乏。雖未得茶靈之真趣,但也可在不經意間體味出其若即若離的真味和餘味。這是在他寫字之餘,品茗之後,心有所得的飲茶之常境。

俊虎靠一手好字,譽享海內外,生活閱曆很深的,他也有飲茶的另一番體驗。他時常看到城中為生計奔忙的販夫過客,或村裏收割碾打鋤禾當午的山民壯漢在烈日當頭、大汗淋漓之時,捧起瓷缸大杯或粗笨海碗,開懷牛飲那種煮得濃濃的磚茶,這雖不是飲茶之雅境,但覺得茶靈似乎又以別樣的麵目附著在他們身上。這其間蘊含的直麵生活的艱辛勇氣,和憨厚勤勞的執著,仍讓人唏噓讚歎。大俗大雅處往往見情見性,也可以窺見茶靈附身。他在國內或者國外講學或擔任評委時也曾去過豪庭雅堂的高貴茶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茶之真味,五味俱全。俊虎君的見解,我們都感到人生的況味在喝茶的過程中便有真諦生發,想必這也是飲茶的一種境界了。茶禪一味,壺書共一。我們由茶體味人生,又由俊虎君的書法到觀賞他書寫在紫砂壺上的字,不由得感慨萬千。我們都沒想到他的書法竟然被兩位製壺名家看好,請他在壺上大書特書。俊虎君興致勃勃地和我們談論起了紫砂壺的有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