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飲茶(1 / 2)

福建的朋友寄我上好的茶葉,我欣欣然,邀好友前來品嚐。朋友和我都不精於茶道,但都喜歡品茶,雖則茶具不精,我沏茶的功夫亦不深,但品茶的日子好開心,尤其上佳的茶葉品之,沁人心肺,怡然自得,其樂融融,更何況是從馳名中外的茶鄉閩地跋山涉水而來的茶葉。

中國人善食喜飲,精於烹調,長於釀造,諸如釀酒做醋,均屬食飲範疇。待客吃喝講究,有酒有茶,有親朋好友自遠方來,要竭盡全力,細細操辦一番,把好吃好喝的和盤托出,唯恐慢待了客人,這種傳統,延續至今,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就以茶而論,沸水衝泡自顯茶葉品質優劣。所謂茶樓雅座、大小招待會,有專人供茶,很是專業。不同的環境和地位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和檔次,似乎簡單的飲茶過程體現了人的身份地位,反映了一種社會和文化的況味。細細究來,這確有點博大精深,你就感覺到飲茶的過程不光是茶的本身意義。中國乃茶之大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很多國家都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其雅量高致韻遠,深刻含義集中在一個“品”字上。由此可見,茶的背景極為廣闊,社會意義和民俗意義非常豐富,形成了洋洋大觀的茶文化。極為突出的是茶與音樂、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結緣很深。

我的好友、著名書畫家張樹亮先生,深諳茶道,頗有造詣,飲茶已成為他生活和藝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有一段感言,讓人神清氣爽,茗香四溢:“梵音伴隨著畫筆,在心香一炷,清茶一壺的寂靜中,開始心靈和線條的對白……”

他癡茶的程度著實讓人心生懸念,對茶的體悟頗有建樹,可以說成了茶的藝術和他藝術的茶。我和先生有著10多年的交往,源於藝術和心靈的溝通,談畫論書,賦詩作詞,宏論高談,雖於茶道很少說起,但每每接到先生的函件和電話問候,無論讀畫或通話,總有一種淡淡生香、厚厚有味的感覺。我深知先生的茶藝與畫藝相映生輝,他嗜茶如命,我嗜煙如命,我是一種慢性自殺,他是一種聚香滋潤,我煙酒茶都沾,他見煙生惡,飲酒豪爽,氣度不凡。由此,先生以飲茶喝酒而有溫良謙讓和豪情萬丈的個性特征,可以見證——

飲茶見性。先生飲茶很見功夫,一曰茶藝老道,二曰品茗講究,是為兩大功夫。茶的醫學價值甚高,我們姑且不做探討。性情中的樹亮君,儼然一副學者氣派,他於美術、書法、音樂、美學、哲學、考古、文物、佛學、訓詁學、詩詞、攝影均有涉及。近日,他寄我一本《張樹亮散文集》,足以展現出他在這方麵的學識和探究。有關茶道方麵的文章有5篇之多,凡2萬多字,見解不俗。對於不悉茶道的我,可謂大開眼界。先生何以熟悉茶道,流欲品茗,我通過閱讀他的著作,方才知曉。中國有句話叫“飲水思源”,我想先生“飲茶思源”亦很貼切。就茶而言,品類繁多,良莠不齊,大以熱、涼、溫而別,隻是因人而異罷了。先生的繪畫才能馳名畫壇,他以極富靈感的爆發想象力和思維的創造性、不可重複性以及別人的不可模仿性的文人畫,叫人拍案叫絕。性情的能量釋放源於他的學養,學養是智慧的綜合反映,智慧又是學養的載體,源於不斷地學習,再學習。知識達到一定的境界有一個消融的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有神清氣爽的自我滋潤,給所學的知識一個生長的溫床,然後上升到質的飛躍。這個時候,你心神疲憊,不想看書,不想學習,不想作畫,不想寫字,對這些都很反感,需要創造一個環境讓你的心靈走進寧靜的港灣,需要天籟之音和心靈的契合。何謂天籟?籟,是上古的一種簫,如果叫“天籟”,那聲音就很自然很悠遠了。簫,本身聽起來很悠遠,“天籟”的聲音就更遠而又遠了。天籟的感覺很靜,如月的靜,如水的清。而且那種靜是綿綿的靜,不是柔情的靜,靜得沒有任何雜質;那種清,是無色無味的清,一眼望穿的清。在那種靜幽幽的狀態下,在那清淩淩的氛圍裏,如有梵音相伴,有好茗品嚐,有香柱縈繞,那時的心態有天籟的空靈,有月光的溫馨,有茶葉的芳香,有想象的陶醉,有詩意的豪放,有智慧的甜美,這時候你的思維靜得出奇,清得涼爽,無一絲雜念。“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涵養著你的高潔和稟賦,你會十分投入地沉浸其中。像這樣的狀態我們何樂而不為?先生收藏的各種紫砂、陶、瓷、金屬的茶壺有百餘把,還拜請啟功、孫秩青兩位老前輩為他的“壺濤齋”題名。在他的舍內,除設“壺濤齋”外,還專門設置了“品茗閣”和“尚趣堂”,溫家寶總理書寫的“文章華國,詩書傳家”的墨寶懸於客廳正中,足以看出先生的藝術收藏和茶藝收藏的品位。樹亮先生正是感悟到這一點而積習久也,習慣自然。我說飲茶見性,樹亮通過“飲”,就有源源不斷的豪氣物華湧動於心頭,就有文化的脈息滲透心靈,就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和深遠。此以見性,樹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