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西秦雜家曹宇——序曹宇《石鼓堂尺牘》(1)(2 / 2)

曹宇以文化為終身事業,他畫畫、寫字、篆刻、剪紙、雕塑無不精通,且樣樣出手不凡,尤擅版畫、中國畫、書法、篆刻、雕塑。他的版畫《憶延安》《春催桃李》《家鄉美》等30餘幅作品,在全國及省市展出、發表;中國畫《老虎、獅子和牛》《幾度滄桑》入選全國及省六屆、八屆美展,獲陝西省創作獎;書法、篆刻作品入選國內外書展,被全國多處碑林、博物館、美術院校收藏刻石、雕塑《騰升》《三鳳鳴春》相繼問世。他的好多作品在《人民日報》《書法》《美術叢刊》等報刊發表。他主編出版了《中青年書法家談書法》《龍泉青瓷杯全國中師書法大賽獲獎作品集》《全國城市印社篆刻聯展作品集》《秦川黑白木刻選》等書。如今的曹宇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旅遊文化學會會員、中華民族團結友好協合理事、寶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黃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寶雞市政協委員、歧陽印社社長、炎帝研究會理事、菲律賓世界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西秦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西京大學教授。

曹宇有一句口頭禪,戲稱幹文化叫“玩文化”。50歲以後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間,他深知年華的有限和時間的寶貴,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個人的藝術創作是一種自身的文化積累,那是終生永無止境的追求,如果用自己的文化思維去考慮、開發文化資源,形成廣闊的社會前景和經濟效益,惠及後代,造福千秋,這是一個文化人應具備的長遠目光和理想追求。”基於此,曹宇利用自己的藝術才能,把藝術思維的目光投向了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玩”起了以大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資源開發,大手筆運作,有效地利用了文化資源。

在唐代的時候,陳倉出土了石鼓,震驚世界。有“石刻之祖”之稱的石鼓文,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石刻文字。其上文字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十首四言詩描繪的是秦王到渭水兩岸秦嶺山麓遊樂、狩獵、祭拜的場景,是研究先秦曆史的重要史料,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第一古物”。這十塊石鼓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自唐代起,就有大詩人杜甫、韋應物、韓愈先後作詩描繪石鼓文,足見其珍貴。曹宇利用這一民族瑰寶,於1991年創辦了《石鼓》雜誌;它是以研究金石文字、篆刻、書法技法、書壇信息為內容的專業雜誌,受到中外愛好者的支持和好評。1992年,《石鼓》雜誌因為經費原因停刊,但對石鼓文的研究還在繼續,並對石鼓出土地進行實地考察,根據石鼓譯意創作出了十首《譯石鼓文詩》。曹宇為了弘揚石鼓文化,選擇一枚重12噸、直徑1.5米、高2米的巨石,將在石鼓出土的地點——寶雞刻製二十世紀新石鼓。這一壯舉將在國學大師文懷沙的指導和支持下,其成果不久將向世人呈現。因石鼓表麵缺損,石鼓文所描繪的內容千百年來一直是石鼓文研究領域的難題。曹宇經過10多年的研究,他用10幅國畫描繪了10塊石鼓上的十首石鼓文、詩歌描述的內容,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陝西瑰寶”,他也因此成為“石鼓文圖”第一人。曹宇重新拿起筆畫石鼓文圖已經是2000年之後,這時,他已經對石鼓文的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為了能準確描繪,他借來了兵馬俑的圖像資料,根據兵馬俑中人物的衣著打扮、紋飾繪製秦代人物。起先的10幅畫畫好後,拿到北京給石鼓文專家一看,說時間不對,衣著不符合朝代特征。他然後拿回來重新考證史料,重新繪製。他的石鼓文圖不光要被美術家那雙審美的眼睛“通過”,更得讓石鼓文專家那雙注重史實考證的眼睛“通過”。於是,他不光拿給美院的老師“審批”,更要拿給石鼓文專家“審批”。在奔波數年修改3稿後,到了2007年,這10幅石鼓文圖終於定稿了。10幅《石鼓文圖》各件既是單幅作品,又有相互聯係,堪稱大觀,連接在一起近乎四丈,文圖再現了先秦政治、軍事、民眾生活、飛禽走獸和自然風光。對人們了解、研究先秦曆史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