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終賽2(2 / 2)

眾所周知,人們總用《陽春白雪》形容高雅的藝術。而《陽春白雪》也被人認為是表現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的輕快流暢的樂曲。

然而,隻有一小部分人,還記得元代楊朝英的《陽春白雪》,那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韻及格律方麵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陽春白雪》中收錄的白仁甫的《駐馬聽》中有這樣的句子,"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可見,有些人並不認為這是一首輕快流暢的曲目。

而現在,舞台中央的那個孩子,彈出來的曲子卻有一種讓人為之焦心的苦痛感。

曲子沒變,可是感覺卻不一樣了。

方智儒仿佛看到了在那溫暖的春耕之時,驟然一場白雪飄然而下,原本期盼著一年順遂,在田間辛苦勞作的人們,就這樣,被一場雪掩埋了希望,田裏的種子已經被凍傷,青黃不接之時,每一家的口糧也所剩無幾,又去哪裏尋找新的種子?

當古代的農民,已經無法活下去了,該會如何?

是的,反抗!然而,這老弱病殘的隊伍如何對付全副武裝的鎮壓?一個鎮子的人,就這樣,在曆史的長河中,悄然失去。沒有人記得,那些勤勞而又質樸的人們,隻除了這一首曲子,作曲的呢?是天地的過客,還是這場災難的旁觀者?都不見了,沒有人知道,唯一留下的,是空空的、敗落的村落,還有這一首,無人敢和的琴音……

李易收回彈完最後一個音符的手,靜靜地看著眼前的人們,慢慢平複著內心。

方智儒的思緒終於從遠古的世界中回來了,激動地看著台上的那個孩子,注意到整個會場的安靜,方智儒站起身,第一個鼓起掌來。

所有的人都回過神,掌聲參差不齊地響起,經久不落。

李易站起身,彎腰,謝過台下明顯有些激動的觀眾,複又坐下,想繼續第三首。

而此時,方智儒卻打斷了她。問道:“孩子,你可不可以告訴我,是誰告訴你,這首曲子要這樣彈的?”

李易靜靜地看著這個站起身的老頭兒,麵色不改:“我自己。”

方智儒的理智告訴他,這個回答不可信,這樣的水平怎麼可能是一個3周歲的孩子能夠達到的。但是他卻不知道為什麼就相信了李易的話。

“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彈奏?”他接著問。

李易稍稍組織了下語言,回答:“因為我第一次聽這個曲子的時候沒有聽出自然的快樂,那曲子的彈奏者的確想彈出歡快的情緒來,ta也的確彈出來了,可是我覺得那樣的情緒放在這首曲子上麵太過生硬,於是我就查了《陽春白雪》的資料。”

“然後呢?”

“然後?然後我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首歡快的古琴曲,事實上,白仁甫的《駐馬聽》中就有,‘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