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一向對漢語不那麼感興趣的女兒突然問:“媽媽,竹馬青梅是什麼意思?”

岑今聽得一愣,她跟女兒說話經常會這樣一愣,因為突然之間有點拿不準女兒說的是英語還是漢語。她在家裏一直是有意識地跟女兒說漢語的,女兒在她的要求下,也盡量跟她說漢語,但有時女兒說著說著會轉而說起英語來,如果她沒在意,常會把英語聽成漢語,鬧出笑話。

她意識到女兒說的是漢語,馬上回答說:“竹馬青梅啊,直接翻譯成英語就是bamboohorseand—plum—branch—”

女兒似乎很失望:“啊?是這個意思?我還以為是……”

“你以為是什麼?”

女兒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我以為是love(愛)。”

“沒錯,是love的意思,Calflove(初戀,小孩子或青春期過渡性的、暫時的愛)。”

“那你剛才為什麼說是Bamboohorse呢?”

“那隻是字麵的意思,這個詞像漢語裏很多的詞一樣,都是有典故的,光從字麵上看不出詞的意思來。這個詞來自一首詩,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兩個小孩子,一男一女,女孩在門前的水井旁玩,想采摘樹上剛剛長出來的梅子,但夠不著,剛好男孩騎著竹馬過來,看見女孩夠不著,就幫她摘了下來。”

“梅子是什麼?”

“應該就是Plum。”

“Plum?不好吃。竹馬是什麼?”

“就是BambooHorse,小孩子沒馬騎,就用一根竹棍子當馬,叫竹馬。”

“哈哈,像HarryPotter(哈利-波特)一樣!”

她本來想解釋一下說竹馬不是哈利-波特騎的掃帚,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來自於兩種不同的文化,引起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聯想,但她覺得這太複雜了一點,會越扯越遠,還是暫時不說更好。

她接著講解那首詩:“還沒講完呢,詩裏說:兩個小孩子,還沒開知識,在一起玩得很好,一點沒覺得兩人性別上的差異。”

“So(那又怎麼樣呢)?”

“後來他們結婚了,女孩才十四歲,很害羞,男孩怎麼叫她,她都不敢回頭。”

“十四歲就結婚了?Whichstateallowspeopletogetmarriedat14(哪個州允許十四歲就結婚)?”

“不是美國哪個州,這是中國的事。”

“哦,中國人十四歲就可以結婚?That’scrazy(真是瘋了;太不可理喻了)!”

“這是以前的事。”

“哦,以前的事。媽媽,你十四歲的時候為什麼不結婚?”

“那時不興十四歲結婚。”

“但你說以前。”

“哦,我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這首詩是唐朝的時候一個叫李白的大詩人寫的。”

“後來呢?我是說,那個十四歲就結婚的小女孩。”

“後來?後來女孩長大一點了,就不那麼害羞了,兩人感情很好,但她的丈夫是個商人。”

女兒一驚:“Hewaswounded(他受傷了)?”

岑今忍不住笑起來。

女兒跟那些同樣年齡到美國來的中國小孩子相比,漢語聽說能力算好的了,有些孩子聽得懂漢語,但不肯說,還有的孩子完全英語化了,既聽不懂,也不會說,女兒能聽能說,但還是經常鬧笑話。

她笑了一會,解釋說:“商人不是受傷的人,是Businessman(商人),她丈夫是個Businessman,經常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她非常掛念她的丈夫,希望她丈夫平平安安歸來。”

“後來呢?她丈夫死了?”

“沒有。”

“離婚了?”

“不知道,那時的人應該不興離婚。”

“她為什麼不move(搬遷)到她丈夫工作的地方去呢?”

“那時候交通沒這麼方便,人們住在一個地方往往就住一輩子。”

“Howboring(那多沒意思啊!)!”

她解釋說:“那時的人想法不同,可能他們覺得能夠一輩子住在一個地方是一種幸福,而那些不得不到外地去的才令人同情,叫做漂泊,就像飄在空中的樹葉、漂在水上的,浮萍樣,總想著回到故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