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末,特別是進入世紀之交的9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麵通過人類食物鏈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漸漸顯露出來。而人類對全球生態環境變化及其與自身生存發展關係的認識深化,則激發了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這就使食品安全性再次作為人類麵臨的重大生活或生存問題,從多個側麵被提上社會的議程。新的致病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畜牧業中濫用獸藥、抗生素、激素類物質的副作用,食品的核素汙染,以及英國瘋牛病事件等,都是有代表性的。食源性疾病的爆發性流行仍在世界不同國家不斷發生,特別是肉、蛋、奶類動物製成品或半製成品帶菌致病事件有上升趨勢,主要是經動物及其製品傳染給人的“人獸共患病”。最為常見的沙門氏菌病是經由滅菌不充分的雞蛋、牛奶及其製品如冰淇淋、奶酪等傳播的。現代低溫、冷凍條件則有利於一些嗜冷性致病菌發育繁殖,如李斯特氏菌、耶爾森氏菌等對婦幼群體產生更嚴重的疾病,呈增多勢頭。大規模的生產、加工、製作、銷售在衛生管理不善的條件下則增加了許多交叉感染的機會。一種被稱作腸道出血性大腸杆菌O157:H7(EHEC)感染的新的食源性疾病,在歐洲、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先後導致多起群體染病的爆發性病案,引起廣泛的震動。新的食源性疾病的出現與發展,是在食品生產、加工、保存以及品種、消費方式發生變化條件下食品安全性新態勢的反映。其次,在癌症及其他與飲食營養有關的慢性病上升、化學藥物對人類特別是婦幼群體危害日益明顯以及動物性食品在飲食結構中重要性增大的條件下,獸藥使用不當、飼料中過量添加抗生素及生長促進素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逐漸突出起來。一些研究認為某些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和大腸杆菌O157:H7,與濫用抗生素條件下抗性提高了的新的致病菌係相關。把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雖有顯著的增產防病作用,也會導致抗生素對人的醫用效果逐漸不敏感。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減少用於農業的抗生素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獸藥產品對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支撐作用及其給畜牧業和醫藥工業帶來的豐厚經濟效益,要把獸醫用藥納入有節製的合理使用軌道遠非易事。由於人工合成激素(如乙烯雌酚等)被發現對人有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後代致癌),歐洲除已建立較嚴格的有關各種獸藥的使用限製外,還禁止用激素處理的肉類進口。另外,自英國科學家發現瘋牛病可使人感染導致致命疾病後,歐洲特別是英國的養牛業和牛肉市場陷入嚴重的危機。最後需要提及的是在人類進入核時代以後食品的核安全問題。近年來世界範圍的核試驗、核事故已構成對食品安全性的新威脅。1986年發生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的核事故,是人類迄今已知的最嚴重核事故,使幾乎整個歐洲都受到核沉降的影響,牛羊等草食動物比較明顯,歐洲許多國家當時生產的牛奶、肉類、肝髒中都發現有超量的I-131、Cs-137、Ag-110等放射性核素而被大量棄置。當時日本在牛奶中測出有超出常量4~5倍的I-131。遠在南美的巴西也在從德國進口的奶製食品中發現Cs-137含量超標10倍。已經多年研究被認定較為安全的食品輻照技術,受核輻射對人體危害的深遠心理影響,在商業上的應用長期受阻,相關研究和立法方麵也都進展緩慢。
為了防止食品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以及世界各國近年來均加強了食品安全工作,包括機構設置、強化或調整政策法規、監督管理和科技投入。2000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53屆世界衛生大會首次通過了有關加強食品安全的決議,將食品安全列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重點和最優先解決的領域。近年來,各國政府陸續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係和法律、法規。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不僅對食品原料、加工品有較為完善的標準與檢測體係,而且對食品生產的環境以及食品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都有相應的標準、檢測體係以及相關法規、法律。如美國從1997年決定增加撥款1億美元的年度預算,設立總統食品安全啟動計劃,1998又組成了多部門的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歐盟於2000年發布了長達52頁的食品安全白皮書,就應優先開展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建議,並建立了歐盟食品安全局。
曆史表明,食品安全性的問題已遠遠越出傳統的食品衛生或食品汙染的範圍,而成為人類賴以生存和健康發展的整個食物鏈的管理與保護問題。盡快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遵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組織和管理好安全、健康的人類食物鏈,這必須有科學研究、政策支持、法律法規建設,而且必須有消費者的主動參與和順應市場規律的經營策略。食品安全性問題的社會屬性,則需要科學家、企業家、管理者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從行政、法製、教育、傳媒等不同角度,提高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素質,排除自然、社會、技術因素中的有害負麵影響,並著眼於未來世界性食品貿易前景,整治整個食物鏈上的各個環節,使提供給社會的食品越來越安全。
[閱讀材料]重要食品安全事件
(一)國際上食品安全事件
世紀之交,國際上食品安全惡性事件不斷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一些國家的食品安全問題風起雲湧。先是英國暴發瘋牛病和口蹄疫,迅速遍及歐洲諸國,並傳入拉美、海灣地區和亞洲;後有比利時二英汙染畜禽產品。21世紀之初,英國、泰國、越南等國又暴發口蹄疫、禽流感等。由於食物汙染,“日本人不敢吃生魚,比利時人不敢吃雞、鴨、鵝,英國人不敢吃牛肉”。每年發展中國家因食品安全問題有300萬人死亡,發達國家有30%的人口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困擾。
(1)瘋牛病瘋牛病全稱為“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進行性中樞神經係統病變,俗稱瘋牛病。瘋牛病在人類中的表現為新型克雅氏症,患者腦部會出現海綿狀空洞,導致記憶喪失,身體功能失調,最終神經錯亂甚至死亡。
瘋牛病的傳播被認為是通過給牛喂養動物骨肉粉傳播的,這種喂養方式已經普遍采用數十年。到2000年7月,在英國有超過34000個牧場的17萬多頭牛感染了此病。當時英國科學家預計,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可能會有5萬人最終死於新型克雅氏症。
(2)O-157事件1996年6月,日本多所小學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元凶為一種叫“O-157”的大腸杆菌,日本全國至當年8月患者已達9000多人。
(3)二英事件1999年,比利時、荷蘭、法國、德國相繼發生因二英汙染導致畜禽類產品含高濃度二英的事件。二英(dioxins,簡稱DXN)是一類多氯代三環芳烴類化合物的統稱,有209種異構體,它是一種無色、無味的脂溶性化合物,使環境中的二英通過食物鏈的逐級濃縮聚集在人體組織中,而最終危害人類。使當年比利時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直接損失達3.55億歐元,如果加上與此關聯的食品工業,損失超過10億歐元。
(4)2008年7月17日,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宣布,最近在美國42個州肆虐的沙門氏菌已導致至少1220人患病,這是美國10年來最嚴重的沙門氏菌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