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食品安全的發展曆史(3 / 3)

(二)我國食品安全事件

盡管與過去相比,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有了顯著改善,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旅遊業的發展,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同其他國家一樣,麵臨許多新的挑戰。

(1)“瘦肉精”事件“瘦肉精”學名鹽酸克侖特羅,添加到飼料中可以使豬等畜禽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胴體瘦肉率提高10%以上。長期食用含有這種飼料添加劑的豬肉和內髒會引起人體心血管係統和神經係統的疾病。

2001年11月7日,廣東省河源市發生了罕見的群體食物中毒事件,幾百人食用豬肉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四肢發涼、嘔吐腹瀉、心率加快等症狀,到醫院救治的中毒患者多達484人。導致這次食物中毒的禍首是國家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使用的鹽酸克侖特羅,即俗稱的“瘦肉精”。

2006年9月初開始,上海市發生多起因食用豬內髒、豬肉導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這批來自浙江海鹽縣瘦肉精超標的豬肉和內髒共導致上海9個區336人次中毒。

(2)“毒鼠強”事件“毒鼠強”化學名稱為四亞甲基二碸四氨,是一種無味、無臭的劇毒化學品,是一種神經毒素。2002年9月14日發生過震驚全國的南京湯山投毒事件。

案犯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經營“菊紅”麵食店期間,為瑣事與湯山鎮“正武”麵食店業主發生矛盾。案犯於2002年9月13日晚潛入“正武”麵食店,將隨身攜帶的劇毒鼠藥“毒鼠強”投放到該店食品原料內,造成2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死亡42人。

(3)海城豆奶事件2003年3月19日,遼寧省海城市部分小學生及教師飲用豆奶引發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學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一些抗營養因子未徹底滅活。

(4)阜陽奶粉事件阜陽劣質奶粉事件是發生在我國大陸地區的製造、銷售劣質奶粉和一係列因為食用“劣質奶粉”導致嬰幼兒致病、致死相關事件的總稱。2004年3月~4月間被披露出來,劣質奶粉危害對象為以哺食奶粉為主的新生嬰幼兒,主要危害是由於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

國家調查組對阜陽市奶粉製假窩點進行的衛生學調查發現,劣質嬰兒奶粉是用澱粉、蔗糖等價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了奶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劑進行調香、調味。衛生部、中國疾病控製中心和北京市疾病控製中心對回收奶粉進行的檢測結果表明,多數奶粉蛋白質、脂肪含量嚴重不足,微量元素鈣、鐵、鋅等含量極低。由於以沒有營養的劣質奶粉作為主食,出現嬰兒造血功能障礙、內髒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等情況,還有的表現為臉腫大、腿很細、屁股紅腫、皮膚潰爛和其他的幼兒嚴重發育不良特征。由於症狀最明顯的特征表現為嬰兒“頭大”,因此又稱為“大頭娃”。

(5)龍口粉絲事件2004年5月,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的一期“龍口粉絲摻假有術”節目,揭露一部分正規粉絲生產商為降低成本,在生產中摻入粟米澱粉,並加入了有致癌成分的碳酸氫銨化肥、氨水用於增白。該粉絲的主要產地山東招遠市一百多家粉絲廠因此關張停業。

(6)彭州毒泡菜事件2004年5月9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四川省彭州市的一些泡菜廠在製作泡菜時,超量使用食品防腐劑苯甲酸鈉;為了降低成本,在醃製泡菜時用的是工業鹽;更為觸目驚心的是,為了防止泡菜生蟲長蛆,這些廠家居然在泡菜上噴灑農藥“敵敵畏”。

(7)廣州假酒案2004年5月11日至17日,廣州市發生了假酒致人中毒事件。在7d時間裏,中毒者達到56人,死亡11人。甲醇別名木醇或木酒精,主要經過人體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膚也可部分吸收。甲醇對人體有劇毒,飲用10~30ml就可致命。

(8)“民工糧”事件2004年7月,全國10多個省市糧油批發市場陸續發現一種被稱作“民工糧”的大米,這種大米是國家糧庫淘汰的發黴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黃曲黴毒素,按規定隻能用於釀造和生產飼料。這些“毒米”主要源自東北,不法商販通過關係從專營企業買來再轉售,牟取暴利。

(9)蘇丹紅色素事件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關部門在對肯德基多家餐廳進行抽檢時,發現新奧爾良雞翅和新奧爾良雞腿堡調料中含有“蘇丹紅一號”成分。從16日開始,在全國所有肯德基餐廳停止售賣這兩種產品,同時銷毀所有剩餘調料。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廠生產的一些“紅心鹹鴨蛋”在北京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部分河北農戶用添加了工業染料蘇丹紅的飼料喂養鴨子,導致蛋黃內含有蘇丹紅。

(10)廣州管圓線蟲事件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壽螺導致的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確診病例達到160例。

(11)假蜂蜜2006年7月,中央電視台曝光湖北武漢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還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劑、甜味劑、防腐劑、香精和色素等化學物質。這一事件造成該地區蜂蜜價格的大幅跌落。

(12)阪崎腸杆菌超標2007年8月14日,總數為7.26t台灣味全的較大嬰兒奶粉在從香港入境時,被深圳檢驗檢疫局檢驗出阪崎腸杆菌超標,檢疫局依法對該批不合格嬰兒奶粉作出監督銷毀的處理。

(13)人造“新鮮紅棗”2008年8月,人造“新鮮紅棗”流入烏魯木齊市場。在含有大量糖精鈉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過量食用會造成血小板減少、釀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體危害。

(14)三聚氰胺奶粉2008年7月始,全國各地陸續收治嬰兒泌尿係統結石患者多達1000餘人,9月11日,衛生部調查證實這是由於三鹿集團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汙染所致。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標奶粉事件“卷土重來”:在青海省一家乳製品廠,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達500餘倍,而原料來自河北等地。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要求嚴肅查處,杜絕問題奶粉流入市場,徹底查清其來源與銷路,堅決予以銷毀,並依法追究當事人責任。

(15)柑橘蛆蟲疫情2008年10月,四川廣元柑橘生產中發生蛆蟲疫情暴發。這次柑橘疫情導致柑橘價格的大幅下跌,並且出現嚴重的滯銷狀況。政府出資收購柑橘,並進行深埋、消毒處理,以控製疫情的發展。

(16)地溝油問題2010年3月19日,地溝油調查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據報道,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t。醫學研究稱地溝油中的黃曲黴毒素強烈致癌。

近十年來的種種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與事件層出不窮,原因一方麵是科學技術發展對有害因素重新認識,第二方麵是不法企業利益驅動,第三方麵是由於環境對食品原料的影響。麵對食品安全問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還是要做好生產監管、市場監測,嚴肅法律法規,強化執法的力度,目的是保護好國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