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鞭長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台全紀錄(2 / 3)

要打,有元王朝的“曆史的教訓”,打不得。要外交解決,有日本南、北朝“唱雙簧”,耍你個團團轉。打不行,不打更不行,咋辦?

朱元璋這幾十年的“憋氣”也不是沒成果,明王朝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早已與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但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到底還是“農民思維”:農民家老鬧賊,那就紮籬笆、砌牆、養家丁護院,至於鬧倭寇嘛……

當然還是“紮籬笆了”,在整個中國東部沿海紮一個大大的“籬笆”,養一群精兵,看你小鬼子還敢不敢進犯。

從朱元璋登基開始,“紮籬笆”工作就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王朝在北至遼東半島,南至廣西北部灣的漫長海岸線上,一共設置了五十八個衛,八十九個所,安置戰船兩千多艘,精銳部隊三十萬人,在整個中國東部沿海,打造出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海上防線。從明朝洪武五年開始,沿海明軍就陸續有了殲滅倭寇的戰報。洪武十年以後,倭寇對浙江、山東、遼東地區的入侵,也以失敗居多。打遊擊戰的倭寇,真碰上正規軍的明軍,硬碰硬打當然不是對手。倭寇像過去那樣“打一槍換個地方”,但這條防線修得嚴密,換個地方照樣挨揍。朱元璋苦心修起的“籬笆”,看上去是無懈可擊了。

不對,還是有一個漏洞的——台灣。

因為朱元璋的籬笆是沿著海岸線修的,但台灣卻是一個島,朱元璋的籬笆紮得再緊,也不能跨過大海,把台灣島“包”進來。

這下就讓倭寇找到漏洞了,他們再來中國的時候,別的地方不去,先去台灣島和澎湖列島。明朝要是防備得嚴實,就先窩在島上看看情況。明朝稍有鬆懈,就趁機進兵撈一票。反正台灣島上有居民有糧食。倭寇千把人,給養補充能供得上,耗個十天半月沒問題。退一步說,就算是進不了中國沿海,臨走在台灣撈一票也值了。

澎湖雖有明朝的“巡檢司”,但兵少勢孤,用以自保都難,更別說反擊倭寇了。請求戰友增援?小心中了倭寇的“調虎離山”之計。沿海的船隊剛出動,說不定倭寇就乘虛而入了。往台灣調兵?台灣當地人口稀少,增了兵糧食給養供應困難,島上百姓要勒緊褲腰帶;如果從大陸運糧,成本又太大,不劃算。洪武十八、十九年,倭寇連續兩年侵擾福建,都是用的這招。先紮在台灣,然後找機會在福建“叼一口就跑”,來來回回地在福建與台灣島之間搞起了折返跑,把當地明軍折騰得疲憊不堪。特別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倭寇以台灣島為基地,在福建沿海連續轉悠了一個月,數次聲東擊西,相繼搶掠了漳州、泉州、福州、興化、廈門等地,賺得盆滿缽滿後才揚長而去。戰報傳到明朝都城南京後,朱元璋暴跳如雷,破口大罵當時的閩浙巡撫湯和:“開國功臣,竟奈何不得區區倭奴!”

可罵完了還是要解決問題,說湯和無能這是氣話,仗打成這個慫樣,一是倭寇太狡猾;二是台灣這個“漏洞”太難補。所以,朱元璋再次運用了“農民思維”:難補,那就不補了。

不就是籬笆紮不著嗎,那你別在籬笆外麵,搬到籬笆裏麵來不就行了?

當然,不是隻有朱元璋這麼想,明王朝內部許多“名臣”也這麼想。比如後來當過朱允炆老師,又當過大明王朝兵部尚書(國防部長)的黃子澄,此時雖隻是個翰林院編修,卻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也大膽上書言事,認為“小琉球漢夷雜居,孤懸海外,守之徒耗錢糧,不如遷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這正中朱元璋的下懷。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旨:澎湖巡檢司裁了,兵撤了,人都強製拆遷了,快裁快撤快拆,不讓鬼子搶走一粒糧。幾代台灣移民的財產、房屋、糧食全毀了,台灣“一夜回到解放前”。當然,身為貧苦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很理解移民們的難處。遷至福建安置的台灣移民,家家給地給房子,“拆遷費”也發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手肅貪,敢貪汙民脂民膏的貪官汙吏也稀少,總之移民們的日子還算是過得去。

當然,台灣“被搬家”在當時隻是朱元璋抗倭戰略裏的一環,整體的“戰略”就是今人所熟悉的明朝“海禁”。為了防備倭寇入侵,明王朝禁絕了一切民間的海外貿易往來,嚴禁沿海百姓出海,以防與倭寇勾結。同時強化官方貿易,特別是與日本之間的“朝貢貿易”,把兩國的經濟往來作為逼迫日本限製倭寇的外交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台灣移民們紛紛“被搬家”,但明朝此舉,並非是今天某些學者論證的“放棄台灣”。台灣的少數民族諸部落紛紛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實錄》記載的泰雅、阿雅登部皆曾入京朝貢,明王朝都是“以土司之禮待之”。明朝永樂時期,日本“北朝”大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裏被一休耍弄的那位)曾遣使招撫台灣基隆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未能成功。當地居民向明王朝彙報此事,永樂皇帝朱棣曾為此遣使申斥日本。雖是孤懸海外,但台灣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始終沒有動搖。

“被搬家”初期效果顯著。台灣島“被搬家”的次年,明朝福建“備倭軍”就打了一個打勝仗,在福州殲滅倭寇數百人。之後,隨著明朝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朝貢貿易”的巨大利潤,日本方麵開始主動禁絕本國倭寇侵擾中國沿海,甚至數次主動派兵抓捕倭寇送給明朝治罪。倭寇之禍,暫且收斂。台灣“被搬家”的效果,看似立竿見影。

確實是立竿見影,隻不過,是反著的……

有關台灣“被搬家”的惡果,大儒顧炎武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裏就曾感歎:白白讓出了台灣這塊倭寇往來必經的戰略要地。道理很簡單:台灣地理位置特殊,是倭寇入侵廣東、福建地區的必經之所,島上有人在他要來,沒人在他照樣也要來。你駐兵他會來,你撤了他更來。不僅如此,明朝沿海的海盜、逃犯,也紛紛把“禁區”台灣島當成了避難所,犯了事就朝這裏跑。明朝海軍來回巡邏,卻一樣是防不勝防。戎馬一生的朱元璋,在“台灣問題”上卻犯了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