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乾的這段在台灣的經曆,對於台灣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他和他的部下,是第一批在台灣長期定居的大陸人。為了擴充實力,他大力招募沿海農民來台灣墾荒,並給予優厚的待遇。對台灣當地的少數民族,他也利用自己的“國際貿易人脈”,大力向其收購土特產。當地部落酋長居然和他拜了把兄弟,“民族關係”處理得非常好。而最重要的是,台灣後來享有的“東亞黃金貿易島”的名號,離不開林道乾開辟的貿易航路。說這個人是台灣發展的拓荒者,那是相當妥帖的。
縱觀林道乾做海盜的人生,可以說是強悍得不能再強悍,葡萄牙人、日本人都曾敗在他的手下,明朝水軍裏一度能和他抗衡的隻有俞大猷。俞大猷、戚繼光、劉顯三大名將合圍,竟然還讓他突圍出來。別人不願長住的台灣,他非要住。別人打家劫舍,他收保護費。別人當海盜,他有時候還當“民族英雄”。鳥不生蛋的台南,被他開發得有聲有色。東南亞的國王們,都要給他三分薄麵。大搖大擺地占了在現今泰國、越南、柬埔寨那一帶的領土,屬於“嚴重侵犯別國主權”,對方卻連個“不”字都不敢說,乖乖地忍氣吞聲。如此強悍、奇怪,結合到他的身份,就很正常了——他是個海商。
在當時大航海時代的地球,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王朝,海商是個新鮮詞,卻也是個必然產生的事物。海商的來路,基本就是早年海禁時代做走私起家的私商們。隨著實力的增強,這些團夥也在迅速膨脹。本身做的就是“違法”生意,當然手裏要有武裝,能做買賣就做,不能做買賣就打,人生的目標就是賺錢,誰不讓我賺錢,管你是官軍、日本倭寇、西方殖民者、東南亞國王,統統打你沒商量。在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狹長的台灣海峽間,他們穿梭於兩岸,來來往往於戰火紛飛裏。無意之中,他們成了連接大陸與台灣島的紐帶。
海商的活動,對台灣的直接影響,首先是開發了台灣。自從林道乾駐紮台灣後,海商們都紛至遝來,比如同時期的林國顯、許棟、何亞八、劉香老、楊四等人,或大或小的,都在台灣島設立了自己的據點,並遷移人口、定居開荒。最早認識台灣“經濟潛力”的,也是他們。他們開始發現,原來台灣的物產是這麼豐富,莊稼種什麼長什麼,年年大豐收。經濟作物也多,台灣當地的橡膠、鹿皮、香料,拿到“國際市場”上,轉手就能賣高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海盜”們雖然良莠不齊,但是在台灣島大多還是守規矩的。比如林道乾修築赤嵌,他的那塊土地就是花錢從台南少數民族同胞手裏買來的。盤踞台灣期間,每個月他們都要和當地少數民族同胞開“鄉集”。雙方公平交易,雖然之間也小有摩擦,也有個別不講規矩的人,但總的來說還是和諧的。而且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許多海商還擔負起“保衛台灣”的責任,幫助島上的少數民族部落打跑倭寇,確實是“增進了兩岸人民感情”。他們對台灣的另一個影響是:當時台灣的橡膠、鹿皮等土特產,經他們的手輸入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西方殖民地,引起了西方殖民者的貪饞。後來荷蘭、西班牙侵略台灣時,主要就是掠奪這幾種作物。
但是比起同時代得到政府支持的西方海商們,這些中國的海商大多數時候都被稱為“海賊”。而他們的軍事力量,也確實是明帝國海防的威脅。其實他們的發跡,更多的是拜明帝國傳統的“海禁”政策所賜。明朝過去禁止私商貿易、政府壟斷海外貿易的做法,使沿海商人損失頗多,沿海鄉民也因此貧困。在大航海時代下,海禁已經越來越“過時”,海商們其實就成了潤滑劑。隨著嘉靖晚期倭寇漸漸平息,怎樣處理海商問題,也成了明帝國的難題。到了嘉靖皇帝臨近去世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許多有識之士提出廢除海禁。這在當時的明朝不是小事,中國封建王朝最重“祖訓”和“祖製”,海禁政策是朱元璋欽定的,如果擅自修改,勢必承受輿論壓力。最早要求廢海禁,是在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之後的四十年裏,明朝政局變幻,官員換了一撥又一撥,爭論卻始終未停。堅持海禁的,大多是些頑固老臣,尤其是那些學理學出身的大臣。而主張廢海禁的,越來越多的是當時新興起的“心學”門派的大臣們,他們受王陽明思想影響,觀念新穎,許多人也曾在東南沿海為官,親眼看到當地“士民紛紛下海”的實情。在嘉靖皇帝去世後,當年十二月,新登基的明朝隆慶皇帝朱載垕,為了海禁一事再次召開廷議。兩派大臣還是爭論不休,反對開海禁派依然拿著“祖製”壓人。這時候明朝戶部侍郎王國光一句“昔撤澎湖巡檢司,亦祖製也”反駁了反對派們:既然當年朱元璋裁撤的澎湖巡檢司都可以恢複,那麼海禁為什麼不可以?中央駐台灣軍事機構的重設,無意中竟成為中國打開國門的鑰匙。次年正月,明王朝正式宣布:廢除海禁,允許沿海商品自由貿易。在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始近百年的時候,中國的大門,終於主動向世界敞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