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開通海路:影響台灣命運的海盜們(3 / 3)

廢除“海禁”,史稱“隆慶開關”,是明朝曆史上一件大事。關於它的“偉大意義”,世人說得比較多的,是“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增進了中外經濟關係”“製造了明朝東南經濟的繁榮”。公認的事實是,在明末海外貿易最繁榮的時期,世界市場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入到了中國。但世人關注比較少的,卻是對於台灣的意義。

海禁廢除對台灣的直接好處,就是增進了兩岸的溝通交流。大量的中國沿海商民出海貿易,台灣成了必經之地。許多船隻都在台灣補充淡水、購買貨物,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增強,而大陸先進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農業生產,也在台灣本島少數民族中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大陸人開始渡海移居台灣,甚至在當地娶妻生子。與海禁廢除相關的,就是明王朝對“海商”們態度的變化,特別是在名臣殷正茂提督兩廣軍務後,對沿海的海商改成了招撫為主,赦免其罪過。比如那位“創造曆史”的林道乾,他在移居泰國之後,也曾經多次組織兵力侵擾沿海,和明朝的幾次交鋒互有勝負。到了隆慶四年(1570年),他終於接受了明朝兩廣軍務提督殷正茂的招安,被安置在潮州地區。但是他最終沒有得到明王朝的信任。到了萬曆元年(1573年),因為他和明王朝之間常年的相互猜疑,最終他還是決定離開。當時他召集了大批戰船,意圖離開中國到東南亞自立為王,結果明王朝召集重兵圍攻。經過浴血奮戰,林道乾還是突圍而去,再次到了泰國地區定居下來,繼續當他的泰國駙馬爺。可這次明王朝卻不想放過他。為了剿滅林道乾,明王朝動用了“外交壓力”,要求泰國國王除掉林道乾。察覺風聲不對的林道乾提前行動,再次在敵人動手前逃脫。關於林道乾的結局,說法甚多,有說他擺弄火器誤把自己給打死了,也有說他逃到東南亞自立為王。但他確實是一個值得後人紀念的人。

在“隆慶開關”以後,中國東南沿海大規模的海商團夥暫時轉入了低潮。有些招安的海商為明朝帶來了精良的武裝和先進的戰船,在後來的抗倭援朝戰爭中還成了主力。有些海商卻上演了悲壯的結局,比如曾與林道乾同屬一個團夥的林鳳,雖然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在西方國家的曆史上卻是一個很有名的中國人。他與台灣的淵源同樣頗深。和林道乾不一樣的是,他家世代就是做海盜的,到他這一代到了極盛。嘉靖晚期,他一度盤踞在澎湖列島,在元朝“澎湖巡檢司”的故地建立了據點,擁有戰船三百多艘,壟斷了從日本到東南亞的貿易。嘉靖四十年(1561年),名將俞大猷發動進攻,端掉了林鳳設在澎湖的據點,將其部下驅趕。兵敗之後的林鳳,遊走於福建、廣東兩地的島嶼之間,和明朝打起了遊擊戰,一度在海南建立了據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的林鳳“反攻大陸”,一舉攻陷與台灣島隔海相望的南澳島,之後又大掠澄海等地,甚至一度兵逼廣州,成了林道乾之後令明王朝最頭疼的人。後來在遭到明朝反擊後,他於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冬退守台灣,駐紮在基隆地區。他的到來,是繼林道乾後又一次大規模的移民。這次他帶到台灣的部下近萬人,戰船六十多艘。之後他雖然一度侵擾福建、廣東,但勢力日衰。到萬曆元年(1573年)的時候,林道乾不知所終,他留在台南墾荒的幾千部下,也就群龍無首。考慮到明朝此時已經在福建部署重兵,隨時可能東進台灣,林鳳決定去菲律賓開辟新殖民地。第二年,他帶走了在台灣的六十多艘戰船以及五千五百多人,除了作戰部隊之外,裏麵還包括許多農民、工匠。這支遠征軍到達了菲律賓,一度包圍馬尼拉,擊斃了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總督戈伊特。值得一提的是,林鳳雖然是“海匪”,但很少濫殺。他在遠征菲律賓時,采取了溫和的政策,不但菲律賓華僑紛紛迎接他,就連當地的百姓也相繼歸附。後來西班牙調集重兵增援,寡不敵眾的林鳳兵敗。萬曆二年(1574年)八月四日,林鳳遭到西班牙優勢兵力包圍,在菲律賓彭加斯苦苦堅守了四個月,眼看著覆滅在即,卻巧妙地用“聲東擊西”之計,用小股兵力引開西班牙艦隊,自己率領主力艦隊成功突圍出來。一個月後,林鳳帶著剩下的四十艘戰船重新出現在台灣島。沒過多久,他又集結起了一百五十多艘戰船,近萬人的規模,在台灣海峽和明王朝周旋。但這個時候,他的內部卻出現了分化。常年跟隨他出生入死的許多親信部下,比如他團夥裏的老二馬至善、老七李成等人,都不願意再打了。這時候的林鳳,也已經年過花甲,進取之心大減。結果,馬至善和李成率領一千多人向明王朝投降。其餘的軍隊,包括當時在台灣的大部分部下,都被林鳳打包帶走。他率領著船隊一直向西,臨走前隻說自己要“至西番國”。然後就不知所終了。關於這支艦隊的下落,至今曆史界爭論頗多。有人說他們葬身於大海,有人說他們去了印度地區。然而在明王朝已然解除海禁的局麵下,繼續與政府武裝對抗,已經漸漸失去了生存土壤。在台灣大航海時代的早期,這些海商無意中成了探路人,此時他們已經走過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也注定要退出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