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鬼子來了:日本幕府對台灣的圖謀
“隆慶開關”之後,台灣進入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期,與大陸之間的往來愈發頻繁。我們說過,明王朝在“隆慶開關”之後,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入中國。而在中國這一時代的“出口創收”中,台灣的市場份額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在明朝的《食貨誌》中就有記錄:大陸的商人在台灣收購土特產,一麵轉賣大陸,一麵遠銷國外,獲利頗豐。台灣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也很迅速。比如和大陸交往密切的“台窩灣”部落,已經開始推廣牛耕。毫不誇張地說,在經過了早期“被搬家”折騰,和幾十年東南沿海的戰亂之後,在這個大航海時代裏,隆慶開關後的台灣,正迎來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
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台灣很和平,經濟很繁榮,一切看著都是那麼好。突然有一艘船,從台灣島的北麵進入台灣的雞籠、淡水地區。那艘船的樣子,和駛來的方向,老一輩的台灣居民再熟悉不過了。從船上下來的人,他們凶神惡煞的樣子和五短的身材,是少數民族再熟悉不過的了。那些人的暴行,也是特別特別地熟悉: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嘴裏吼著聽不懂的鳥語。船開來的方向,是日本;船上下來的人,是久違了的倭寇。
在嘉靖末年大規模圍剿倭寇後,中國東南沿海竟然再次出現了大股的倭寇,隻是這一次來的倭寇,似乎不是一般的倭寇。
說他們不一般,一是他們的成分很純粹,就是傳說中的“鬼子”,沒有雜七雜八的中國海商和歐洲人;二是他們的衣服很統一,穿著統一的日本政府軍軍裝,不再是過去那種七拚八湊的海盜團夥。他們不是土匪,是政府軍,是日本政府侵略台灣的政府軍!
這場起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春天的倭寇入侵,波及台灣淡水、基隆等地。在沿海居住的少數民族,跑得慢的大都被殺。村莊被燒毀,不得不躲入深山之中。憑借險要地勢和硬弩毒箭拚死抵抗,剩下的人終於打退了倭寇。可沒過多久,又一艘日本船來了,這次下來的不是軍隊,而是使者,送來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猖狂:“我乃夢日而生,太陽化身,受命於天,我既能生長萬物,也能枯竭萬物。”言下之意很明顯:我是上天派來的主人,台灣要服從我,不然我就讓你枯竭。
赤膽忠心的台灣人民是不怕“枯竭”的,火速稟報了明朝政府。明王朝也立刻做出了反應:在澎湖增派士兵,陳列精銳戰船四十艘,士兵數千人,嚴密監視台灣海峽,一旦有倭寇敢來,就打他個屁滾尿流。隻是,這個狂妄的人是誰?他想幹什麼?
這個人就是日本當時的實際統治者——大名鼎鼎的豐臣秀吉。他想做的,不隻是征服台灣,還要征服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
從這個狂妄的人開始,在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裏,一塊新的戰爭陰雲,已經沉重地壓在了台灣的頭上。
中國有一句老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就是這麼惦記著台灣,惦記得讓人害怕。
台灣現代言情片裏常有這樣的反麵角色:某家不務正業的壞小子,盯上了鄰居家貌美如花的姑娘,然後玩命追、騷擾。人家瞧不上他,就使陰謀耍詐,當麵威脅利誘,背地裏蠅營狗苟。挑撥個是非,散布個流言蜚語,膽子大了,或許還會來個霸王硬上弓。下流手段全用盡,折騰得主人公七葷八素。這樣的缺德孩子,雖然鬧到最後惡有惡報,可七八十集看下來,也直叫觀眾恨得牙癢癢。
如果說16世紀的台灣,已出落成貌美如花的大姑娘,那麼倭寇就是鄰居家那個缺德孩子。
說起這個“缺德孩子”對台灣的罪行,那更是罄竹難書。前麵講過,從元朝末年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弘治、正德、嘉靖,一百年來倭寇對台灣的騷擾始終不曾中斷。那年頭兒日本國內不太平,家裏鬧分家(戰國時代),打得一團糟。但日本朝廷的態度還算好,日本這階段曆代“實際統治者”,對倭寇都是極力反對的。每當出了事,大都會第一時間賠禮道歉,甚至還時常“大義滅親”,把肇事者送交中國懲辦。“危機公關”做得很到位。所以說起那段曆史,雖然可恨,但善良的中國人也大多理解,比如晚明學問家馮夢龍就曾信誓旦旦地說:“倭寇之亂,乃奸民自為,其國王不知也。”
但到了萬曆十八年(1590年),這個“缺德孩子”的家長,終於撕下了他以往偽善的麵紗:搶人家姑娘算什麼,白吃白拿也太沒眼光了,搶他全家才夠本!
這個家長的名字,叫豐臣秀吉。
這個人今天相當有名。大名鼎鼎的日本“太閣”,“戰國英雄爭霸”的最後勝利者。幾代日本電影工作者拿著他的故事拍電影,連他的部將們也都被吹成了戰神。
當然反麵評價更不少。除了日本本土外,周邊國家的老百姓對他那真是恨到咬牙切齒。比如在韓國南部農村,小孩子們至今還有稱作“打猴子”的扔石塊遊戲。所謂“猴子”,就是這位豐臣先生的綽號。明清時代的文人們,把他看成目無君父、篡權自立,挑戰天朝天威的奸賊。現代中、韓、朝三國的曆史教科書,說到他,以及那場由他發動禍及整個朝鮮半島的侵略戰爭,對他的評價非常一致:侵略者,戰犯,可恥的失敗者。
無論是本國後代的吹捧美化,還是教科書上的激烈抨擊,豐臣秀吉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日本從一個島國走向擴張道路的蛻變裏,他是宗師。深刻影響東亞政治的日本軍國主義,他是鼻祖。而台灣島的命運,也因他的出現,被他所預言。
豐臣秀吉,日本愛知縣名古屋人,出生於1537年,原名木下藤吉郎。其父隻是個下等武士,家庭條件隻能說一般。豐臣秀吉的先天條件更慘,人長得砢磣,年輕時候的綽號叫“禿鼠”,後來發跡了,才改成“猴子”。在諸侯割據的日本戰國時代,極講究門第出身和個人形象。以豐臣秀吉的條件,想發跡,那基本是沒什麼希望的。
但豐臣秀吉從小就不一般。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敢想。早在他窮困潦倒的青年時代,他就曾對好友蜂須賀氏立言:“他日必一統天下,成就萬世功勳。”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二十歲不到就主動投身內戰洪流,先後在幾家諸侯麾下效過力,最後跟定了一個主子——織田信長。從足輕(普通持矛士兵)開始幹起,在多次戰鬥中奮勇衝殺。他綽號“禿鼠”,腦袋比老鼠還賊,兵法韜略無師自通,打仗的鬼點子一套接一套,很快就被織田信長看重,直升機一般往上提拔,先當組頭(小隊長),又當城主(小諸侯),再到國主(大諸侯)。打了一堆勝仗,也擁有了一支戰無不勝的嫡係軍隊。姓名也改了,叫“羽柴秀吉”。到1581年織田信長削平群雄、統一日本時,這隻出身貧寒的“禿鼠”,已是織田信長身邊的實力派大將。
1582年的“本能寺之變”,更成為豐臣秀吉的人生轉折點。諸侯明智光秀發動兵變,殺死了投宿在京都本能寺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這棵“大樹”倒了,但豐臣秀吉這隻“猢猻”,卻是給點陽光就燦爛。他先是在五日內迅速帶兵返回京都,急行軍五百裏,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明智光秀,並擴充實力,一舉成為日本最強大諸侯。這場戰鬥,就是日本曆代軍事家津津樂道的“中國大撤退”。隨後他或打或拉,擊敗反對派島津氏,收服死對頭德川家康,終於1585年再次統一日本,挾持日本天皇號令諸侯,被日本天皇賜姓為“豐臣”,官封日本“關白”(宰相),五年後又將“關白”職務讓與外甥豐臣秀次,自任“太閣”(前任宰相),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這就是豐臣秀吉的簡略發跡史。很能打(征戰數十年僅遇一敗),很能混(從平民到關白),能屈能伸(連姓名都隨便改)。但如果僅限於此,豐臣秀吉也不過就是一個梟雄。之所以說他對日本乃至東北亞政治影響深遠,全是因為他身上的一個特點,可概括成一句廣告語:世界有多大,夢想就有多大,行動就有多大。
年輕的豐臣秀吉夢想統一日本。當他削平群雄,執掌了日本最高權力後,日本的狹小天地當然裝不下他。他有了一個更加宏大的夢想——征服世界。而台灣,就是他夢想中極其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