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起來,不願做亡國奴的台灣人:郭懷一抗暴起義(2 / 3)

對於台灣的歸屬來說,這其實才是最危險的事情。如果在這個小島上,荷蘭人成功完成他們的奴化教育,那麼他們占據台灣的事實也將徹底板上釘釘;和大陸的血緣紐帶,更會遭到徹底的剪斷。這段時期裏,明清雙方忙活著改朝換代的戰爭,誰也沒有力量顧及台灣。在台灣島上的各族同胞遭到血腥殺戮和壓榨。台灣的歸屬命運,似乎正向著荷蘭人期待的方向滑行著。

然而就在這個“滑行”中,卻有一個壯士挺身而出,以他的錚錚鐵骨,發出了不甘做亡國奴的吼聲:“然死等耳,計不如一戰!”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抗荷英雄:郭懷一。

在今天許多荷蘭人的資料裏,都言之鑿鑿地認定,郭懷一領導的台灣人民抗荷起義,是一場由鄭成功精心策劃的暴亂。這麼說的原因,在於郭懷一與鄭家的關係。

郭懷一是福建泉州人,也是第一批來台灣墾荒的大陸流民之一。他是在鄭芝龍到達台灣後,從大陸帶來的墾荒農民,其早年的人生經曆已不詳。在鄭芝龍接班顏思齊後,他曾經做過鄭芝龍的部將,跟隨鄭芝龍打了不少硬仗惡戰。鄭芝龍接受招安後,他留在了台灣島上,繼續率領流民墾荒,很快成了一方大戶。除了擁有廣闊的良田外,他甚至還按照荷蘭法律所允許的,在許多村落裏包租土地、擁有投資。在當時的台灣漢人中,他屬於德高望重的上層人物。

但隨著荷蘭人統治的加強,即使是他這樣的上層人物,也無法忍耐了。

荷蘭人與台灣漢人之間的矛盾眾多,包括民族歧視、司法權力等各方麵,但是最尖銳的,莫過於稅收矛盾。在《熱蘭遮城日誌》中,就記載過多起荷蘭人與漢人因為稅收而引發的衝突。比如1646年的日誌中就曾記載,在當時的台灣農村,荷蘭人隻要見到中國人,就可以借著收稅為名,肆意掠奪他們的財產。1649年,荷蘭人甚至可以半夜搜查中國人的家,以催繳人頭稅。1650年的時候,因為抗拒荷蘭人下鄉收稅,在當時台灣一些村莊裏,已經發生了反抗荷蘭人暴政的“群體性運動”。當時新任的荷蘭總督為了維持穩定,不得不做出承諾,放寬對人頭稅的征繳。但是到了1651年,荷蘭當局又出爾反爾,將漢人該繳納的人頭稅上漲了百分之十七。於是,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這個時候的郭懷一,他的身份是台灣士美村村長。對於人頭稅政策,像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苦難言。荷蘭人收稅,主要是由各村村長代勞,一旦繳稅款額不足,就要從村長的私人財產裏扣除。郭懷一並不是一般的村長,早在鄭芝龍時代,他就是一員猛將,如今雖說轉兵為農,血性卻依然不改。對於武力反抗,他自然醞釀了許久。

此時漢人的生存狀況越發艱難,其中一條原因就是台灣本土經濟局麵發生了變化。荷蘭人占領台灣後,蔗糖業成為台灣島重要的出口產業,台灣島上甘蔗園大增。但荷蘭人多年的殘酷壓榨,卻令當地從事甘蔗生產的農民貧困加劇。因為要繳納的稅多,出產被荷蘭人壓榨購買,以至於許多荷蘭人在筆記裏也承認,當地的中國農民窮得連鞋都穿不起。外加長久累積的種族歧視、民族矛盾,反抗在台灣民眾中間悄悄地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