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天下一統:康熙時期的收台戰
1662年,延續了近二十年的抗清戰爭,到此時終於偃旗息鼓。盡管民間依然存在著零星的抗清力量,但清王朝掌控天下的大局已然不可逆轉。是年三月,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在緬甸被俘,隨後被處死。這場改朝換代的角逐,已經以清王朝的完勝而結束。
此時唯一在法統上對清王朝構成威脅的,也就僅僅剩下坐擁台灣與清王朝隔海相望的台灣明鄭政權。他們擁有南明永曆王朝的臣子身份,也是此時中國唯一一支還打著“明朝”旗號的政權,又兼其特殊的戰略位置,成為此時距離清王朝最近的對手。
但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這一對對手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清王朝已然統一了中國大陸,繼承了明王朝滅亡後的中國“正朔”地位。明鄭政權雖然一直堅持使用永曆王朝的年號,並且以“大明延平王”的身份自居,將台灣稱作明王朝的“東都”。但此時連南明的皇帝都沒影兒了,何況對比清王朝此時上千萬平方公裏的陸地版圖,明鄭政權所盤踞的台灣地區,隻不過是彈丸之地,欲圖恢複談何容易?所謂反清複明,不過是浮華泡影。
但鄭氏集團畢竟擁有此時東亞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又兼其出身海商的特殊身份,憑借著海洋優勢也可割據一方。而素來不重視海權的清王朝,陸上作戰或許威風,入海作戰卻著實是弱項。所以從永曆帝敗亡之後的二十多年裏,台灣明鄭政權與大清王朝之間維係著微妙的“戰略平衡”。一個是大如牛的龐然大物,一個是小硬如釘的錐子,明鄭政權“反清複明”沒指望,大清王朝揮師入海收複台灣同樣也難。近二十年裏,已然天下一統的大清王朝,在東南半壁卻依舊神經高度緊張,幾乎每年都與明鄭政權的水師發生戰爭,更因遷界禁海導致無數沿海鄉民流離失所,生計無著。在這個戰火漸熄、人心思治的時代裏,因與明鄭政權的對峙,海峽兩岸其實並沒得到休養生息。
這樣的局麵注定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對於清王朝來說,平定台灣也就意味著他們徹底完成改朝換代的最後一步。而對於此時的中國來說,這更是徹底結束戰亂,國家完成統一,從此天下太平的最後一步。對於此時海峽兩岸的國人來說,這是結束分離、骨肉團圓的最後一步。這“最後一步”,自然有人要去做,大清王朝和明鄭政權,因這“最後一步”中,也同樣將發生一次次衝撞,卻更注定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結局。因為,走這“最後一步”的人,不管在海峽的哪一邊,都是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