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台灣奠基人:被遺忘的台灣延平郡王鄭經(1 / 3)

1. 近代台灣奠基人:被遺忘的台灣延平郡王鄭經

在鄭成功過世後,長子鄭經繼承了他的爵位與事業,以大明朝延平王身份統治台灣。

比起他那位成了民族英雄的爹,鄭經的名聲要小得多。得益於《鹿鼎記》等武俠小說的人物塑造,他那位草包小兒鄭克爽都比他的知名度高。但在真實的曆史上,他卻是一位對台灣命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

鄭經,字賢之,號武天,出生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他是鄭成功的長子,母親就是鄭成功的正房夫人董酉姑,可謂是鄭成功“根正苗紅”的接班人。鄭成功過世後,他承襲了延平王的爵位,接管了台灣地區。表麵看起來,他的接班是很順理成章的,基本屬於生得比較幸運,有正房長子的身份。但其實卻不是這樣。因為他的延平王爵位,不是鄭成功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搶來的。

鄭成功一輩子忙了很多事,幾乎什麼都忙到了,臨終之前,也基本把自己忙過的事情都感慨了一遍,甚至憂懷了一番時局,卻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安排誰接他的班?

按照封建綱常秩序,能接鄭成功班的自然首選鄭經。無論是身份還是資曆,鄭經都十分符合條件。常年跟隨在父親身邊征戰,雖然沒有鄭成功那般英雄神武,卻也還算精明幹練,也有一些將領忠於他,尤其是在廈門跟隨他的將領。而且母親董酉姑對他也非常疼愛。偏偏他關鍵時刻不爭氣,竟然搞出勾搭弟弟乳母的醜事來,差點兒就被鄭成功砍了。接班掌權,似乎是沒指望了。

結果在鄭成功部將黃朝等人的擁戴下,最後接班人變成了鄭襲。這個鄭襲是鄭成功的五兒子,雖然當時的年齡還有爭議,但此時長子鄭經才二十一歲,鄭襲自然小得多。對於這幫將軍來說,首領的年齡越小就越容易控製。至於根正苗紅的鄭經,眾人也有話說:幹出這等醜事來,沒宰了你就算燒高香了,還想接班?做夢!

但鄭經顯然是個愛做夢的人。眼見得鄭襲已經接班,鄭經加緊了動作。他一方麵在廈門設立靈堂,以長子的身份隆重祭奠鄭成功,其實是作秀給人家看的:我才是鄭成功的長子,偌大的家業怎麼能給別人?同時利用身邊的親信部將陳永華、馮錫範、周全斌等人,加緊打造戰船,但對島上的鄭襲他卻逆來順受,忍著氣聽他吆五喝六。在他準備東進台灣時,偏偏清王朝的靖南王耿繼茂也來添亂,威逼鄭經投降。對於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鄭經很憤怒,但是他卻非常友好地接待了耿繼茂的使者,並請使者替他向耿繼茂表達誠摯的慰問。但是對耿繼茂提出的條件,堅決拒絕,尤其是“剃發”一項,更是百般反對。這一番表演總算穩住了耿繼茂。後方安穩了,鄭經於是年十月進兵,一舉擊敗黃昭等人,把他的親弟弟鄭襲打得投降了清朝。鄭經因惱火叔叔鄭泰幫過弟弟,二話不說對鄭泰發動進攻,將鄭泰殺死。至此,這個當年把他父親鄭成功氣得吐血的逆子,才算正式接了他父親的班。

能屈能伸,能打但又有原則,這大體就是鄭經的處事風格了。

和他父親經營台灣的宏偉誌向不同,最早鄭經還沒這個覺悟,即使他在繼承了延平王爵位後,大部分時間他還是待在廈門。在他眼裏,台灣不過是一個大後方而已。但是現實立刻就給了他當頭一棒。這時候的清王朝也學乖了,不但水師力量增強,也學會借助荷蘭人的力量了。而荷蘭人在被趕出台灣後,也無時不想著恢複台灣。雙方自然一拍即合。當時負責福建地區軍務的,是靖南王耿繼茂。按照荷蘭人的說法是,他與荷蘭人簽訂了一份協議,規定隻要擊敗鄭經,荷蘭人可以重新得到他們在台灣的城堡,也就是變相占有台灣。這個協議並未見於相關的中國文獻中。如果確有其事的話,耿繼茂算是賣了一次國,出賣了中國自己的領土台灣。

1663年,靖南王耿繼茂以一百艘戰船的規模,連同荷蘭的十四艘精銳戰艦,於十月悍然向鄭經的金門、廈門一帶發起進攻。由於先前經曆過明鄭政權的內訌,勢力受損嚴重,以至於鄭經的軍隊很快不支,隻好敗退到銅山,後來又不得不進入台灣島。此戰也證明,鄭經比起他父親的作戰水準來,確實差了太多。但鄭經也算條漢子,在銅山的時候,清軍曾多次前來勸降,皆被鄭經拒絕,一路上眾叛親離,卻還是逃了出來。至此,鄭成功當年辛苦打下的金門、廈門等據點,已經全部落入清軍手中。占明鄭政權四分之一的金廈駐軍,也在這場浩劫中或敗或降,幾乎全軍覆沒。原本對台灣島沒有興趣的鄭經,此時也隻好去了這個他唯一能去的地方。之前他沒有經營台灣的覺悟,現在卻不得不有了。這之前的鄭經,是一個氣死父親的“逆子”,然而這以後的鄭經,卻做成了父親鄭成功一輩子沒有做完的事情:締造一個繁榮富庶的台灣島。

從敗退台灣島開始,鄭經就著手經營台灣。事實證明他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開拓者,卻實在是一個優秀的建設者。一同隨他來到台灣的,除了五千廈門、金門當地難民外,更有大批明朝宗室、儒生文士。這些人也成了之後台灣發展的生力軍。雖然如此,初到台灣的鄭經,麵臨的卻是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麵。首先是金門、廈門的丟失,使以貿易立國的明鄭政權,失去了連接大陸的落腳點。之前他們通商世界,以金門、廈門為基地。如此一來,等於血管被卡斷,經濟一下陷入了困頓之中。與此同時,不甘心失去台灣的荷蘭人,也開始頻頻趁火打劫。就在明鄭政權與清王朝相互攻殺之時,永曆十八年(1664年),趁明鄭政權風雨飄搖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動了旨在收複台灣的“遠征”,以波特為艦隊司令,率領兩千六百士兵,十六艘戰艦,大舉攻打台灣基隆港。腹背受敵的明鄭軍不支退去。光複台灣僅兩年,基隆港就淪陷了。與此同時,荷蘭人在海洋上也發動了對明鄭政權的絞殺戰。尤其是在鄭氏集團外貿的重要基地東南亞地區,荷蘭人四麵撒網,見到鄭氏的商船就打,原本是鄭氏集團主要貿易來源的東南亞貿易,一度陷入癱瘓。

在內外交困的局麵下,鄭經保持著頭腦冷靜。以性格論,與其父鄭成功相比,鄭經少了些剛勇血性,多了些優柔寡斷,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但比起鄭成功性格偏狹、極愛衝動的缺陷,鄭經卻更加沉穩睿智。不利局麵下,他能靈活應對。荷蘭人在占領基隆港後,滿以為勝券在握,竟獅子大開口,提出隻要鄭經允許他們割占東平等地,他們就和鄭經和平相處,同時鄭經必須賠償之前鄭成功收複台灣時給他們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此無理要求,激得明鄭軍隊上下大怒,但鄭經卻深知,此時不是同荷蘭人翻臉的時候。他大度地表示願和荷蘭人談判,並主動釋放數百名先前俘虜的荷蘭官兵,隻求對方先別鬧。種種和平信號,讓驕橫的荷蘭人飄飄然了:這個叫鄭經的公子哥是個熊包,兵不血刃,他們就可以得到台灣的一切。

出於這樣的錯誤判斷,荷蘭人並未乘勝追擊,反而和鄭經達成停戰協議,占有基隆港發展貿易。他們的如意算盤其實和當年一樣,先占住台灣的一塊地,然後步步為營,順勢擴張,直到把鄭經擠出台灣。但世易時移,台灣已經不再是宋克當年到來時的荒島了,鄭經也絕不是熊包。鄭經雖然沒有鄭成功那麼剛烈,卻比鄭成功多了幾分狡黠。荷蘭人很快發現,鄭大公子壞主意很多。基隆周邊的荷蘭人居然一顆糧食都買不到。因為所有的村鎮都被鄭經下了禁令,無論荷蘭人出多高價格,都不許賣給荷蘭人糧食。這種事擱在鄭成功身上也會這麼幹,但鄭成功一般是強製性的,鄭經卻不讓群眾吃虧:荷蘭人找你買糧食出多高的價格,政府就出更高的價格補貼你,隻要能餓死這幫人。就這樣,荷蘭人被餓慘了。兩千多人的補充給養,全要靠船隊從巴達維亞運來,斷炊對荷蘭人來說就是常有的事情。

在穩住荷蘭人的同時,鄭經開始了對台灣的全麵建設。金門、廈門丟了,與大陸的貿易血管斷了,那就自己造血,貫徹父親當年製定的“三大法”,在具體實施中細化條令,比如政府出資金,扶持從事工商業的商戶,在全島上下大搞“減稅”,尤其是削減對外貿易的稅賦,以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生產。鄭成功時代開始的屯田政策,在此時也得到全麵推廣,且做出更細致的劃分。從荷蘭人手中奪來的莊園田地,稱為“官田”,是由國家掌握的土地;文武百官開墾的田地,稱為“文武官田”;軍隊開墾的田地叫“營盤田”。台灣的土地製度正式確立了下來,而跟隨鄭經到台灣的沿海官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明朝宗室,由政府劃撥土地供養起來。為了“發展外向型經濟”,明鄭政權出台政策,鼓勵百姓發展絲綢、製瓷等工商業,給予經濟扶持和稅賦優惠。在農作物種植上,也鼓勵多種經濟作物,以給對外貿易“造血”。沒過幾年,大陸能生產的東西台灣全都能生產了。物產豐富的台灣逐漸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