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難棄難離:清政府“糾結”的對台政策(2 / 3)

但鄭經的反應卻很冷淡。當年孔元章僅僅是個候補道台,到了台灣還能得到熱情接待,這次派來了刑部尚書明珠,鄭經卻根本不參加會談,隻派自己的刑部尚書柯平同他會晤。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此時明鄭政權實力大增,又兼剛剛修理了荷蘭人,士氣高漲,所以盡管明珠苦口婆心,鄭經卻終不為所動。在經過了一個月唇槍舌劍的交鋒後,這場招撫自然無果而終。

鄭經對清王朝的冷淡,除了自己實力大漲外,更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實現父親理想、抗清複明的機會,已然近在眼前了。對於此時圖謀叛亂的“三藩”來說,擁有強大實力的明鄭政權,自然是他們拉攏的對象。這其中尤其盤踞福建的耿精忠最積極。論起關係來,耿精忠算是鄭經的老朋友了。當年鄭經鎮守金門、廈門的時候,就常和他爹耿繼茂打交道。鄭經同清王朝的最早接觸,也是和耿繼茂談的。圖謀叛亂的耿精忠知道,遠親不如近鄰,拉住了明鄭政權,就等於保障了自己的側翼。所以從襲封“靖南王”爵位開始,耿精忠就與鄭經往來不斷,起初還隻是偷偷摸摸地派些使臣,私下裏搞點兒小動作,後來就互相派遣船舶走私,連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找機會走動一把。耿精忠家的太妃周氏過世的時候,鄭經還專門派使團前往吊唁,並送上重禮。在多年的往來中,兩家究竟達成了什麼協議,清朝各種筆記上的說法各異,但聯合三藩、推翻清王朝,卻早已成了鄭經的選擇。

對鄭經這個選擇,當時明鄭政權內部的看法還是統一的——非常可行。此時的清王朝,表麵上天下一統,但西北有葛爾丹虎視眈眈,正北有察哈爾王圖謀不軌,南方的三藩更掌握著強大的軍隊。一旦內戰爆發,自然是明鄭政權擴張地盤,甚至實現複明大業的好機會。明朝宗室魯王一脈,此時也正由明鄭政權恩養,掛著“監國”的名號,自然是“複明”正統所在。前途貌似是很美好的,就等著大幹一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月,大幹一場的機會來了。是年,清王朝為了剪除三藩威脅,下詔撤藩,熟料事與願違,反導致“三藩”舉兵反叛,是為“三藩之亂”。十月,“三藩”中實力最強的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在昆明扯起反旗,接著就是“連鎖反應”。尚之信在廣東響應,耿精忠在福建響應,甘肅王輔臣在仁羌響應,孫延齡在廣西響應。承平沒幾年的大清帝國,再一次烽煙四起。從大西南到華南華東,到處是“反”聲一片。而這場叛亂的名號卻也簡單,吳三桂自稱“天下招討大元帥”,號稱要“扶明驅擄”,並偽稱擁立了明朝“朱二太子”。短短數月間,各路叛軍連戰連捷,清王朝丟城失地。

鄭經也開始動作。在“三藩”之中,他的親密戰友耿精忠是造反最晚的,因他家中的老太妃堅決反對。在吳三桂起兵後,耿精忠雖然也立刻派員赴台灣與鄭經密謀,但他正式舉兵已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的時候。在這之前,鄭經的精銳水師就已經集結在澎湖地區,準備隨時登陸作戰。他確實有“三藩”所沒有的政治條件:此時如吳三桂、耿精忠這些造反勢力,雖然氣焰囂張,但都是有當年賣身投靠清王朝的“前科”的,外加他們常年追殺南明抗清力量的惡行,早就背上了“亂臣賊子”的名號,這注定了他們不會得到前明遺民太多信任與支持。而鄭經則不同,他孤懸台灣,常年堅持抗清,外加驅逐荷蘭,保衛海疆,在諸多明朝遺民心中,顯然是精忠報國的榜樣。所以他的力量雖不是最強,但師出有名,是唯一配得上“王師”稱號的。

康熙十四年(1675年)春,總算熬死了自家老太妃的耿精忠,悍然在福建起兵造反,活捉福建總督範承謨,殺福州知府王之一,坐鎮福州對抗清廷。起事之前鄭經就已許諾耿精忠,願集結所有兵馬入福建作戰。是年三月,鄭經命陳永華輔佐長子鄭克臧留守台灣,自己親率“王師”,大舉進攻廈門。開局異常順利,此時福建已然大亂,鄭經大軍所過之處,無不望風而降。當地依然心懷明朝的各路誌士,寧可投奔“忠臣”鄭經,也不肯歸順耿精忠,因此短短幾十天“士民歸之如流水”。他的作戰計劃是陳永華製訂的,即登陸後直插福建內陸,奪取閩北地區,特別是要奪取連接福建對外要道的“三關”,以阻遏清朝援軍。但登陸後的鄭經,眼看福建大亂迭起,立刻變了卦,占領福建後,除了在當地招撫流民,宣傳“王師”聲威外,基本上啥事不幹。他其實還是打得小算盤:都是反清,憑什麼非得我來打,要打你耿精忠去打,你打完了我再來。

鄭經按兵不動看熱鬧,這讓耿精忠很生氣。為了敲打鄭經,耿精忠幹脆斷絕了和鄭經之間的貿易往來,甚至違背盟約,拒絕給鄭經提供補給。這下可把鄭經惹怒了,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鄭家水師立即出動,以摧枯拉朽之勢連奪海澄、漳州、泉州、登州等重鎮,一時間“坐擁三府,兵強馬壯”。值得一提的是,在奪取海澄後,鄭經依然念念不忘鄭成功臨死前要掘黃梧家祖墳的誓言,將黃梧開棺鞭屍,黃家上下被搶掠一空。這樣做固然很解氣,但也失去了“王師”的聲譽。鄭經的聲威令耿精忠大為震撼,他慌忙和鄭經遣使修好,雙方再立盟約,但這對“親密戰友”之間的裂痕已經隱隱出現。

鄭經的“開門紅”看似很威風,但其實犯了大錯。鄭氏軍隊之前也曾多次奪取泉州、海澄這些沿海城市,但這些要地大多毗鄰大海,難以立足。要想真正鞏固地盤,必須深入內陸奪取根據地。如果依陳永華先前的戰略,趁福建大亂、清軍群龍無首的機會,一舉橫掃閩北地區,阻遏清軍南下,即使不能獲得全勝,至少也能堅持得久一點兒。說到底,鄭經其實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將軍,在統兵打仗的眼光謀略上遠遜其父。而且此次出兵,鄭氏軍隊一反當年鄭成功時代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王師”形象,反而四處燒殺劫掠,順便擄掠大量人口至台灣,活脫脫的一副“海匪”做派,於是民心盡喪。“複明”的大業就此蒙上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