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3的視亮度為9.3等,視直徑12′×9′,是一距離我們1800萬光年的旋渦星係。M106也是旋渦星係,距離為1500萬光年,9.0等,視直徑18′×18′。它位於大熊座γ星和獵犬座β的中間,使用小型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
與獵犬座相鄰的牧夫座拉丁語名Bo Otes,意為放牛的人。簡寫為Boo。古希臘人把大熊座看作是牛車、把牧夫座看作為趕牛的人。這個星座所在的天區範圍為赤經:13時33分-15時47分,赤緯:+7°~+55°,麵積905平方度。其中肉眼可見的星數為114顆,1等星1顆,3等星5顆,4等星10顆。每年6月26日晚上8時牧夫座上中天。
關於牧夫座的神話傳說認為,牧夫座是肩扛著天的巨人阿特拉斯。阿特拉斯是巨人族中最有名望者之一。他是天神宙斯的同族。後來神族和巨人族為爭奪聖山奧林匹斯展開一場戰鬥,在戰鬥中阿特拉斯使天神宙斯吃了許多苦頭。宙斯為了懲罰阿特拉斯,便讓他永遠扛著天。勇士帕修斯為征服女妖美杜莎曾向阿特拉斯打聽女妖的住處。阿特拉斯為了擺脫整天扛著沉重的天的苦難,情願變成石頭,因此便向帕修斯請求,如果取到美杜莎女妖的頭時,一定要給他看看,並把女妖的住處告訴了帕修斯。後來帕修斯取了女妖的頭在回來的路上給阿特拉斯看了,由於美杜莎頭顱有種魔力,凡是看了它的人和神都會變成石頭。據說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就是變成石頭的巨人阿特拉斯,歐洲人把大西洋叫作阿特蘭蒂克,也是與阿特拉斯神話有關。
牧夫座α,中名大角,視亮度為-0.04等,是全天第四明亮的恒星(前3顆分別是天狼星、老人星和南門二)。牧夫座α是一個K2型的紅巨星,絕對星等為-0.24等,光度為太陽光度的98倍,直徑為太陽的21倍。距離為35光年,表麵有效溫度為4400開。它和獅子座β(五帝座一)、室女座α(角宿一)共同組成一個大三角形稱為春夜大三角。
大角星在希臘語裏叫作“阿克圖路斯”、(Arcturus),意為“看守熊的人”,可能是因為它老是跟著大熊座後麵升起而得名的。它以很大的速度(118千米/秒)在宇宙空間中運動。1718年哈雷將他在聖赫勒納島測定的恒星位置加以比較,發現大角星和天狼、畢宿五、畢宿四、四果耳星和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測定的恒星的位置有微小的位移變化。首次發現了恒星不恒,這種在天球上呈現出的位移叫作恒星的自行,以每年移動多少角秒為單位。大角星的自行為2″.281/年,是自行較大的恒星之一,它在1000年裏在天球上移動0°.5,相當於一個月亮視直徑。
牧夫座β,中名七公增五,阿拉伯語叫“尼卡爾”(Nekkar),意為“牧牛者”,是顆3.5等的G8型巨星,距離88光年,絕對星等為0.3等,光度為太陽的印倍,直徑為太陽的12倍,其自行為每年0″.056,空間速度為21千米/秒。牧夫座γ中名招搖,它是盾牌座δ型的脈動變星,這顆變星的光變周期為0.2903天,即6時58分,光度變化於3.02等和3.07等之間。已發現這類變星有10顆。牧夫座δ,中名七公七。亮度為3.47等,G8型巨星,絕對星等0.3等,光度為印倍太陽光度,直徑為太陽的12倍,距離110光年。
牧夫座ε,中名梗河一。西名叫艾紮爾(Izar),來源於阿拉伯語,意為、“腰帶”。用小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可以看到一藍一黃極為美麗的雙星。俄國天文學家W.斯特魯維是俄國普爾科沃天文台首任台長,是俄國天體測量學和恒星天文學的奠基人,1838年他首次測出織女星的距離而聞名於世,他曾觀測了大量雙星和聚星。他觀測牧夫座£時曾把它稱為:最美麗的東西”。牧夫座ε實際是1顆三合星,子星A的視星等為2.34等,子星B為5.12等,兩子星的角距2″.8,另一子星C的視星等為11.8等,A、C相距177″.0。牧夫座η星,中名右攝提一,西名“穆弗利德”(Mufrid),來源於中世紀烏茲別克天文學家烏魯伯格,意為“孤星”。其視星等為2.68等,是GO型亞巨星,絕對星等為2.72等,距離為32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