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仙後座(2 / 2)

仙後座中最為著名的天體要算是仙後座中的射電源了。1946年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赫伊、菲利普和帕桑斯用4.7米波來研究天空中的射電時,發現天空中有3個很強的張角很小的射電源,當時稱為射電點源或射電分立源,它們分別位於天鵝座、金牛座和仙後座,各稱為天鵝座A、金牛座A和仙後座A,它們輻射的射電和太陽的射電差不多一樣強。假如設想有一種生物,它的眼睛對射電敏感,那麼這種生物就會“看”到天上有3個太陽。1951年底,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巴德和閔可夫斯基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帕洛馬口徑5米的望遠鏡拍攝了天鵝座A和仙後座A所在的天空區域,他們發現在天鵝座A的位置上有兩個互相接近的16等和17等的河外星係。在仙後座A射電源的位置上發現了長度為3弧分的呈弧狀的纖維星雲(用對藍光敏感的底片),在對紅光敏感的底片上,發現有許多星雲“碎片”。另一方麵,光學觀測證實金牛座A射電源的光學對應體就是蟹狀星雲——1054年超新星爆發的餘跡。有的科學家認為仙後座A射電源也是從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發的餘跡。我國天文學史專家席澤宗係統地研究了我國古代客星的史料,發現在《通誌》有這樣的記述:“晉太和四年二月,客星見紫微西垣,至六月乃滅。”紫微西垣相當於仙後座,客星是我國對超新星、彗星等天體的泛稱。因此仙後座A射電源很可能是公元369年超新星爆發的餘跡。

另外,在仙後座γ星附近還有仙後座B射電源,已經證實它是1572年爆發的超新星的餘跡。據史書記載,於當年11月11日出現1顆比金星還亮的星,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白天也能看到。為了紀念觀測這顆星並作了記錄的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布拉赫,就把它稱為第穀新星。其實在我國史書上對這次超新星也有詳細記載。例如在《明實錄》上就有這樣的記載:“明隆慶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見東北方,如彈丸。出閣道旁,壁宿度,見微芒,有光。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黃色,大如盞,光芒四出。……接是星萬曆元年二月光始見微,至二年四月乃沒。”

為什麼超新星爆發後所形成的星雲是強力的射電源呢?天文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膨脹氣體星雲中存在強烈的運動,這種快速無序的氣體運動導致原始的很微弱的星際磁場的加強,使星雲的磁場比星際磁場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另一方麵,因超新星爆發獲得巨大動能的星雲中的帶電質點(電子),其速度接近光速,當它們在磁場中沿圓形軌道或螺旋形軌道運動時就會產生輻射,這種輻射最早是在電子同步加速器中發現的。因此這種輻射叫作同步加速輻射。現在認為超新星餘跡的射電就是同步加速輻射。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仙後座是非洲埃塞俄比亞國王刻甫斯的王後卡西俄庇亞的化身。卡西俄庇亞王後是一位虛榮心很強的女人,她時常誇耀自己的女兒安德洛美達比海裏最美的仙女還美。結果激怒了海中的仙女和海神波塞東,海神派出海怪到埃塞俄比亞的海岸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國王刻甫斯(仙王座)隻好將心愛的公主獻給海怪,後被英雄帕修斯所救。王後卡西俄庇亞感到自己狂妄的誇口險些葬送女兒的生命,於是,在她升到天界成為仙後座以後,仍然高舉著雙手,彎著腰,深表悔過之意。

在北緯40°及其以北地區,仙後座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由於它與北鬥星分立於北極星兩對側,兩者東升西落的順序正好相反:一個升至最高時,另一個下落至最低。因此,在秋、冬季節的上半夜,即北鬥星位置較低(看不見或看不清),而仙後座卻較高時,我們可以利用仙後座來確定北極星。從“W”字的外側兩邊向南延伸的交點與中央的γ星的連線,向北延伸約5倍,便與北極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