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幾年來走紅影視的“侏儒明星”餘華東,並不因自己個子奇矮而自餒、而自卑。他說:“我不受歡迎的來到世上,又不幸的成了殘疾人,但我並不想毫無價值地活著。我所做的這一切就是在證明殘疾人生存的意義。”他竟以矮而興,以矮而紅,直至成了當今中國影視天地獨放異彩的頭號“矮星”,在許多部影視劇中大展風采。
菲律賓外交部長羅慕洛寫過一篇題為《願生生世世為矮人的》文章。這位外交部長說:“我一生當中,常常想到高矮問題,我但願生生世世都做矮子。這句話可能會使你詫異。許多矮子都因身材而自慚形穢。我得承認,年輕的時候也穿過高底鞋。但用這個法子把身材加高實在不舒服,並不是身體上的,是精神上的不舒服。這種鞋子使我感到,我在自欺欺人,於是我再也不穿了。”這位外長用自己的生活經曆,講述了他怎樣麵對生活,怎樣克服自卑,認識自我,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增強了自信。比如他說:“我身材矮小,和鼎鼎大名的人物在一起,常常特別惹人注意”,“身材矮小的人往往比高大的人富有人情味,而平易近人”,“矮子還占一種便宜,通常都特別會交朋友。人家總想護衛我們,容易對我們推心置腹。大多數的矮子早年都懂得:友誼和筋骨健碩,力量一樣強大”。他還舉了這樣一件事例:有一次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我和前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激辯。我譏刺他提出的建議是“開玩笑”,突然之間,維辛斯基把所有輕蔑別人的天賦都向我發揮出來,他說:“你不過是個小國家的小人罷了。”我不喜歡別人以為我任憑他侮辱矮子,而不加反駁。
他剛剛說完,我就跳起身來告訴聯合國代表大會的代表說,維辛斯基對我的形容是正確的,但是,我又說:“此時此地,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擲去——使他們的行為有些檢點,是矮子的責任!”維辛斯基凶狠地瞪著我,但是沒有再說什麼。
馬克思說: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自己跪著。隻要你站起來,自己並不一定就比別人矮一截。超越了自卑,你就一定會超越你自己。
身材矮小是客觀事實,無法改變,但精神不能比別人“矮”,這樣你就能思想開朗,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優點會把事情辦得更好,你也就不會感到自己比別人矮一截了。古今中外傑出人物中,有許多身材矮小而貢獻卻很大的人,他們都是用補償法也就是用頑強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補償自己的弱點和不足,而成就神奇的偉業。有位心理學家在分析了人類的這種補償功能後說:“偉大的生命其實就是一部奮鬥史,顯示了借補償作用而獲得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讀達爾文、濟慈、康德、拜倫、培根、亞裏士多德的傳記,就不會不明白,他們的優秀品格和一生的輝煌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個人缺陷升華的。像亞曆山大、拿破侖、納爾遜,是因為生來身材矮小,而立誌要在軍事上獲得輝煌成就;像蘇格拉底、伏爾泰,是因為自慚形穢,而在思想上痛下功夫,結果,他們在哲學領域大放光彩。所以說,人們的缺陷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而要看我們自己願不願改變。隻要下定決心,講究科學方法,那時,你就會看到,我們可以把自己調整得多好!”
自卑的原因是缺乏自信,對自己的巨大潛力一無所知,甚至就不想知道,自然也就更談不到開發了。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奇跡蘊藏在於每個人的自身。所以,要克服自卑最根本的是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走出自卑的第一步。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他又說:“相信自己吧!這呼喚震顫著每一顆心靈。”大仲馬說:“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自信是醫治自卑的靈丹妙藥。自卑能毀掉一個人,自信能造就一個人。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滿懷信心,不怯不餒,他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要有實踐的勇氣。能力是在不斷實踐的自我積累中形成的。古希臘偉大的演說家德穆斯勞,幼年時口才平平,而且還有口吃,但他並不自卑,立誌成為一位雄辯家。於是他開始苦練,不怕失敗,不怕招人恥笑,利用一切機會練習演講。可是盡管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第一次登台演說,還是被聽眾喝了倒彩。遭到這樣的挫折和失敗,他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並沒有氣餒,他把失敗和別人的恥笑當作動力,矢誌不渝地努力實踐,提高自己的必勝能力。他每天清晨都跑步到山上,他一邊跑步,一邊爬山,一邊練習長篇演說。有時他還口含石子反複練習。他還給自己剃了個“陰陽頭”,足不出戶,一心苦練,盡量做到演說口齒清晰,語調抑揚頓挫,他終於成為古希臘聞名遐邇的口若懸河的雄辯家。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艾倫·馬歇爾在他的代表作《我能跳過水窪》中,生動感人的描繪了自己的一生。他出身貧寒,6歲得了小兒麻痹症致殘,但他不向命運低頭,以其對人生的至誠熱愛,不屈的精神,超人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他從十幾歲起開始做會計工作,自食其力。他學會了遊泳、爬山、狩獵和騎馬;他立誌成為作家,堅持刻苦自學,終於寫出了最受澳人喜歡的,引起世界文壇矚目的《我能跳過水窪》這一不朽名作。該書已被二十多個國家譯成三十多種文字,暢銷世界各地。同時,還有不少國家把它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主人公以其善良頑強、充滿自信、樂天達觀、熱愛生活的美好心靈,鼓舞世界各國的讀者、觀眾和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不幸的人們。
跨越障礙,把壓力轉為動力每個人的人生途中,都會遇到障礙。在障礙麵前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大家所熟悉的巴爾紮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下的名言:“我粉碎了每一個障礙!”另一種是澳地利作家、現代主義文學巨匠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每一個障礙粉碎了我!”巴爾紮克的銘文反映了他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人生觀;而卡夫卡的話則表現了他消極悲觀、絕望怯懦的人生態度。
障礙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或目的,在采取相應的行動中,所遇到的這樣或那樣的阻力,即障礙。心理學把這種障礙,稱之為困難通過努力消除了障礙或者改變行為繞過了障礙,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們說這是克服了困難。與此相反,由於障礙不能消除,或想繞過而沒有達到目的,通常稱為遇到了挫折。人生遇到的困難很多,既有客觀原因造成的困難,也有主觀原因造成的困難;既有自然因素(如天災、先天不幸等)造成的困難,也有社會因素造成的困難。在千奇百怪、各種各樣的困難中,人生普遍遇到的,也是不少傑出人物在成才道路上首先碰到的障礙,就是貧窮。尤其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中,這更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
貧窮就意味著饑寒交迫,衣不蔽體;意味著到處流浪、乞討、無家可歸。貧窮,給人帶來的是痛苦,是悲傷,是眼淚。貧困挫折,可以泯滅一個人的才華,甚至會使意誌薄弱者墮落,走上歧途。俗話說:“人窮誌短,馬瘦毛長”,正是指這類人說的。貧窮,隻能使懦者屈服。然而,在貧窮挫折麵前,又能使意誌堅強者奮發圖強。綜觀中外文學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比安逸更能造就作家、藝術家,他們從貧困中得到的東西,從任何物質中都不可能得到。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窘迫和坎坷正是文學的大門。”
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憂慮,最好還有一連串的打擊,在汪洋中掙紮得精疲力盡,還不見一塊可以立錐的礁石。——一個人飽嚐了這一切,才能真正懂得文學和從事文學。古人說:世之文章,多出於窮人。《漢書》上說:
“成功每在苦窮日,敗事都因得意時。”蘇東坡還有這樣的感慨:“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在他看來,詩人經受貧窮、饑餓等厄運的熬煎之後,才能寫好的詩句。漢代的桓譚在《新論·求輔》中說:“賈誼不左遷失誌,則文采不發……楊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
貧窮是人生的壓力,但也是反彈力,促使人奮發圖強,自立更生,從而使人更真切地體味人生。
在巴爾紮克一生的創作生涯中,貧窮始終像魔鬼一樣糾纏著他。但是,這巨大的壓力又成了他創作的動力,他說:“貧困猶如熔爐,偉大才智都會在其中煉得純淨和永不會腐蝕,正如鑽石那樣,能夠經受千錘百煉而不會粉碎。在他們不受約束的感情烈火中,通過不斷工作,勒緊褲帶,忍饑挨餓,他們獲得了百折不撓的正直品質,養成了鬥爭習慣;而天才總是會遇到鬥爭的。”巴爾紮克在貧窮的環境中,把持續不斷的工作看成是人生的鐵律。他還說過:“我所有的最好的靈感往往都是來自最有憂愁最為悲慘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