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裏他寫出了以《人間喜劇》為總題目的97部作品,書中共寫了近二千多個人物,平均每年寫作竟達五部之多。熟悉巴爾紮克生平的人都知道,他20歲後,因違背了他父親的意願,開始了創作生涯,父親竟然斷絕了對他的經濟供給,從此,他開始了獨立無援的個人奮鬥。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小閣樓裏,冬季寒風穿透薄薄的牆壁,鑽進屋裏,凍得他渾身直打哆嗦,他把被褥裹在腿上,仍然堅持伏案。絞盡腦汁用心地創作。有這樣一則關於他的軼事。可以看出他窮困到了何種地步:說的是,一個漆黑的夜晚,天氣很冷,巴爾紮克蜷縮在被窩裏久久不能入睡。這時,窗子吱的一聲開了,一個黑影跳了進來,動作非常靈活敏捷,聲音極輕。這個黑影進得屋來,四處搜尋,然後,向抽屜摸將起來。“小偷”!巴爾紮克想。一會兒,那黑影又向那幾隻舊皮箱撲去,巴爾紮克暗暗地笑了笑。因兩箱子裏除了雜撂著一些手稿和書籍外,什麼也沒有。黑影在那裏晃了一陣,輕輕發出失望的歎息。
但是,他沒有就此罷休,又向櫥台方向走過去。櫥子裏除了書,還有幾件破舊的平常穿的衣服,也值不了幾個錢兒……“喔,這麼攪下去,我可沒法睡覺了”。巴爾紮克暗暗說道。於是,他支起身來,把燈扭開了。眼前是個衣著襤褸、頭發蓬散的青年人,他一時驚慌,本能地抓了把椅子。
不知是驚懼,還是寒冷,他渾身顫抖抖的。巴爾紮克不慌不忙地披上大衣,笑哈哈地向青年人招招手,說:“可憐的朋友,別慌張,這不能全怪你,”他指了指椅子,“坐下吧,你一來,我本想就告訴你,但怕你不相信,你自個兒找一找也好……但卻讓你白忙了一陣。”他停了停,瞠視著這一時驚呆的青年人:“朋友,不瞞你說,我白天找遍了每一個角落,可是,一個錢也沒找到,你摸黑,怎能找得著呀?”這時青年把椅子放平,慚愧和羞恥使他低下了頭。巴爾紮克以充滿同情的眼光,久久凝視著。
隨後把自己身上披著的大衣,遞到那青年的麵前:“拿去吧,賣幾個錢,你用得著的。”可是那青年沒接大衣,頓時從眼眶裏滾出幾滴淚,繼之,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巴爾紮克把他送到門口,直望著他的背影,逐漸地消失在黑暗之中。
翻開了文學藝術史冊,像巴爾紮克這樣在窮困中崛起的偉大作家、藝術家。舉不勝舉。大家所熱悉的曹雪芹、談遷、杜甫、範仲淹、吳敬梓、蒲鬆齡、鄭板橋、齊白石等,以及外國的作家、藝術家,如傑克·倫敦、馬克·吐溫、高爾基、凡高、莫紮特、舒伯特、貝多芬、安徒生、愛倫坡、果戈理、塞外提斯、狄更斯、莫裏哀、彭斯、左拉、別林斯基、斯特林堡等等,真是舉不勝數。他們或者自幼貧窮、一生坎坷;或者終生潦倒,疾病纏身;或者負債累累,客死異鄉……貧窮的磨難,不僅沒有擊倒他們,而是“窮則思變”,窮且益堅,奮鬥不止,筆耕不停,傑出作品不斷問世。創作是一種極其艱苦的勞動,且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內心痛苦的結晶。所以,有才華的作家、藝術家在貧困的生活中經常需要一種使他喜歡或者忍受這種痛苦的東西,這樣才能將內心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被譽為“歌曲之王”的德國音樂家弗良茲·舒伯特曾說:“我的音樂是我的才能和悲慘境地的產物。世人最喜愛的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寫成的音樂。”今天,當我們欣賞《聖母頌》時,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抒情曲方麵的貢獻可以與貝多芬在交響曲方麵的貢獻相媲美”,“這樣的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有了的一代天才”。他在辭世時,隻有一些衣服、被褥和隻值八先令六便士的一疊原稿,算是他的全部財產。以創作《唐吉訶德》馳名世界文壇的塞萬提斯,也是一生潦倒,屢遭不幸。有個仰慕他大名的人來到西班牙,卻發現這位大文豪居然是個衣衫襤褸、窮困潦倒的老頭。於是,他很氣憤地問旁人:“你們政府為什麼不救濟這位大作家?他的生活狀況與名太不相稱了!”旁人不無感慨地回說:“要是政府救濟了他,他還寫得出《唐吉訶德》這樣的作品來嗎?”這真是一語道破天機:貧窮、厄運,這些沉重的生活壓力,對於意誌堅強的人來說,已經轉化成了巨大的動力,在他們看來,貧窮是一杯生活的苦酒,更是藝術創作的甘泉。
人生的困難不僅僅是貧窮。因為困難是普遍存在的,是各種各樣的。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帆風順是很少有的,絕大多數人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困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及工作崗位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會遇到各自不同的困難。但不論哪種困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壓力。簡單地說,困難就像一塊厚重的巨石,橫亙在你麵前,壓在你的心上。任何困難,隻要你不懼怕它,敢於和它鬥爭,就可以克服它,戰勝它。
如果你怕它,向它投降了,你就不能前進。在過去革命鬥爭年代,每前進一步,都遇到了也克服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困難。其中有階級敵人造成的困難,如壓迫、限製、白色恐怖、圍剿、封鎖等等,也有其他的困難,如物質匱乏、缺醫少藥、武器不足等。現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主觀上的困難,如能力差一些、素質低一些、文化科學知識不足等;客觀上的困難,如改革開放大潮湧來,許多領域不熟悉、進行探索的經驗不足等。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利。有人在黃河邊上見到過這樣一幅奇特的情景:在一塊厚厚的青石板的縫隙中,探出一節微綠的蘆葦尖兒。掀開了石板,那情節實在令人震驚:石板下盤繞著一大團發黃的蘆根,其實那並不是“根”而是“莖”,是見不到陽光、找不到生存空間的生命,但它卻頑強地在黑暗中尋找,盤來繞去,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個年頭,硬是從一條細細的石縫中探出頭來,衝出黑暗,見到陽光……這種情景真是令人大為感歎!它與曲折多難的人生經曆有著太多的相似。這厚厚的青石板,對嬌嫩的蘆筍的生長來說,是沉重的困難,也是巨大的壓力。
戰勝困難,需要勇氣,也就是要像青石板下的蘆葦尖兒那樣頑強地生長一樣。培根說:“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一個無所畏懼的人,愈為環境所困,就愈加勇敢,不戰栗,不逡巡,胸膛挺起,意誌堅定,向困難應戰。
與困難鬥爭能夠使我們的心智更加堅強。使孱弱的筋肉變得健壯,困難是鍛煉人們長誌氣的好學校。拿破侖曾說過:“困難要靠自己克服,障礙要靠自己衝破;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難’字的。”有人遇到困難就認為是山窮水盡,於是怨天尤人,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遭遇九九八十一難的玄奘,畢竟到了西天取得了真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的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之下的莫紮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悲觀、絕望是懦夫的表現。哥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用勇氣開辟出來的。困難是什麼?“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詩人郭小川在《向困難進軍》一詩中寫道:
困難
這是一種愚蠢而又懦弱的東西,
它貫於對著驚恐的眼睛,
賣弄它的威力,
而隻要聽見剛健的腳步聲,
就像老鼠似的,
悄悄向後縮去……還有人說:“困難是什麼?——隻是一個表現要完成特別目標所需力量的程度的字。需要奮鬥的通知書;對於兒童及傻瓜的妖怪;對於成年人的興奮劑。”
人類戰勝困難最優秀的人物,當推19世紀中兩個最有趣的人物之一的海倫·凱勒,在前麵我曾簡要地提到她的感人的事跡。電話發明家、語言學研究專家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說:“我覺得在這個孩子身上具有比我以前所見過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更為出眾的天賦。海倫·凱勒(1880—1968)的確是一個神奇不可思議的奇人。她來到這個世界僅僅19個月的時候,一場暴病殘酷地奪去了她視、聽、說的全部權利,無情的現實把這個小女孩投進了黑暗與寂靜之中。可以想象,生活對於她將是多麼地艱難困苦。然而,她並沒有向無情的命運低頭,她和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共同組成了一個頑強的不可戰勝的人。她倆掙脫了一個又一個禁錮在海倫身上的桎梏,使海倫令人難以相信地學會了用嘴講話,用手指“聽”話。要叩開知識的寶庫,學會識字,這是突破難關的第一步。安妮教海倫識字,這對一個盲聾人來說,談何容易!但安妮對於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認識規律是堅信不移的。每天,安妮領著海倫到樹林中、小溪旁去散步遊玩,並且在她手上“畫來畫去”,海倫對此全然不懂。一天,安妮在她的手上寫了個“水”字,又把海倫的手放在水管口,用力壓水,當清涼的井水從海倫手上流過時,安妮拉過海倫的另一隻手,寫上“水”,海倫終於揭曉了“畫來畫去”的奧秘。“水”的力量衝開了海倫緊緊關閉著的心扉,老師的智慧叩開了海倫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海倫以超人的智慧和驚人的毅力,終於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等五國文字,在她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們同難以想象的困難搏鬥,跌倒爬起,爬起跌倒,矢誌不渝,朝著偉大的目標前進,終於使原來與外界幾乎隔絕的海倫享受到了與常人共同的光明。安妮老師去世時,海倫的心都碎了,為了追念安妮老師,海倫更加發奮努力工作。她每天都要伏案工作十幾個小時,著書、複信、學習。海倫的足跡走出了美國,遍布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她對社會的貢獻也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1956年6月,哈佛大學授予她榮譽學位,這是該所大學有史以來享受這種崇高榮譽的第一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