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惰性:變逆境為順境
遠離惰性,將逆境變為順境
恩格斯曾經說: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人生苦短,轉眼百年。
一個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自己戰勝自己。一個人是否具有堅強的意誌,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看他能否戰勝自己。人最軟弱的是自己不能戰勝自己,反而寬容自己,放縱自己。
戰勝什麼呢?最根本的是戰勝惰性。一個人在挫折麵前,最容易滋長的是惰性,可以說,挫折與惰性是一對孿生姐妹。魯迅曾經意味深長地指出,中國的革命者屢遭挫折,原因在於存在著一種可悲的惰性。他說:“稍有勝利,便陶醉在凱歌聲中,肌肉鬆懈,忘卻進攻了,於是敵人便又乘隙而入。”
魯迅眼中的病態是“怯弱,懶惰,而又巧滑。”意誌薄弱的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從此一蹶不振,消極、悲觀、失望。惰性,是指一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懶散,意誌消沉,貪圖安逸,不求進取的消極傾向。惰性,有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懶人就是廢人,人如果不能戰勝惰性,意誌的堤岸很快就會被惰性的潮水衝毀。惰性隻會使綠色的生命變成片片凋零的黃葉,然後隨著時間的流水漂得無影無蹤。
有人說,人在上帝和魔鬼之間。此言義深。如果說勤奮是上帝的話,那麼,惰性就是魔鬼。在很多時候,“魔鬼的引誘勝過上帝的召喚”。惰性這個“魔鬼”,造成了人的愚昧。
恩格斯說:“什麼是人?一半是畜生,一半是天使。”波德萊爾也說過,在每個人身上,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兩種要求,一個向著上帝,一個向著撒旦。祈求上帝或精神是向上的意願,祈求撒旦或獸性是墮落的快樂。但丁在《神曲》中說,人們“不是生來去過野獸生活的,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識”,人們“應當從怠惰中擺脫出來,因為坐在絨毛上邊,或者睡在被窩裏的人是不會成名的”。人類最大的不幸,不是人的過失,不是饑荒、地震、病痛或癌症,而是在於人自身,在於人類自身的惰性,不學無術,盲目無知。懶惰,是世界上最大的蛀蟲,它吞噬了光陰,留下了無知與悔恨。如果懶惰不產生惡習或禍患,那通常也一定產生沮喪。懶惰和愚昧在一起,勤奮和智慧在一起。羅曼·羅蘭說過,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
一個人想要成為合格的人,就得時時向敵人開戰。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欲望、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羅曼·羅蘭說的“時時向無形的敵人開戰”,就是要向獸性開戰,要自己戰勝自己。而惰性,正是人的本性中的使你墮落、使你自己毀滅的“最致人死命的力量”之一,也是獸性的表現形態之一。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績,要想“追求知識和美德”,積極向上,就必須具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要勤奮刻苦。安逸的結果是衰退,怠惰的結果是頹廢,勤奮的結果才是成功。美國的米切爾·柯達總結的高效工作的六種方法是:培養動力;控製惰性;順乎自然;抵製厭倦;推動記憶;善於幻想。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舒曼有一段名言:“一磅鐵隻值幾文錢,可是經過了錘煉就可製成幾千根鍾表發條,價值累萬。同樣,你也要好好利用上天賦予你的‘一磅鐵’。”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的“一磅鐵”,但如果對自己的“一磅鐵”
不加以錘煉,不充分利用,那它隻能是一塊死鐵,廢鐵,天長日久,還會生鏽。
契訶夫在他的短篇小說裏,借一個人物的口,說出了一句含意深刻的話:“虛偽吃靈魂,鏽吃鐵。惰性對人的侵蝕,其危害之處,也真如“鏽吃鐵”的惰性,對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的剝蝕,也如鐵鏽一樣,開始是從某些認為無足輕重的小斑點開始的,比如有的青年一次高考落榜便心灰意冷,不再進取了;一次失戀就感到人生黑暗,沒有光明了。從此多少個晨曦初露的清晨,他都在懶散的夢境中消磨;多少個星光燦爛的靜夜,都在唉聲歎氣、無所事事中虛度,將自己生命的航船,自卑自暴自棄的滯留在失望的海灘,不敢從憂傷、失望的暗礁中駛出。惰性,會使人陷入逆境中不能自拔,它給人帶來的是伸不完的懶腰。
惰性是一種消極因素,是墮落的媒介,它包含著永久的失望。這正如法國作家莫伯桑在一篇小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的:“世上不知多少人,為著舒適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顏氏家訓》中說:“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克雷洛夫也說:“才能一旦讓懶惰支配,它就一無可為。”惰性的惡性發展,不僅使才能喪失,而且會跟著產生一連串的惡念和惡行:貪婪、自私、怯懦、凶殘、卑劣、虛偽、軟弱等等。而以勤奮為生活基調的人,則可以形成一係列的美德:勤勞、樸素、堅韌、頑強、自尊、自強等。無怪乎德國的諺語說:“懶惰與貪欲,是刎頸之交。”拉丁美洲的諺語說:“蟲蛆在死水中孵化,罪惡在懶惰中成長”。
惰性不僅無助於人的思想,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沒有好處可言。古人說:
“習閑成懶,習懶成病。”懶惰能使青春未老先衰,懶惰生萎靡,萎靡生衰老。富蘭克林說:“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動則盛,惰則衰。懶惰者,懶於思考,懶於行動,不思上進,四肢懈怠,久而久之會使人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還會引起思維遲鈍。
因為人的大腦功能是“用進廢退”的。勤於用腦,對促進記憶和智力的發展,對戰勝挫折的積極情緒的培養,是具有良好作用的。而懶惰的人,大腦機能由於得不到充分發揮,腦啡呔及腦內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質的水平降低。若長期如此,則使大腦功能呈漸行性退化,思維和智能會逐漸遲鈍,分析判斷能力下降。同時,惰性產生的消極情緒和不良影響,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又會反過來增加人的緊張心理。形成惡性循環,對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惰性雖然可怕,但不是不治之症。在運動物理學中,有人把慣性也稱作惰性或惰行,或許有它的道理,但若把它視為人類生活中無可克服的慣性,則是錯誤的了。要戰勝惰性,首先要對惰性的本質有個清醒的認識。被譽為當代保爾的跨時代青年的榜樣張海迪說過:“惰性不是我們的屬性。”惰性,意味著甘居平庸,因循守舊,消極悲觀,碌碌無為,這和我們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惰性也意味著信念、理想的動搖和主人翁責任感的缺失。所以,要戰勝惰性,必須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這是力量的源泉。古人說:“無憤憤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遠大的誌向,就看不清目標,就會被身邊的煩惱、安逸所困擾。如果沒有不斷的努力,也就不會有大的成功。生活中最能吸引人的力量,最能激發人的持久不懈熱情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事業,就是大誌。民族英雄嶽飛說:“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一個人隻要一心為國家,為人民的事業勇於獻身,自然就能克服惰性。產生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生活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誌向來。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是成功。隻要真正立下大誌,就能經受各種磨難和考驗,就能“誰謂膽苦,甘之如飴;誰謂薪棘,臥之如氈。”世代流傳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曆史故事,就很能說明立誌對於逆境順轉的至關重要。春秋時代,在現在的我國的東南部有兩個相鄰的國家:越國和吳國。公元前493年,越國和吳國在夫椒(現在的江蘇省太湖地帶)打仗,越國被吳國打敗,降為吳國的附庸。越王勾踐帶著妻子到吳國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夫差叫他們夫妻倆住在石屋子裏喂馬。夫差出去的時候,就叫越王勾踐拿著鞭子走在車子的前麵。勾踐在吳國受盡了欺淩和侮辱。過了3年,越國百姓用無數珍寶,終於把勾踐換回來了。勾踐回國後,立誌要發憤圖強,報仇雪恥。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他怕安逸的生活會消磨了他發憤圖強的意誌,怕惰性泯滅了自己所受到的恥辱,就用艱苦的生活來磨煉自己。
他從宮殿搬去民房裏住,夜以繼日地進行艱苦的勞動,冬天很冷,還常常抱冰;夏天很熱,還要烤火;睡覺不用被褥,就睡在柴垛上,吃飯不吃肉,穿衣不穿有紋彩的衣服,自己又在坐臥的地方,吊著一個苦膽,每天起床、睡覺、吃飯、喝水的時候,都要先嚐嚐苦膽的味道,用來激勵自己,並且經常問自己:“勾踐,你難道忘記了國恥了嗎?”他還常常對人說:“不怕國弱,人少,就怕誌氣短。”在政治上,勾踐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規定7年不收稅,鼓勵農民耕種田地。他還親自扶犁,耕種田地,幫助農民幹活。在軍事上,勾踐請了最有本事的人教士兵射箭和劍術,並日夜加緊訓練。這樣,經過“十年生聚”(發展生產,增加人口,積蓄力量),“十年訓練”(教育人民和訓練武裝),越國富強起來了,終於打敗了吳國,一雪國恥。著名戲劇家曹禺根據這段曆史故事創作的曆史劇《膽劍篇》,為越王勾踐設計了聲情並茂的內心誦白——“詠苦膽”,這裏僅引其中一段:“膽哪,你顏色黑而綠,你不美,你不香,你性寒,你苦而澀,一看見你,就知道你的氣味是多麼難以入口。你像苦成,苦成又多麼像你啊。你苦啊,膽!
可你是清心明目的,你叫我們眼亮耳明,看得見希望,聽得進一切忠言善語。你苦啊,膽!然而你是退熱的,定神的,使人鎮定,你叫我不焦躁,不慌張。在敵人麵前,深思熟慮,知機觀變,要沉靜。
“膽,你是多麼苦啊。但是你能教人膽壯,叫人勇敢,敢於麵對一切殘暴和不平。膽,你苦啊!但你是驅毒的,除不潔的。你教我們把一切懶惰、苟安的毛病都一起拋卻,教我們敢於把這肮髒的世界洗得幹幹淨淨。膽啊,你不巧言令色,你外麵那樣的不動人,你心中卻藏了這麼多治國治人的道理!苦成,這一個膽就頂替了你的千言萬語。這一個膽就說出了多少死了的壯士百姓深深的心意。我要天天嚐它,夜夜嚐它,千言萬語。
“這個膽寄寓著多少死去的將士和百姓的心意。我要天天嚐它,夜夜嚐它,日夜不離它。見了膽,就如同苦成在我的身邊。見了膽,就如同見到多少被殺戮的黎民百姓。見了膽,就會想起‘千古的勝負在於理’,而這理是要多少勞心苦行才能爭取到啊。”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富有極深刻的教育意義的。它鼓勵人們在逆境的情況下,即使是處在如勾踐那樣的亡國君、階下囚的情境下,隻要誌氣還在,就能設法克服困難,發憤圖強,艱苦奮鬥,逆境也會轉變為順利的。意大利的塞涅卡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向都不是順風。”要明確自己是“駛向哪個碼頭”,就必須立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誌氣,立了誌,就有了目標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但誌向和目標決不改變,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戰勝惰性,搬掉障礙,變逆境為順境,達到期望的目標。“臥薪嚐膽”的故事,雖已成為久遠的曆史,但對於肩負著繼往開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曆史重任的當代青年來說,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的實現,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努力。我們今天所做的是我國曆史上前人從未做過的偉大事業,必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困難、挫折,道路是坎坷不平的。青年們隻有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誌向,把自己的命運同社會主義事業緊密聯係在一起,你就會感到有一股熾熱的愛生活、愛工作的激情和不可遏止的力量,就能夠戰勝惰性,粉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取得成就,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