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是一把軟刀子,是無形的,也是無孔不入的。有人說,惰性是一種使人們的肌肉鬆懈的習慣勢力,是一種最易為人們所接受、也是最易把人們征服的勢力。或者說,惰性是一種甜蜜而又黏糊的勢力,是一種輕如風、柔若水的軟綿綿的勢力。它對人的侵蝕和毒害,是在不知不覺、舒舒服服、痛痛快快、悠閑自在之中進行的。惰性的這種特點,使我想到古書上說的一種猴子,叫猱。它特別機靈敏捷,有銳利的爪子。古代有一則關於猱的寓言,說的是老虎頭皮發癢,就讓猱給它搔癢,猱就用爪給老虎撓癢,老虎感到特別舒服,頭發一發癢就讓猱給它搔癢,久而久之,竟把老虎的頭搔出個洞來,老虎卻還不知道呢。後來,猱把老虎的腦漿掏出來吃,猱還把吃剩下的腦漿給老虎吃。老虎十分賞識猱的忠誠順服,越發喜愛親近猱了。待老虎的腦漿被掏空了,疼痛發作了,方才恍然大悟,再去捉猱時,猱早已逃之夭夭了。由此,我想到人的惰性很像“猱來搔癢”,不知不覺、舒舒服服,最後的結局便是“腦漿被掏空”,悔之晚矣。我們了解了惰性的這種特征,也就找到了戰勝惰性的方法,這就是堅持以勤治懶,以勤補拙,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防微杜漸,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自我克製的能力。
惰性,其性如火,方發之初,戒之尚易,即已燃熾、發展起來,則會焚山燎原,不可撲來,豈不甚可畏哉。古人告誡我們,要在惰性剛剛滋生時,就堅決地把它除掉,不以小而失大,這是很有道理的。惰性的表現形式不一,而最為普遍的則是消極等待明天。有這樣兩句諺語,一是“懶人明天多”,一是“懶漢無明天”。其實,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公平的。
明天,對勤奮者而言是希望,是在今天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就的起點;明天,對於懶漢隻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想,隻是對這種得過且過、碌碌無為的姑息和推托。惰性,往往是在寄托明天的廉價的許願中日益加重的。貪睡的人看不到朝陽美麗的光輝,放棄今天的人,今天也拋棄他。這種人當別人正伴著燈光刻苦夜讀時,他卻早已進入夢鄉,鼾聲如雷了;當別人披著晨曦攻讀外語時,他卻還在“春眠不覺曉”,大睡黎明覺;當別人奮力寫作,攻關科研課題時,他卻在柳綠花紅之中信步,在碧波之中泛舟,在歌舞廳、影視廳消磨時光……這種人在浪費人生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卻不覺醒。如果說,人生的價值要用成就的砝碼來衡量,而成就的取得又必須靠時間的金印來支付。那麼,不賦予時間以創造性的價值,時間就像小溪的流水,隻能帶走凋謝的青春花瓣,不能浮起成功的巨輪。
善於偷懶的人才會用“等待明天”來作為借口,是怠惰的推托。屠格涅夫尖銳地指出:“明天,明天,還有明天,人們都在這樣安慰自己,殊不知這個‘明天’就足以把他們送去墳墓了。”坐等明天談青春,莫如抓住今天。一個人無論處於怎樣的逆境和困境之中,隻要抓住今天,勤奮苦幹、實幹,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的。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苦學力文”,“不遑寢息”,用勤奮的汗水澆灌而成功的。魯迅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福樓拜由於寫作,燈光徹夜不息,他的窗子成了塞納河上夜間行船的燈塔;達·芬奇堅持十年如一日的畫蛋精神;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的勤奮作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這樣描寫他自己:“二十以來,晝課賦,夜讀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其原因就是,“蓋以苦學力文所致”。這些作家、藝術家的天才的光輝,是用辛勤勞動的火把燃燒起來的。人生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筆直的大道,隻有靠刻苦勤奮、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每個人都有青春,但並非所有人的青春都能閃閃發光。生命的琴弦,隻有用勤奮才能奏出時代的樂章。勤奮,是顆紅寶石,它在黑夜裏發光,在陽光下閃亮。隻要我們能夠擁有它,就不怕逆境和厄運牆壁的幽禁,而終會衝出它的牢籠。
要克服、戰勝惰性,不能光說不練,而要切實地采取行動。
行動派一定比思索派更為有利,而且可靠。戰勝惰性,必須走完從說到做這段距離,要根據自己所具有的條件和所處的環境,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以勤治懶,自覺磨煉。這讓我回憶起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麼辦》
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戰勝惰性的過程,很有啟示。他的“睡釘床”的試驗,同我國古代廣泛流傳的“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一樣,是戰勝惰性,刻苦磨礪意誌的過程。拉赫美托夫出身於貴族家庭,從小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嬌生慣養的舒適、享受生活,不知不覺地養成了懶懶散散、鬆鬆垮垮、疲疲遝遝的壞習慣,性格一向懦弱。自從他接愛了真理,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之後,他自覺地意識到這種懶散、軟弱的習慣和性格,根本無法承受嚴酷鬥爭生活的考驗。於是,他勇敢地向惰性挑戰,向懶惰開刀,決心自找苦吃,自我磨煉。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有一次,他在毛毯上釘上了幾百隻小釘,釘尖朝上突出近半寸。晚上,他就睡在上麵過夜。第二天早上,朋友來看他,發現他渾身都被釘子紮出了血,驚愕不已。可是,拉赫美托夫卻笑著說:“一個試驗,必需的試驗,當然不合情理,但是將來說不定需要這樣的。我知道我受得了。他除了有目的地要求自己去做重活、苦活,還和貧苦的工人、農民一樣吃粗茶淡飯,甚至有意識的睡釘床。拉赫美托夫終於成了一名性格剛強的鬥士。
學習忍耐,把消極變為積極多年來我們的文藝作品都呼喚真正的男子漢,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尋找男子漢》。《中國青年》雜誌1985年第二期上,刊載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作“到哪兒去找高倉健”。作者顯然是一位姑娘,她要尋找的理想伴侶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像日本電影《追捕》和《遠山的呼喚》中的高倉健所飾演的男子漢:“剛毅,勇敢,百折不撓,把感情埋得很深,又愛得那麼熱烈”,“沉靜,堅忍,從不訴苦,像一座山那樣有力量”。這又使我想起一家內部刊物上發表過的一篇題為《高倉健的鏈子》的文章。文章說,有一次日本著名影星高倉健來中國參加一個電影藝術節,他的脖子上掛著一條很粗糙很大的鏈子。當時,無論是陪同的中國工作人員,還是電影演員,都感到很奇怪。在一般人看來,憑著高倉健的名氣和財力,就是打一條錨鏈那麼粗的金項鏈,也是力所能及的。
他為什麼獨愛這條質地並不精良的鏈子呢?於是,高倉健在北京那幾天,他脖子上的那條粗鏈子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謎。直到他離開北京的前一天晚上,這個謎才終於解開。吃飯的時候,高倉健與一位中國著名男影星坐在一起,幾天來,他們相處得非常投機。而早在幾年前,他們的友誼就開始了。那一次高倉健來中國,也是這位男影星接待的,這一次,老朋友相聚,自然格外親切。吃飯間,高倉健突然摘下他脖子上那條引人注目的粗鏈子,動情地塞到這位男影星手裏,送給他留個紀念。在場的人都愣住了,這位男影星也愣住了。隻見那鏈子上綴著一個金屬牌兒,上麵鐫刻著幾行小字,據懂日語的人介紹說,上麵的幾行小字的意思是:冷要忍耐,累要忍耐,饑餓要忍耐,失敗要忍耐,什麼都要忍耐……隻要這樣你就能獲得成功。小牌的正麵端端正正地刻著三個字:高倉健。
原來,這是高倉健的座右銘。
鏈子已經被高倉健的皮膚和汗水磨得十分光滑。它生動地記錄著高倉健多年來的奮鬥、痛苦和堅毅的拚搏、努力。這條粗鏈子掛在他的脖子上,已經不是普通的飾物,而成了一種剛毅靈魂的支撐和象征。
生活中,如果可以選擇,誰都不會選擇長久的忍耐。因為忍耐使人焦灼,使人憂愁,使人痛苦,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消耗。
但是,人在漫長的一生中,難免遇到挫折、不幸、困境,有時是難以忍受的,是一個人精神和心理都承受不了的。如果不能忍受,為一時受挫,遂自毀其誌,則會造成更大的挫折,甚至釀成悲劇。古人說:“嚐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須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處矣。”宋代大詩人陸遊有詩曰:“忍字常須作座銘。”“忍為貴,和為高”,成為中國儒家重要的處世哲學思想。
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百行之本,忍之為上。”古人還在《六忍歌》中寫道:“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古人還作詩讚美忍:“饒、饒、饒,萬禍千災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凡遇事,要忍耐,並非中國人的“專利”與“國粹”,外國人也很推崇忍耐。比如,德國人說:“忍耐是快樂之門”;羅馬人說:“忍耐是一切困苦的最佳治療劑’;法國人說:“忍耐是創造希望的技術”;日本人說:“忍耐乃久安之本”;希臘人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英國人說:
“容忍是人的美德,人如能容忍,這世界也許更適於生活”……”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裏,很多人也用“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和大寫的“忍”字條幅來警策自己,勉勵自己。足見,忍耐力是人生之寶,學會忍耐,是人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
忍耐的內涵非常的豐富,幾乎包羅了人生的各個方麵。古人許名奎為此編著了一本《勸忍百箴》,其中包括:言之忍、氣之忍、色之忍、酒之忍、聲之忍、食之忍、樂之忍、權之忍、勢之忍、貧之忍、富之忍、賤之忍、貴之忍、寵之忍、辱之忍、安之忍、危之忍、忠之忍、孝之忍、仁之忍、義之忍、禮之忍、智之忍、信之忍、喜之忍、怒之忍、疾之忍、變之忍、侮之忍、謗之忍、妒之忍、苦之忍、利害忍、挫折忍等百種忍耐。每種忍耐都會使人獲益。曆史上能忍一時之辱,終成大業的仁人誌士數不勝數。韓信忍於胯下,卒受登壇之拜;張良忍於取履,終於封侯之榮;勾踐忍於馬廄,終有滅吳之舉……連唐代詩人自居易也極力主張凡事要忍耐,他說:“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立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