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的含義是什麼呢?用英國作家哈代的說法,忍耐就是肉體上的謹慎與道德勇氣的混合體,有人說忍耐是集中的毅力;也有人說,忍耐是一種意誌,是一種正義。在我看來,忍就是容忍,就是寬容,就是退讓;耐,就是耐受力,就是自製力,就是抗挫力。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應該寬容、謙讓,因為這是社會上人際關係融洽的黏合劑,是促使社會團結、家庭和睦的有效手段。友誼、團結就是學會容忍,學會分享。在現實生活中,總免不了發生矛盾,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事發生,造成人們在生活、工作、事業上受挫,從而產生不愉快,甚至憤怒的情緒。如果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不能做到寬容忍讓,幾句話不投機便認為對方是居心不良,接著便拔劍相向,怒發衝冠,那就很難與人和睦相處。古書上說的“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處事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步是福”,是很耐人尋味的。
一個為人正直的人,寧可獨自忍受誤解、疏遠和痛苦,也決不對他人以牙還牙,施以報複。吳亮在《忍經》序中說:“忍乃胸中博閡之器局,為仁者是也,惟寬恕二字能行之。顏子雲:‘犯而不校’,《書》雲:‘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謂也。”忍耐的過程,也是陶冶情操、淨化靈魂、修身養性的過程。寬容、忍讓是一種可貴的可歌可泣的德性,它既能幫助人們躲避外來的災禍患難,即所謂“忍字敵災星”;又能消除人們內心的憂愁顧慮。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麵對著小人的惡語中傷和陰謀詭計,很難做到無動於衷,很難平息心中的怒火。越是在這個時候,就越需要用理智來進行控製,用莎士比亞劇中人物的話說:“請您暫且息怒,讓您的理性問一問您的目的是什麼。要登上陡峭的山峰,開始時腳步要放得慢。
怒氣猶如一匹烈性的馬,如果由著它的性子,就會讓它自己筋疲力盡。”每當情緒惡劣、怨氣、怒氣、火氣即將發作之時,“忍”無疑是帖良方。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克遜在寫給其孫兒的一封信中,提出日常生活十誡,其中第十誡就是:當你氣惱時,先數到10,然後再說話;假如怒火中燒,那就數到100。在暴怒時,采取“忍”的態度,需要極大的意誌力、自製力,這在前邊控製憤怒情緒一章中已經講過了。對怨氣,怒氣的控製,是理智戰勝感情的表現,同時也體現了某種謙讓、寬容和諒解,有利於人際關係中矛盾糾紛的妥善解決,也有利於事業和工作。我很讚賞這樣一句話: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夠傷害我。我忍耐著傷害,除非是自己的過錯,否則我永遠不會真正受害。人的一生,千回百轉,誰能不遇到幾個小人?不碰到幾樁逆事?不受到幾次傷害?但是,這沒什麼。
心靈容得下小人,耐得住不順之事,過後頗覺心胃開豁,眉目清揚;正如人口含橄欖,當時不無酸澀;然而回味時,卻滿口清香。
任何人想要有所作為,都首先要學會忍耐,咬碎牙往肚子裏咽,能夠“心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忍耐,說到底是意誌的忍耐,或叫克製。忍耐的過程,也就是磨煉意誌的過程。夫忍字從忍從心,謂心堅而能決絕也。俗話說,心字頭上一把刀,能忍方是真英豪。忍耐力是意誌力的再現。忍耐的效果往往超過力量與憤懣,能夠創造奇跡。忍耐是痛苦的,心靈備受煎熬。但忍耐雖苦,卻有甘美的回報使人忘了痛苦。薩迪在《薔薇園》中說:“你雖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總是從暗處流出生命之泉……不要因為時運不濟而鬱鬱寡歡,忍耐雖然痛苦,果實卻最香甜。”忍耐,不是軟弱,不是退縮,而是克製,而是積蓄,而是進取,而是力量,是致勝的前奏。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偉大和堅強,決定於失意時所能忍耐的程度,英才乃是忍耐力的別名。《勸忍百箴》的作者許名奎說:“然則忍之一字,自宰相至於士庶,人皆當此為藥石。
予自壯至老,以賤且貧,故受侮於人屢矣。複思前哲有“德是自隱忍中大”之語,益自勉勵,逆來順受,不與物競,因作《勸忍百箴》,願與天下共之。戰國時的蘇秦,起初主張連橫,秦惠王不接受他的意見,他資金用盡,回歸故裏。他裹著綁腿布,踏著草鞋,背著書囊,形容枯槁,麵目黑黑,他的嫂子不給他做飯,父母不和他說話。蘇秦長歎日:“嫂不以我為飯,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於是,乃日夜發奮讀書,為防止讀書時昏昏欲睡,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踝。由於他能忍辱含詬,發奮讀書,悉心體察天下大勢,又懂兵書,從連橫轉而主張合縱,遊說六國諸侯,造成六國聯合,共同抗秦的局麵,乃至最後來秦,他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忍耐是種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忍耐,並不是消極的忍受,而是積極地去奮鬥,來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小忍”為了“大謀”。忍耐,就是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負重,就是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采取的懲憤窒欲。自我克製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或者也可以說,忍耐是為了正義或達到某種遠大抱負,而做一時的退讓和犧牲。忍者為義,大矣。惟真能忍則有涵養定力,能來無意,事過而化,一以寬恕行之。
忍辱所以負重。陸遊詩雲:“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有期頤。”就是說,在憤怒與欲望麵前稍稍克製、忍耐一下,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期望著美好的事情。
蘇武出使匈奴,但是被扣留了,匈奴人脅迫他投降,他英勇不屈,匈奴於是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一點兒東西吃,天下雪了,蘇武隻能把雪和毛氈就在一起吃。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便把他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海邊來牧羊,並說要等公羊生下羊崽,才能放他回漢朝。他忍受種種苦難,以野果、野鼠充饑,以雪水、羊血止渴,手持漢使的節杖,苦熬了19年,當他回漢朝時,頭發胡子全白了。蘇武的忍辱,在逆境裏堅貞不屈,正是為了保持崇高的民族氣節。“蘇武牧羊”的動人故事,在我國流傳千年,家喻戶曉。
忍耐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150年前的鴉片戰爭,林則徐在廣東打了勝仗,抗暴有功,不但得不到嘉獎升遷,反被摘去頂戴,流放新疆。清代的新疆,缺水少草,飛沙蔽日,被貶黔之臣,能得召還的希望很渺茫,林則徐的心情自是萬分沉重,而到了那裏,生活不習慣,水土又不服,因病而死的人很多。但林則徐雖處在九死的境況下卻要一生,一息尚存,仍要為國家為人民做好事。他忍受種種困苦,和群眾一道開荒造田,引水灌地,“在西域創興水利,開田至數十萬餘畝,至今利賴”。成大事者必有大器量,有大器量,才能胸襟闊朗,才能忍耐、容人。美國的戴爾·卡耐基說過,我們都能忍受災難和悲劇,並戰勝它們——假使我們必須的話。我們也許不認為自己辦得到,可是我們有強得驚人的內在泉源,隻要我們加以利用,便能引領我們渡過難關。我們較自己想得更堅強。老作家丁玲說過:“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蘇武、林則徐正是因為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所以忍受了巨大的非人的折磨和苦難。忍辱而負重,人們不會忘記小說《紅岩》中的那個滿頭白發、裝瘋扮傻的革命者華子良,在敵人的魔窟中堅持戰鬥。他那可貴的韌性就是忍辱負重。忍的是由於失敗而蒙受的損失、痛苦,以及敵人的折磨、摧殘,甚至包括同誌的誤解!負的是革命的重擔,人民的重托。就因為他心中有著革命的必勝的堅定信念。自古有匡天下之誌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後能成天下之功。在《忍經》與《勸忍百箴》中,用大量的曆史事件,把“忍”字上升到興國、亡國的高度,強調為了國家最高的利益要忍耐。楚漢之爭,劉、項的勝負固然有許多因素。《忍經》中引用了蘇軾的說法,認為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隻是在於他們能忍讓與不能忍讓上的區別罷了。項羽性格暴躁不能忍耐,所以百戰百勝之後輕易地喪失了鋒芒,劉邦能夠忍耐,養精蓄銳,保持鋒芒,等待著項羽的弊病出現再發動攻擊。這種看法雖然有點誇大了忍耐在興國、亡國上的作用,但作為曆史事實,春秋戰國時代的《將相和》,讚賞的是宰相的氣度,卻千古傳為美談。趙國藺相如,原是一位普通門客,在出使秦國期間,先後在智取趙國珍寶“和氏璧”和趙“澠池之會”
的外交中,為趙國屢建奇功,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將軍廉頗之上。廉頗不滿,公開揚言:“我做將軍,多次攻城野戰,立下了大功。藺相如素來平賤,隻不過憑著嘴巴會說,地位便反而在我之上。我以這種情形為恥!如果碰到了藺相如,我一定要當麵侮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話,每次外出,隻要看見廉頗,就遠遠地便指揮手下人趕車躲開,相如手下人都認為這是一種恥辱。相如說:“秦國之所以不進攻趙國,沒有別的原因,隻是由於有我們二人在。如果我與廉頗對立,就好像兩隻猛虎打架,肯定不會都活下來。
先考慮國家利益,後考慮個人恩仇,這就是我躲避廉將軍的原因。”廉聽到了,打著赤膊,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那裏請罪,最後兩人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藺相如身居宰相高位,對廉頗的故意羞辱不去計較,而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再容忍退讓,這正是忍辱負重的典範,真正是一種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
我們主張人們在事業上、工作上要忍耐,在人際關係中要寬容、忍讓,但這個“忍”,絕不是無原則的委曲求全。天下事有可忍者,也有不可忍者,並不是一切都可以忍。孔子所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對真正破壞社會秩序,違反周禮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孟子所謂人皆有不忍之心,是出於對人性的要求,觸動人類善良天性的事件是不可忍受的。
藺相如被廉頗嘲諷,他采取了忍耐的態度,但他陪趙王赴“澠池之會”
時,麵對秦王侍強淩弱,企圖侮辱趙王,叫趙王為他彈瑟,以貶低趙王的身份的行為,卻是不能忍受的。藺相如雖然隻是一個使者,但卻能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走上前去逼著秦王敲了一下“缶”(也是古樂器),滅了秦王的威風,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為趙王爭了光。忍讓,寬容是有條件的,凡是涉及到原則問題,涉及到國格、人格時,那就不能忍讓,對那些“口言善、身行惡”,兩麵三刀,口蜜腹劍的“人妖”,在必要時,也要戳其畫皮,使之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