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學習與挫折教育(2 / 3)

5在適宜的時間到達考場到達考場太早了,與各種幹擾因素接觸極易破壞良好的心理感覺;太晚了,又來不及將行走後的運動感消除,拿到考卷後往往會出現急促或慌張的感覺,開場不利會影響整場考試的局麵。

6去考場的路途中在去考場的路上,行走速度一定要慢,快了會導致慌亂的感覺,從而使情緒緊張起來。切勿與同學交談複習內容,討論題目。因為在討論交談中往往會發現自己某些尚未弄懂的地方,其結果是立即緊張起來,將原來胸有成竹的感覺一掃而光。以一題之小得換心理情緒之大失,是不值得的。

如何消除師生之間偏見?

林勝,綽號胖胖,某高中二年級的學生。除了地理之外各科成績都非常優異。在上別的課時,林勝是個100%的好學生,聽課非常認真,每次完成作業也都非常利索,深得各科老師的喜歡。

他說:“我知道自己的地理是肯定學不好了,其實我很想學好的,但是,我每次看到那個地理老師就煩。不過,他看到我也是一樣!我們兩人就這麼對峙著,他不愛理我,我也不願理他!所以,隻要是他的課我就睡覺,他也懶得管我,有時候我覺得無聊的話,就故意給他找找磕兒,然後他就訓我一頓!這就是我和地理老師之間‘良好’的師生關係。”

“為什麼不能夠和地理老師相處得更加融洽一些呢?這關係到你的學習啊?”記者這樣問他。

“也不是我不想跟他好好相處,隻是他有時候說話真的讓人難以接受。以前我的地理成績也是非常好的,隻是有一次我在課上開了個小差兒,被他給逮著了,然後就故意讓我回答問題,結果我沒有答對,他就一臉嘲笑地說:‘都說你是個好孩子,可我卻不這麼認為,就這點水平還不想聽課?你以為你學習真的那麼好啊?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上來,和白癡有什麼兩樣?就像你這麼胖,我估計學地理也沒有太大作用,你根本就不會到別的地方去啊,如果去的話,既然你爸爸能夠把你養這麼胖,就同樣能夠用車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你說說,我怎麼招惹他了讓他這樣罵我?當時我就非常的惱火,就頂了他兩句,說我爸爸如果真的要用車送我的話,我就要他給我弄輛牛車,然後讓老師你在前麵拉著。當然,這的確是我不對,我不該這麼說,而且,我為了這句話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聽完之後,立刻向我發飆,黑板擦啪的一聲就落在我的腦袋上,然後,他又打我的手。本來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但是他卻總是耿耿於懷,每次隻要逮著機會就對我來一頓冷嘲熱諷。他這樣的做法,讓我很看不起他,所以就鬧到了現在的樣子。”

“那你對這件事情後悔嗎?”記者問。

“這倒不會,我隻是擔心地理成績可能會跟不上,我最近也在想,真不行的話就讓爸爸給我請個家教,因為我看到那個地理老師就煩。可是,高中裏麵的所有地理課全都是他教的,我也不能夠一直請家教吧!就這點讓我發愁,真的不行的話,我隻能夠轉學了,可哪那麼容易啊?”胖胖一臉無奈地說。

心靈小語現在的孩子都很有個性,對於不喜歡的老師,他們帶的這門課也不會喜歡。這是一個普遍問題,很多學生會在潛意識中存在“給老師學”的想法。

於是,當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時,他們往往會不學或者不想學該門功課,結果時間一長就容易造成偏科,嚴重影響自己的成績。所以,這類問題一定要及早解決。

首先,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成為他心目中真正的朋友,那麼再討論任何問題就容易得多了。家長朋友一定不要上來就用你的價值觀去評價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而要首先無條件地接納他,這樣你才有機會了解他的真實想法。

其次,就是一起來分析孩子不喜歡任課老師的真正原因。簡單地說來有幾種,即認為老師水平差、人品差、形象差等等。當前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某些教師自身素質欠缺的原因,很多孩子對於某些任課老師存在抵觸心理。於是,有的孩子就會僅憑一些人的直觀感覺對任課老師下結論。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的原因有時很簡單,也許就是因為這位老師的“大黑邊眼鏡”!所以,我們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哪方麵原因導致他不喜歡這位老師。這也有助於孩子自己調整對老師的認同感。同時,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

最後就是有關對策了。具體我們可以分為兩類來說。第一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存在人品或者形象等方麵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和孩子達成一點共識,那就是我們向這位老師學習的是具體這門課的專業知識,其他方麵無須向他學習。第二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教課水平差而不喜歡他,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曾經有一個學生,特別不喜歡生物老師,認為他很不稱職。後來,班主任讓他把老師講課的毛病挑出來,不要考慮其他衣著方言等因素。他就用一個本子專門記錄老師的授課毛病,每次和班主任見麵都要“點評”一番。結果,他期末考試時,生物考了全班最高分。為什麼呢?他自己也覺得奇怪。其實,他自己變成了生物督導,站的位置角度比任課老師還要高。這樣一來,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就學進去了,這也是學習角度之妙用。

如何讚揚和批評?

林佳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也是家裏的獨生女,不僅爺爺奶奶寵著她,父母也總是看著她的眼色行事。時間長了,林佳養成了一種驕傲的習慣,覺得自己什麼都是好的。在學校的時候,也總是對同學們百般挑剔,不是嫌棄這個同學髒,就是討厭那個同學笨。下課的時候,她總是獨自坐在教室裏,問她為什麼不去和別的同學玩,她就會說:“跟這些孩子玩沒意思!”如果有什麼人說林佳某些地方做的不好,林佳就會一跳三尺高,然後沒完沒了地同他吵鬧。但是,如果哪個同學或老師誇獎她,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她會非常高興,一整天都特別快樂,還會從家裏給那個誇她的同學帶來這樣、那樣的零食。家長也覺得是自己把孩子給寵壞了,但是,麵對這種情況,他們也無可奈何。

心靈小語現在的老師以及家長,總把誇獎當作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覺得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但人們卻忽視了這樣做對孩子造成心理發展上的不健全。如果我們總是這樣過分地寵愛和讚揚孩子,很難想象一個總是在生活中聽慣好話的孩子,是否會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是否會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意見。

隨著中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於家庭的過分寵愛,已經導致他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群體,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地增加。

21世紀是一個複雜多變充滿挑戰的時代,如果青少年隻習慣於聽讚揚之聲,那麼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就很難取勝。1992年,中日兩國的兒童在內蒙古舉辦夏令營時進行了一次比賽,結果,日本孩子表現得很出色,他們非常注重團隊合作精神、自立頑強,而中國兒童卻表現得散漫、懦弱、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過強等。兩國兒童鮮明的對比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被父母哄著,隻要他們做了一丁點兒好事,就會得到很多表揚,但是,在做錯事情之後卻沒有受到適當的批評,如果讓孩子長時間地處於誇獎之中,他們就不習慣接受批評了。而一個不能麵對批評的人是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這種不良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事業的發展與成功。

不過,批評孩子也要講究一些方式方法,不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批評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麵,尤其要避開客人和孩子的朋友。在客人和孩子的朋友麵前批評孩子,會大大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往往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讓孩子覺得以後沒臉麵對這些人。因此,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隨後對他單獨進行批評教育。對幼小的孩子應及時批評,以便抑製不良行為。

2說服教育對待那些脾氣暴躁、情緒波動大的孩子,家長或老師應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而且,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還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3采用先誇獎後批評的辦法可以先誇獎他有什麼好的表現,給予應有的肯定之後,再指出他現在所犯的錯誤,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4在心境平和時批評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氣急敗壞的時候批評孩子,應等到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再進行,這樣效果會更好。如果孩子大發脾氣,那麼他對於任何的批評都會持逆反心理。這時候,即便是金玉良言,他也聽不進去。

5平等的看待孩子的想法其實,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去犯錯誤,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有他們自己的理由。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無論他們的理由是多麼地可笑,都不能去諷刺他們。要慢慢地幫他們把思路理清楚,講明白。不過,也要注意不要總是嘮嘮叨叨地沒完沒了。

而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接受批評。因為年齡和閱曆的不同和差異,有時候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了能夠讓我們的自身素質和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或建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其實,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從自身來說對某些方麵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是那些來自各個方麵的誇獎,他們完全能夠成為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的人才。然而,在他們這種天賦剛剛萌芽的時候,就被那些過多的讚揚和誇獎毀掉了他們成為人才的機會。究其原因,就是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麵與眾不同,就總是對孩子或對別人大加炫耀,但是,對於他們這些天賦方麵所存在的問題,卻不進行有效指導。從而,讓孩子養成了驕傲自滿、狂妄自大的習慣。讓他們總是想著去享受讚譽,而忘記了對這種天賦進行新的開拓,最終導致這樣的天賦被無情地埋沒。所以,作為青少年不應該拒絕批評,要知道,善意的批評不僅對我們的人格自尊沒有損害,還會為我們的前途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如何麵對高考落榜?18歲的徐瑩在高考中不幸落榜,她的臉上總愁雲密布、悶悶不樂。她說,初中畢業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市重點高中。在班裏,她是個佼佼者,她的文筆也非常好,無論是什麼活動,隻要需要文字方麵的東西,老師都會找她去完成,而且她每次都幹得非常出色。父母也為有她這樣的女兒自豪不已。

總是認為女兒已經是“準大學生了”。所以在生活上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每次教訓弟弟,也都是拿她來做榜樣。然而,人生中總會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坎坷,肩負著全家重望的徐瑩,在高考中被無情地刷了下來,她落榜了,當她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連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她懷疑是不是有重名的人或是他們給弄錯了。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複查之後,結果還是那樣。

徐瑩一下子沒了精神,好幾天都悶在自己的房間裏麵不敢出來,吃飯的時候也總是低著頭,她不敢看父母那失望的眼神。高考落榜是她的人生中所經曆的第一個挫折,也是很大的一次挫折,這次的挫折讓她經曆了許多不眠之夜。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她是多麼渴望能夠在大學裏麵念書啊!她似乎已經聞到了大學校園的花香,已經看見了大學校園裏麵草坪的春色。然而,她卻被無情地拒之門外。

徐瑩的母親是一位普通工人,由於在“文革”時期錯過了讀書的機會,所以對子女的學業特別在乎,總是盼望著孩子能夠考上大學,而且對女兒的期望很大。她希望兒女都能考進大學,這樣她就可以風光,可以體麵,可以自豪。從心理上也可以得到補償。這一願望一旦落空了,母親的情緒便一落千丈。就在徐瑩無比沮喪的時候,母親的態度對她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這段時間裏,母親總是大聲嗬斥弟弟:“告訴你,你一定要給我好好讀書,學著爭點氣,不能像別人那樣,平時看上去像個公主似的,誰知道到動真格的時候卻沒有勁了,連個大學門都沒有進去!”

現在的徐瑩,所有的優厚待遇全都被媽媽取消了,落在她身上的是家裏大部分的家務。她感到非常痛苦,說自己並不是不願意做家務,而是覺得媽媽不應該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落榜。為什麼就不能夠給予她哪怕隻有一點點的理解呢?

心靈小語古人認為人生最大的喜事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對於現代青年來講,“金榜題名”也同樣非常重要,它是一種理想的實現,也是這個社會對一個人價值的一種肯定。然而,既然有考中的,就必然有落榜的。而無論是考中還是落榜對於青少年的心理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考中的自不必多說,肯定是皆大歡喜。然而,那些落榜者呢?他們又該怎樣去麵對自己的考試失利呢?

高考落榜者經常會遭受到一些意外的冷遇和輕視,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某某家的孩子這次考到某某大學了!某某家的孩子可不行了,以前別人總是說他多聰明多聰明的,現在連個大學都考不上,聰明什麼啊?”如果落榜者在路上遇到了熟人,還沒有走出多遠,就會聽到別人在身後議論自己,“聽說他沒有考上大學,看來這些年的書都是白念了……”這些話對於本來已很敏感脆弱的落榜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增添了心理的壓力與打擊,使他深陷痛苦難以自拔。這時候,就是最需要調整自己心態的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調整心態,可能會發生諸多令人遺憾的事情。我們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嗎?“某某學生因為高考落榜而自殺,某某人因為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而得了精神病……”這麼多讓人惋惜的案例,不由得讓我們掩卷沉思,這到底是誰的錯?

也許你覺得自己落榜了,每個人都看不起你(其實未必),但是,這麼多的鄙視難道就不能夠激發你努力證明自我價值的願望嗎?為什麼不能夠在失敗之後,冷靜地思索,總結失敗的原因,想想自己到底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或不夠?不要一味地痛苦,一味地去怨天尤人,這些除了能夠給我們帶來更深的傷害之外,還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顯然,上麵案例中徐瑩媽媽的做法是不對的。不過,對於落榜者來說,也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積極開拓生活的空間。如果有這樣的態度,就能從失敗中獲取最大的收獲,為下次的努力打下基礎。高考落榜的打擊,不能說微不足道,但對於年輕人,生命正處於最富有活力的時期,這種打擊如果能激發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說,也許還是一件好事。畢竟今後的路走得好不好,漫長的一生是否會達到輝煌,並不是一次高考就能決定了的。所以,在遇到挫折之後,知道繼續努力,那麼未來就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如何處理師生及家長之間的關係?

在某中學裏麵,上初中二年級的浩然對請家長深有體會。他聰明活潑,隻要在動手方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很好,但是,學習卻是他的天敵。每次看到書就覺得頭疼,就這樣,學習成績總是提不上去,每次考試之後都要被老師請家長。在數次不見效果之後,老師又總是隔三岔五地來到家裏家訪,弄得浩然每次都要受到父母的批評。每次考試完之後,總是好幾天不敢回家。最後幾個同學密謀,如果老師打算到自己家裏家訪,他們就花錢到外麵請一個聲音和父母差不多的人給老師打電話,阻止老師對自己進行家訪。或者請些人冒充老師來家裏家訪,以此來逃避父母對自己的懲罰。這樣雖然逃避了一段時間,但是也不是長久的辦法,有一次果然被老師識破,結果使得浩然挨了父親的一頓猛揍。

“我不是不想學習,可每次拿起書我就頭疼。我覺得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快被逼瘋了!”浩然坐在那裏沮喪地說道。

心靈小語在學校裏麵,家長與老師之間為了做好互相交流,經常讓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這的確有利於孩子們的學習,但是,一些學習不是很好的同學卻為這件事情非常頭疼。一方麵他們不敢違背老師的命令,另一方麵又怕自己被父母斥責和批評。

從孩子的心理上看,最厲害的懲罰莫過於請家長。據專家分析:一請家長孩子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自尊心強的孩子也怕家長在老師麵前因自己而“丟臉”,正因如此,請家長成了某些老師的“殺手鐧”。結果卻使孩子疏遠了老師,嚴重的甚至形成“心理暴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老師要和家長溝通也可以采取家訪的形式,和家長談談心,共同商討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責,這樣家長也容易接受。當然,我們都知道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教育學上對孩子犯錯時老師和家長一起處理持讚同態度,請家長也是溝通的一種方法。但由於學生的承受能力及家長的理解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因此,作為老師也應換個角度想想,如何靈活機動地處理好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間樹立威信。

從對孩子的教育而言,請家長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溝通還是老師對處理問題的逃避?有人認為,作為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放棄教育責任的做法,把問題推給了家長,如果家長脾氣急躁一點,認為孩子犯錯,要自己在老師麵前賠不是,很沒麵子,回家後就可能遷怒於孩子。這會給孩子心靈帶來傷害,甚至會記恨老師,產生對立情緒,老師以後再做工作就更困難了。動不動就叫家長來,學生也會認為老師“無能”,隻會“告狀”,無形中加深了師生之間的隔閡,不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