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老師讓孩子請家長一定要謹慎!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要請家長。
當然,同學們也應該明白,老師讓我們請家長是為了配合學校做工作,共同提高我們的學習成績,這樣一來,對於那些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家長來說,讓他們了解實情,明白自己應盡的義務,從而對孩子的學習重視起來。
對於因為請家長而遭受挫折的同學來說,應該及時和家人保持順暢的溝通,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盡量讓請家長達到好的效果從而促進我們的全麵發展。
想打工、不願讀書怎麼辦?
案例一:
進入中學以後,我總是心神不定,學習積極性也日益低落。同班的一些同學紛紛離校到外麵打工,有的在麥當勞做服務員,有的到一些公司做業務員等。他們都可以拿到工資了,這樣不僅不用花家裏的錢,還擺脫了學校的束縛。每次領到工資的時候還可以大吃大喝,即便是整宿上網家裏人也不管,一個個都顯得那麼神氣活現的,而我卻依然過著枯燥的學習生活,靠父母辛苦供養。我家裏並不是很富裕,所以,我每次看到他們都非常羨慕。其實,我不想讀書的念頭早就產生了,學習成績也不斷下降,但是,又不敢違背父母讓我繼續讀書的意願,所以,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案例二:
上高中三年級的江兵學習成績一向很好,有一次,上活動課的時候,同學們都在操場上玩得高興,他要幫同學拿東西,所以回教室一趟。當他回到教室一看,一下子驚呆了,滿地都是粉筆末,到處是垃圾,講台上老師的書也是亂七八糟的。見此狀況,他二話沒說,馬上收拾。
正當他將老師的書擺好的時候,老師來了,一看江兵在動自己的書,並且到處髒兮兮的,氣得火冒三丈,在班上大批特批他不懂得尊重老師,還要罰他衝3天廁所,氣得江兵不住地埋怨自己多管閑事,現在自己是有口難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啊!同時,他也非常恨老師不深入了解查明情況就決定懲罰。就為了這點小事,江兵總是耿耿於懷。
在一個差生的慫恿下,他竟然私自逃離了學校,走上了打工路。在以後的半年時間裏,他在外麵吃盡了苦頭,不但沒有掙到錢,整個人還瘦了一圈。本來就不是很胖的他變得更加麵黃肌瘦、虛弱單薄了。在萬般無奈之下,他不得不回到家裏,最後又來到學校進行了複讀。
心靈小語
現在,城市裏的就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多,一些在校的學生由於不願被學校和家長管製,產生了退學打工的念頭,有人還付諸實施。
由於我國的教育體製還不太完善,所以在校的學生們都感到非常辛苦,所以常會經不住誘惑,輟學打工。其實,如果沒有知識和技能,打工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其中的艱辛恐怕隻有當事人才能夠體會得到。然而,好多同學隻看到了表麵,並沒有意識到輟學的前途和社會生活的艱辛。
要知道,學習就是為了以後工作能夠順利一些,沒有畢業就出去工作的話,和那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出去工作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無論做什麼工作,都需要較高的文化水平,如果想獲得真正的自由,那麼就必須忍受現在的束縛,刻苦學習,為以後的自由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不然,自由還是很難找到的。另外,高中階段必須要做好升學或就業兩種準備。然而,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應該做到:
1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學習雖有些艱苦,但是與父母的艱苦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中學教育仍屬普通基礎教育,是人生發展的必需的起碼的教育。害怕艱苦、貪圖享樂的思想是危險的,中止學業、早日賺錢的思想也是淺薄的。作為學生應不受外界誘惑,潛心學習,完成學業,為日後的更大發展奠定盡可能堅實的基礎。
2學習不要朝三暮四學習即是學生的本職工作,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優異的成績。無論繼續升學,還是準備就業,都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多方麵的才能。隻有這樣,才會有良好的適應性。無心向學,成績低下,既辜負了父母的殷切期盼,又會影響自己日後的發展。
3不要盲目跟從別人無論是學習還是就業,都要和父母協商決定,把想法和父母商量,如果盲目跟從別人的話,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所學專業不對口怎麼辦?
案例一:
媛媛一直都是個好學生,父母都是大學的教授,雖然他們不像她有些同學的父母那樣將考大學掛在嘴邊上,但是他們每一點細致入微的關懷,每一句殷殷叮囑的話語,都同樣讓她感覺到那份沉甸甸的期望。鄰居家有個孩子在國內讀了大學後,又留學美國,每逢談起他,爸爸媽媽總流露出掩飾不住的羨慕。
她說:“那時,他就是我的榜樣,而他所走的路就是我應該走的路。”
她為了考大學放棄了所有愛好,就這樣,在隨波逐流中,她終於考上了某大學的機械係。她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時候,感覺就好像一場馬拉鬆比賽終於跑到了終點,她隻知道自己是勝利者,其他的都不關心了。
剛進大學時還有新鮮感。可不到一個月,這種感覺就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沮喪、失望、苦悶和彷徨。
因為媛媛發現,所學的並不是自己所熱愛的,她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懊悔。最初,她也曾試圖說服自己幹一行愛一行,也曾嚐試著進入學習狀態,但是,她最終不能說服自己,如果幹了一輩子也不愛這一行怎麼辦?她不禁為這個假設的結果不寒而栗。
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第一個學期媛媛算是硬著頭皮撐過來了,各門功課勉強及格。可是到了第二個學期她再也打不起精神去聽課了。同學去上課,她就躲在宿舍讀自己喜歡的書,借此緩解內心的苦悶。
那段時間他很迷茫,不知道腳下的路該怎麼走。她不想讓自己今後的人生都浪費在機械上麵,但是,如果就此放棄,寒窗十幾年的努力將付之東流;如果不放棄,學一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是一種痛苦,也許會是終生痛苦。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始終徘徊著。
案例二:
上大二的王剛從小就有做個清官的誌向,在高考時也填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不過事情並沒有像他想得那樣,結果,他被錄取到了一個冷門的考古專業。當他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心裏涼透了,隻覺得所有的理想就在這一瞬間化作了泡影。但是,他沒有任何選擇,自己能夠考上大學,對於這個貧窮的家庭來說已經是非常不易了。下麵還有幾個上學的弟弟妹妹,根本沒有任何能力讓他再複讀一年了。於是,他懷著抑鬱的心情上了大學。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糊裏糊塗過了一年。上到大二之後,專業課多了起來,但是,他的興趣卻越來越小,總有些心灰意冷。他總對自己說:“在哪裏挖出一個破罐,然後斷定它的年代,再分析當時當地發生過什麼,這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跟現實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一輩子怎麼熬得下去啊?”
心靈小語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上大學來說,最怕的是選錯學校和專業。
許多大學生因為選錯了學校或選錯了專業而痛苦不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大學生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呢?
倘若在大學生中做一個“你所學的專業是你喜歡的嗎”的調查,也許會有一半人回答“不是”。因為當初,大多數人都將考上大學作為底線,並非將誌趣和愛好作為底線,不管是考前填報誌願還是考後填報誌願,都會有人為了能上大學而作出無奈的選擇,以至於他們所學的專業和本身的愛好風馬牛不相及。
許多高校都存在學生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的現象。這幾年高校一直在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例如實施轉專業政策。但並非每個學生的問題通過轉專業就能解決。據北京一些高校的老師介紹,由於遵循按專業招生的原則,絕大部分新生入校時對所學專業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甚至一時感到未來迷茫,很多人進校後立即著手轉專業。但他們中大多數人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目標,而是在各個專業間搖擺。一聽別人說某個專業好就盲目跟風,導致有的人對新轉專業仍提不起興趣。對此,專家給出了解決這一突出問題的建議:新生首先要靜下心來了解、熟悉、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這個過程一般要一兩個月,經過理性認識之後,發現確實不是興趣所在可以適當調整。調整專業時也應對所選專業進行全麵認識,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學習專業知識的潛能,而不虛度大學生活。高年級的學生結合自身給出了他們的經驗:基礎課一定要好好學,特別是外語。再依據喜好輔修其他專業課程,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專業要深鑽。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找老師,老師的指導可以幫助你在學習專業、選擇第二學位、自修感興趣專業時避免盲目性。
案例二中王剛的感慨我們多少也可以理解,但是,他現在完全可以輔修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而且還可以自學。大學畢業的時候他還可以通過考研究生而轉到別的專業,這樣做雖然辛苦些,但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他卻無視這麼多條為他而敞開的大路,終日為了那瓶已經被打碎的牛奶而哭泣。如果他一味沉溺於這種幻滅中,虛度了大學時光的話,將來隻會一事無成,那樣損失就更加慘重了。
作為中學生,我們要盡快尋找自己的興趣點,這樣,才能減少自己所走的彎路。另一方麵,我們確定了自己的興趣,就能持之以恒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從而增強自己的學習動力。
怎麼應對假期恐懼症?
案例一:
在某補習班的教室門前,一位學生的母親說,她和孩子的父親都在單位上班,暑期一到,誰來管孩子就成了問題。孩子年紀小,缺乏自製力,街上誘惑又那麼多,萬一迷上網吧怎麼辦?萬一和一些壞孩子交住,打架鬥毆怎麼辦?太多的“萬一”讓他們實在放心不下。最後覺得讓他上補習班是個最好的選擇,又能學習,又能讓老師管著,他們就省心了。
許多家長讓孩子假期上補習班,是把補習班當成“托兒所”。一位做生意的家長說,兩口子都忙著做生意,孩子沒人管成了最大的心病。後來這個問題由教師解決了,孩子不僅星期六、日上學,連假期也要補課,管得還很嚴。也許對孩子來說,有點不公平,但不這樣怎麼辦,總比整天泡網吧好吧!
案例二:
下麵一位初中生寫的《苦惱的星期天》:
……是嘛,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星期日應該是美好的、歡樂的、愉快的。可是……唉,怎麼說呢?就說說眼前這個星期日吧——昨天下午,我上完最後一節課後,隻覺得心裏一陣輕鬆,嘴裏不由得哼起歌來。
“什麼事呀,樂成這樣?”同桌看了看我問。
“你忘啦,今天是周末,明天就是星期日啦!明天呀,媽媽要帶我到嘉定去玩呢!”我樂不可支地大聲嚷著。
我這一嚷,使教室裏頓時就熱鬧起來。同學們又像以往的周末一樣,一邊整理書包,準備回家,一邊歡快地談笑:
“今天老師倒是大發慈悲呀!這些作業估計到7點鍾就能做完。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他一覺!”
“我呀,明天實實足足地睡他一天。要知道,這5天來我都是10點多鍾才睡覺呀!”
“你們這些懶蟲,光知道睡覺。我就不,我爭取今天做完作業,明天就讓爸爸帶到餘山去玩,去爬山,痛痛快快地爬山!咳,這才叫積極的休息呢!哎,小發明家,你想做什麼?”
“我?我明天什麼地方也不去,我有個小發明的設想,我想動手做做看……”
“你呀,還是先發明一個遙控機器人吧!這樣你就可以悄悄地控製老師的腦子,好讓老師少給我們布置一些作業呀!……”
“哈哈……”大家哄然大笑,然後一個個背起書包走出了教室。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大家又蹦又跳地準備跨出教室門口的時候,形勢發生了180度的大轉折——班主任李老師急匆匆地走來了:
“大家慢點走!告訴你們,星期一要數學測驗,我現在給你們複習一下。大家把紙拿出來,做幾道計算題。”
“糟糕!”我心裏一沉,無可奈何地回到座位上,教室裏一下子變得沉悶起來,剛才那股歡樂勁兒跑得無影無蹤……大家都在為星期日美好的活動計劃而擔憂!
果然如此。
二十分鍾後,班主任剛宣布放學,政治老師就大踏步地走進來說:“我布置10道複習題,你們根據提綱抄下來。”
政治老師還沒走,英語老師早就等在門口了。她看見政治老師布置完了,便“噔噔噔”走上講台說:“兩次百字競賽,你們班的成績都不理想,最差的錯了一百多個,最好的也錯了二三十個。錯五六十個是不稀奇的。這還像話嗎?把考卷帶回去,把錯的單詞每個訂正10遍。反正明天是星期日。”
英語老師總算布置完了,語文老師又接了上來:“同學們,明天是星期日,你們有時間,我再加點作業。請大家把第十課的兩個問題做一下。另外,把這單元的詞語解釋背出來,把生字默寫出來,星期一小測驗!”
你看,各種各樣的作業就像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本來應該是愉快的星期日,一下子就變成苦惱的了!那些老師簡直就像“債主”,口口聲聲說“反正明天是星期日”,難道一個中學生的星期日就應該是這樣的?!
我彷徨、我憂慮、我苦惱、我厭倦……我呆瞪瞪地看著那一大堆作業,不明白中學裏的老師為什麼跟小學裏的老師有那麼大的差別!真的,我留戀小學生活,每當我被作業、測驗、分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就會想起培育我成長的小學。因為,那裏有我金黃色的童年的夢——充滿快樂的美麗的夢……心靈小語假期本應該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然而,許多孩子卻怕過周末和節假日。一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逼著他們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之間疲於奔命。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育,真的能收到效果嗎?
一個初二學生,在父母的教育下,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被他媽媽逼著“培優”,從沒有過過周末。6年的時間,媽媽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30個。即使上廁所,也被媽媽逼著背幾個單詞。由於精神壓力過大,剛剛讀初二的兒子,如今竟然變得白發蒼蒼。
當然,家長們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
老師也是周末的“冷麵殺手。”下麵的案例一個典型的說明。
還沒有放假,老師已經將假期安排得滿滿的,完全沒有自己的“說話權”。“假期是老師和父母的!他們從來都不聽我們的想法,隻知道讓我們讀書,寫作因為填鴨式的教育理念,即使取消了各類考試,但是隻要有選拔人才的考評機製存在,孩子們就一定逃不掉“負”的。其實,“減負”、“減成績”、“減知識”之間根本沒有必然因果關係。減負不是讓學生丟了書本、扔了分數,而是為了讓孩子主動、靈活地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質量和綜合能力。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思維和方式了。太多的家長和學校,毫不留情地揮舞著“望子成龍”、“升學率第一”、“文憑至上”的“愛心”大棒,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孩子身上,強迫孩子們依照自己的意圖活下去。這樣的方式強加給孩子太多東西,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和好奇心,將天真無邪的孩於完全禁錮起來。要知道,孩子們學習的動力是興趣,而必趣來源於孩子們對客觀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認識,對客觀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認識又應在自由和寬鬆的條件下正確引導。熱愛自由原是人的天性,強行地壓製,塑造的不過是一群毫無特色、身心疲憊、過早成熟的“小大人”罷了。據最近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暑期遭遇了四大“無奈”:上補習班成了主要任務,活動範圍局限,缺少與父母的溝通,沒有一起玩樂的夥伴。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籠中之鳥”,變得憂鬱、自閉。
那麼我們麵對這樣的假期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做好和父母的溝通,讓父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比如希望能夠多和父母聊聊天、和父母一起出去放鬆幾天等。
其次,取得父母同意,和同學多多聯係、交往。這樣就可以防止自己一個人整天在家裏無聊。
最後,在父母要求自己去上補習班的時候,依據自己的情況和父母協商分析是否有上的價值。
如果父母一定要自己上補習班的話,就選一個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
這樣做一是可以滿足家長的心理,另外就是讓自己真正學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