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性指青少年在其初中階段,由於情緒的爆發性特征,表現出外在行為的衝動性和不可約束性,即自製力較低。這種衝動性還由於社會經曆短,意氣用事,導致對他人和社會的攻擊性,甚至違紀和妨礙社會。事後青少年往往悔不該當初。解決的方法是:
1、遇事先思考,考慮周全後再做處理,遇到委屈時更應三思而後行。
2、自我反省、自我監督、自我批評,增強自我認識和自我控製的能力,尤其是情緒衝動時,少做決策或延後決策。
優柔寡斷指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的麵臨選擇時的猶豫不決、患得患失、顧慮重重、反複無常的情形。這種人缺乏自信,不敢承擔選擇的責任,有時迫於某種壓力,則聽天由命或憑運氣行事,失去許多好機會。這種人一般成長環境中缺乏“自我”培養,凡事不是我要做什麼事情,而是被要求去做什麼事情。另外,父母、教師的要求有時缺乏一致性,評價缺少客觀標準,這強化了學生拿不準的行為傾向。解決的方法為:
1、培養獨立、果敢的個性,遇事不退縮,充分發揮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條件,去做出自己的選擇。
2、要理解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要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選擇。
3、不斷“充電”,學會科學決策,以減少心中的不安全感,避免“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形發生。
缺乏恒心即不能持之以恒,很多青少年常立誌、立大誌,卻不能立長誌、有長行。背外語單詞、練健美、讀世界名著,往往是開頭熱情十足,堅持不了兩天便以鳴金收兵而告終,即俗話所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解決方法有:
1、樹立明確目標,特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目標會讓人有行動的勇氣和動力。
2、目標切實可行,並安排小步子進行,不斷增強自信心。
3、培養興趣。有的少年看動畫片或課外書非常的專心,而上課卻小動作太多,說明他對正規學習有抵觸情緒,不感興趣。
4、做事切忌拖拉。
5、對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一定會堅持到底,而不是虎頭蛇尾。
依賴性強的青少年表現為,一是生活上依賴父母長輩,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獨生子女往往被當成“小太陽”,凡事被包辦代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上學放學接送,陪讀,獨立性沒有得到培養。西方青年17歲便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在某些青少年眼裏簡直是天方夜譚。二是學習上依賴老師,不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而是過分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習主動性差,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一旦脫離教師便不知所措,這主要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有了依賴性,青少年凡事便沒有了自己的主見,遇事不知怎麼辦才好。解決的方法:
1、家庭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生存與發展訓練,提高素質。
2、有意識地在生活中磨煉自己,爭取機會鍛煉自己。
3、培養自學能力,尤其是培養創新意識。參加夏令營能帶來什麼
86位上海少先隊海島吃苦夏令營的小營員們在團市委參加第一次預備會議時便先學會3句夏令營銘言——“太好了”、“我能行”、“請讓我來幫助你”。他們認識到懂得吃苦才能體會快樂,心理健康的人心態是積極的。
因此當老師問“踩到牛糞怎麼辦?太陽曬黑怎麼辦”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太好了!”
盡管吃苦夏令營隻有幾天活動,但參加者均有所獲益,也正是由於隻有幾天且大多是寓教於樂的活動,所以它不能代替真正意義上的吃苦。英國有一位學者,將獨生子女送到我國河北某地農村過艱苦生活,目的是為了讓她在艱苦的環境鍛煉意誌,接受考驗;斯巴達是古希臘都城,在孩子生下後,斯巴達人就教他忍受饑餓、寒冷等肉體折磨,大冷天讓孩子在房頂站立,炎熱夏天訓練孩子在烈日下奔跑、格鬥,這種軍事教育聞名一時,也使斯巴達人成為勇敢善戰、驍勇剽悍的民族。讓孩子從小知道吃苦的滋味,日本人、美國人的育兒方式也體現了這一精神。
我們的家長從小到大吃過不少苦頭,怕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有缺憾、走彎路,於是采取包辦代替的方式,幾個大人圍著“小太陽”轉,幫孩子盛飯、洗碗、洗衣、疊被、打掃房間,甚至幫孩子做作業,鄰居孩子有什麼也一定要買什麼給他,久而久之,孩子需要的一切都不費吹灰之力,形成了懶於動腦動手的習慣。遇到問題沒有獨立解決的能力,隻有一個辦法:去找爸爸媽媽。家長將什麼都送給孩子,唯獨吝嗇將磨難這筆“財富”送給孩子,其實,青少年有一種自我動手、自我發展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長忽視了它,無意中抹殺了它。有的家長在孩子參加完軍訓、公益勞動、遠足、野營等活動後看見孩子瘦了點、黑了點,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裏趕快進補,不用幹一點兒活,待遇反而更上一個台階。這比不送去吃苦還要糟糕。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得好:“父母對子女愛得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都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家長除了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磨煉孩子的意誌,讓他們承擔家務、參加社會公益勞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學校和教師更應轉變教育觀念,從智育第一轉變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還要改革中小學過死過嚴的管理製度和一灌到底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校和教師在行動上對學生有一種過度的安全保護心理,唯恐出了問題對家長不好交代,所以不敢讓學生到比較艱苦的地方或險境中去,這就影響了學生獨立生存能力的發展。教學隻要求學生吃透教材,聽從老師,很少有動手動腦的機會,這也影響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如果有條件的話,盡可能選派素質較好的教師去進修、培訓,尤其是參加心理學培訓,在日常學習中更好地科學管理學生;請資深的心理學教師開設學生心理健康訓練課,有針對性地讓青少年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