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好異性交往
青少年時期,伴隨著生理出現一係列變化,青少年的心裏也出現了變化,尤其是表現在異性交往上。起初,少男少女會強烈地意識到性別的差異,並本能地疏遠異性,兒時兩小無猜的異性夥伴成了陌路人。在同一教室、操場上,男女生也有各自一方領地;隨著年齡的增大,男女生的界線開始逐漸消失並開始相互吸引,大家開始尋找機會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同時渴望交往。所以青少年在青春期情感發展中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彼此之間的向往和依戀。德國作家歌德在他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說:“哪個少年不善鍾情,哪個少女不善懷春。”正是反映了處於性覺醒活躍時期的青少年的狀況。青少年以一種浪漫異樣的心理審視男女之間的神秘關係,呼喚友誼,憧憬愛情。尤其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獨生子女增加、學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青少年更渴望異性的友誼。很多同學認為:和異性同學交往更開心、更能得到尊重和承認,且可以學到在同性同學中學不到的知識,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欣賞。
異性交往是身心發展後的必然結果。異性間的交往不僅可以消除兩性之間的神秘感、好奇心,緩解心理壓力,還可以幫助青少年較為正確地了解異性世界,並在異性世界中去認識自己,從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群體認同感和平等觀念、責任心等,為日後的擇偶、成婚和家庭生活進行早期準備。
所以青少年應學會與異性進行健康的交往,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善於與異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不是“死讀書”的孩子,他們有較健康的個性、良好的合群性,能注意觀察和學習異性同齡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有較好的風度,興趣愛好廣泛;具有主動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敢於和善於自我表現。如果一個人的異性交往受挫,或是過分封閉,患了“異性恐懼症”,則會影響今後的生活。所以教師、家長也應善於引導和支持青少年在較大範圍內健康地與異性交往。
異性友誼使少男少女變得更具活力,大幅度提升了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具有一定的建設性和激勵性。但是,他們最感困惑的便是如何把握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愛情和友誼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愛情和友誼都源於彼此的好感。愛情和友誼都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表現,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氣質、誌趣、人品之間的相互吸引,使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密,相處愉快,喜歡進行情感交流。其次,愛情和友誼來源於對對方優點的敬慕。友誼和愛情的產生剛開始往往是因為對方身上有自己不具有的長處,並認為可以補充和完善自我才樂於與之交往的。
愛情和友情又有著明確的不同點。第一,敬慕的指向不同,友誼多是對誌趣、愛好、人品的愛慕和尊重,而愛情除此之外,還傾慕異性的音容笑貌,即對異性朋友的長相、神色、服飾、動作產生極大的興趣。第二,有否排他性。
友誼、親情都不具排他性,而如果有意無意總想兩個人待在一起,極力避開熟人,說明友情正偏向愛情。第三,有否衝動性。友情很深的朋友,時間長了會希望見麵談談心,但愛情的衝動性表現在一種不顧一切、持續不斷的接近欲望,即使無話也願守在對方身邊,依依不舍,即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情體驗。第四,有否參與性。愛情使人追求彼此的同一性,所以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自己心目中的異性形象模式去要求對方,如評價對方哪種打扮好看、哪種姿態優美等,而友誼則不追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很多中學生並不認為他們需要那種成熟意義上的愛情,而是需要介於友誼和愛情之間的那種感情。但實際生活中這個尺度很難把握,一不小心便會“忘記”原來的需要,或無力讓自己再回到這一中間狀態。所以青少年早戀已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早戀學生的比例在增大,戀情行為也成人化。早戀讓家長擔心、教師頭痛,對青少年而言也有許多弊端:一是嚴重幹擾學習。青少年時期正是求知識、學本領的大好時機,過早誤入愛河,很難集中精力和時間去學習。二是不利於身心健康,青少年的意誌尚薄弱,情感的衝動性、偏激性比較明顯,早戀不僅影響智力發展,而且還會因為來自各方麵的阻礙、壓力而造成情緒困擾。一旦失戀,更經受不起感情的打擊,引發一係列身心問題。三是孕育著失身或失足的危險。青少年對人的評價帶有很大的片麵性,情感又好衝動,自製能力較差,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識淡薄,容易發生意想不到的出格行為。
愛情由友誼發展而來。青少年的異性交往的理想狀態是追求最佳的人格發展途徑。交往的第一階段是團體交流,一群並不固定的男女生在一起交往,旨在認識更多的異性;第二階段是固定小團體交往,但交往對象並不一一對應,旨在從異性世界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第三階段是對象固定的約會,人們在謹慎地選擇自己的另一半;第四階段是正式確定戀愛關係,這是結婚的前奏曲。交友的階段性是以人格的發展為依據的,前一階段任務完成後才進行下一階段的交往。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取決於他們隻能進行第一、二階段的交往。花季的年齡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春天就該忙春天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