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雙手合十(1 / 3)

佛教最終是一門自卑的信仰。佛教徒們把自身的存在看作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欲望、煩惱、悲喜、聚散、知或者無知,一切都會沉入苦海。身體和生命是性靈掙不脫的枷鎖,而快樂高不可攀。紅塵中緣起緣滅,都有不可逆轉的前因,一定會走向注定的宿命,但最終也隻是虛妄。今生持齋行善,來世也許會平安富貴、多子多孫,但富貴本身,也是一種痛

苦。

佛家和道家一樣,相信生命是借來的,“身乃萬物所成,借諸父母”,所以人一出生就開始負債。“存在”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我們在芸芸大千中相遇,隻是表麵現象,是“假合”。真實的情況無法說清,那幺我們之間所發生的一切歡笑和哭泣、悲哀與幸福,更是虛幻的折射,“如露亦如電”,不可琢磨。

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核,幾千年裏目睹了無數興衰成敗,這門信仰漸漸變得世俗化,但不管是自大還是自卑,它都是一門信仰,這在我們的時代非常重要。

一佛這個東西

“佛”這個詞來源於天竺梵文“佛陀”,本義是覺悟者。在離我們幾千年的遠處,釋迦牟尼滲透了生和死、自我和世界,以及人生的終極意義,他站起來,向著千年後的人群微笑。中國人習慣叫他“如來”,心無所從來,無所去,是為如來。當然佛不隻是他一人,十方三世,有佛千萬,他隻是其中的一個。在佛教經文中,佛與佛之間是平等的,無尊無卑,而且眾生萬物都有佛心,都可以通過修行達到佛的境界。這說明“佛”隻是一種認識的高度,而沒有一個人格化的存在。

佛家主張滅絕一切欲念,無欲無求,專心向佛,這稱之為“菩提心”。而事實上這是一個悖論:因為追求本身就是一種欲望,不管你追求什幺。佛教徒即使拋棄了衣食住行、情欲等一切欲望,也還是回避不了一個事實:他們念茲在茲的,就是成為佛。根據他們自己的理論,“佛”這個目標就是他們的欲望和痛苦之源。相比而言,道家就更純粹,他們連終極追求都沒有,隻要“自然”。

佛家有一套獨立的哲學,叫做“佛法”或“不二法門”,佛就是最通曉“佛法”的人,是法王。《神雕俠侶》中有一個“金輪法王”,按照佛教經典的解釋,他也是佛。

這種論述使“佛”這個東西顯得很怪異:他像是一套完整的理論,又像是儒家所說的“聖哲”,而“法王”更像是掌握大量知識的專家學者。而事實上佛從來就沒有明確的定義,他是一個比光更淡的影子,是一個無形無質的存在。佛經說“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與天地一體,與過去未來一體,與眾生萬物一體,他眼中看到的一切都在滅亡,隻有他在性靈的空間微笑。

這是所有宗教的終極目標,得見萬物而不求纖毫,生存在世界中,卻又遠離世界。這是一種大快樂,用佛家的術語說,就是涅槃。

和其他教派不同,“佛”並不是一直受到教徒的尊崇,對佛教經義也有各種不同的評論。唐朝的佛教徒說佛祖是個老騷胡,佛經也都是揩糞紙。宣鑒和尚公開宣稱他隻是一個“教人吃飯、睡覺、拉屎的平常人”。臨濟義玄和尚甚至認為佛應該殺掉:“莫受人惑!向裏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始得解脫。”

五代有位高僧法號雲門,弟子問他什幺是佛,他回答說佛是“幹屎橛”,這種回答簡直匪夷所思。傳說佛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雲門就氣哼哼地說如果他當時在,一定會將佛祖“一棒打殺與狗子吃”。但事實上他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的信仰,隻反對迷信,所以“嗬佛罵祖”實際上是一種獨立的質疑和思考。

小和尚問老和尚:“什幺是佛?”

老和尚:“什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