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博大精深的船山學(4)(2 / 3)

三是情景互生。“景生情”或“景中情”是美的意境的一個層次,“情生景”或“情中景”又是更深的一個層次,而情景互生則是完美融洽的雋永境界。詩境的三層次不可孤立分疆,“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夕堂永日緒論內篇》)。情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詩美的深邃和諧的境界。“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同上),何謂“神”者,“神則內周貫於五官,外泛應於萬物,不可見聞之理無不燭焉”(《張子正蒙注》)。“神”是貫通詩境與情感、物景的橋梁。“神”既可以使人“精鶩八極,心遊千仞”,“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又可使人“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劉勰《文心雕龍》)。詩的意境並非單一的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在畫麵上的靜止聚合,而是一種多層次的意象塑造。詩人以景物為情思的象征,又把生命的色彩寄寓景物。這樣,情景互生,情景融洽,詩境中的情思與物象渾然一體,如糖溶於水中,處處可嚐甜味,卻不見糖晶。景生情,景成了情的對象;情生景,情成了景的化身;情景互生,景是更深一層的情,景成了情感化的景,情成了對象化的情,“情景相入”、情景“妙合”,形成“不景之景,非情之情”(《唐詩評選》卷五),情景高度融合統一,分不清哪是客觀之景,哪是主體之情,這就是詩歌的意境美。

船山說:“言情則於往來動止縹緲有無之中得靈蚃,而執之有象;取景則於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古詩評選》)情是虛的,景是實的,隻有虛實的有機結合,才能化虛為實,化實為虛,傳導“韻外之致”的含蓄意蘊。從意境的虛實看,“景生情”是實的,“情生景”是虛的,而情景互生,則是虛實相生的和諧。“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方士庶《天慵庵隨筆》)美的意境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的。船山十分推崇謝靈運《登池上樓》、《歲暮》,張協的《雜詩》,認為“‘池塘生春草’、‘蝴蝶飛南園’、‘明月照積雪’,皆心中目中相融洽,一出語時,即得珠圓玉潤,要亦各視其懷來而與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緒論內篇》)。心中的情感渲染於目中的景象,目中的景象又融洽心中情感,這樣“情景相入”的審美創造,是“賓主曆然,情景合一”(《古詩評選》)的意境美。

總的來說,船山以“景生情,情生景”(《夕堂永日緒論內篇》)、情景互生去表現情景融洽、情景妙合的意境美,情景在意境中互為對象、互為表現,“情、景、事合成一片,無不奇麗絕世”(《唐詩評選》卷一)。宗白華先生對傳統意境理論尤其是船山以情景互生去表現意境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在一個藝術裏,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掘發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人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征而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朱光潛先生也認為:“情景相生而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詩的境界。”(《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可見,中國現代意境美學依然是對船山意境美學的進一步開拓延伸。

3.意境的審美本質及特征

意境的審美本質,是有與無、虛與實、動與靜、遠與近、有限與無限交織而成的一種意味無窮、“意伏象外”、不可確指的藝術境界。船山認為詩之意境應表現出超越語言具象的無限意蘊,即所謂“物外傳心,空中造色”,“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餘”(《古詩評選》卷二),“影中取影,曲盡人情之極至者也”(《詩譯》)的美學極境,並名之為“妙境”、“佳境”、“化境”、“聖境”。船山對意境的審美本質是這樣描述的。他說:

“亦理亦情亦趣,逶迤而下,多取象外,不失環中”(《古詩評選》卷五)。

“視而不可見之色,聽而不可聞之色,博而不可得之象,霏微蜿蜒。漠而靈,虛而實,天之命也,人之神也,命以心通,神以心棲,故詩者象其心矣。”(《詩廣傳》卷五)

“空中結構,言有象外,有環中,當其賦‘驚風動萬裏’四句時,何象外之非環中,何環中之非象外也。”(《明詩評選》卷四)

“唯比窅育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可興可觀,可群可怨,是以有取於此。然因此而詩,則又往往緣景緣事,緣以往緣未來,經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躡景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古詩評選》卷四)

詩境的創造是人心之象與自然之象的完善融合,是情感與景物的和諧統一。因此,造境離不開“取象”,既要取自然之象,又要取人心之象,並使兩者虛實相生於詩美的畫麵之中。但“取象”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實寫物象,而是通過實象去傳達虛情,讓情景、意象表現出一片“象外有象”的意境美來,這便是船山“多取象外”的“亦理亦情亦趣”。雖然意境畫麵顯現著“超以象外”的“不可見之色”、“不可聞之聲”,但它們畢竟是“不失環中”的審美表現,即充分體現了主體情思表現的具象中的抽象美。這種主客觀統一的意境,其最重要的美學價值不僅在於“多取象外”的韻味美,也表達了“以追光躡景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的審美人生的終極關懷,即自然人生與倫理人生、自然人生與宇宙人生在情景相入、情景互生的審美溝通中實現最終的和諧統一。

船山是以“多取象外,不失環中”,“寄意在有無之間”(《古詩評選》卷五),“無字處皆其意”(《夕堂永日緒論內篇》)來概括意境的美學本質的。詩境既是對象心靈化,也是心靈的對象化。所以構成詩境的情景、意象,既是個別具體的感性形象,又是反映了事物本質美的普遍的情感體驗的抽象,即“虛實相生”、“動靜相化”的“無言之永”、“無窮之化聲”(《莊子解》卷二)、“有無盡藏之懷”(《古詩評選》卷四)。船山講意境要“多取象外”、“意伏象外”並非是要詩境創造的意象美和情景美超越天地自然之象,去片麵表現空靈的心境,而是強調對意境形象的塑造,不能局限一事一物一景一象的具象摹寫,而要對其進行傳神寫照,把無限的時空意識和人生追求、情感體驗表現在有限的藝術形式之中,借一定的語言形象傳達出“字外含遠神”的無窮意趣,顯現出“天地妙合而成化者”的審美極境。

七、關注民生的經濟觀

民生為本不僅是船山政治思想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他經濟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船山經濟思想集中體現了在傳統重農思想基礎上重商的時代特點,並以重視民生、解放生產力和公平社會財富等理論主張邁出從傳統向近代跨越的一大步。

1.“立國之資”——發展商品經濟

明清之際既是王朝更替、“海徒山移”政治動蕩的時期,也是中國“工商末作”商品經濟發展的曆史新時期。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在封建社會早就存在,其作為自然經濟點綴和農耕社會的補充,在自然經濟的大地上緩慢而頑強地生長著。到明清之際,中國民間原始的商品經濟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生產規模和經濟轉型。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開始向半自然經濟轉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商業資本開始從土地資本分離轉向大規模的產業投資,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開始向具有雇傭關係的商品生產轉移,具有近代意義的商品經濟雛形開始在江南許多地區出現。從明嘉靖(1521)到隆慶(1566)年間,江南地區出現了“商賈既多,土田不重”、“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經濟結構的新變化,說明大量從事“本富”的農民棄農從商,選擇工商作為謀生致富的途徑。這一新的經濟現象和特點說明中國傳統經濟社會開始由純自然經濟向農商兼重的半自然經濟轉型,土地資本向貨幣商業資本的轉移,社會經濟生活在眾多領域呈現出商品經濟的鮮活烙印。

這一鮮活的時代特征,為當時許多學者和思想家敏銳地捕捉到,“燕趙齊梁秦晉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李長卿集》卷十九《借著編》),這是商品流通的壯觀景象。商品生產的擴大勢必促進商品的大流通,商品的大流通又擴大商品的再生產,商品生產的擴大和商品的大流通,又極大地促進新興商業城市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當時中國不僅有“天下四聚”(北京、漢口、佛山、蘇州)的商業性都市,還有江南數以千計的繁榮市鎮,手工業、商業、服務業在都市和市鎮迅速發展。顧炎武以“末富居多,本富益少”(《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十二)概括了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