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我的奇妙自然之旅(3 / 3)

這個孤零零的東南太平洋上的小島,現在已引起世界許多人對它的興趣和關注。從發現這個小島起,許多問題便成了人們議論、關心,但又是解不開的謎,科學家們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都得不出一個科學的一致的解釋。複活節島被世界上許多人稱為“神秘之島”,關於它的許多疑問,又被世人說成是“複活節島之謎”。

1722年羅格文將軍帶領一幫人登到島上時,發現島上聳立著許多石雕人像,它們背靠大海,麵對陸地,排列在海島的岸邊上。每個石像形態不同,大小也不一樣。當時,羅格文對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非常驚訝。此後在1770年,西班牙的航海家岡薩雷斯到了這個島上,1774年,英國的航海測量家庫克再次到達這裏,他們對島上看到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驚奇。

這些航海家們,很快就把複活節島的所見所聞傳遍了歐洲和全世界,於是吸引了一些專家學者來到這個島上進行考察研究。專家們來到島上,對石像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他們發現,複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麵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複活節島上的石像有440個左右,這還不包括在山體岩石上已雕刻、但還未完工剝離下來的好幾百個。石像高度一般在5~6米,小的3~4米,最高大的一個高2l。8米。大約有30來個石像的頭上戴著石帽,石帽與石像身體不是整體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並且在一些石帽上塗了紅色。石像都沒有刻出下身的腳。雕好的石像形態各不相同,但都是耳朵很長,鼻子高大,嘴唇很薄。石像身上還刻有圖案花紋,雕好的石像豎立在60米長、3米高的平台上。這裏共有11。4個平台,也都是用大石塊砌成的。雕刻石像所用的材料,是當地的火山岩。每個石像的重量,一般在10噸以上,最小的估算也在5噸以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看到的石像,除了豎立在那裏的一部分,有幾百個雕像還沒有完工,仍在島上的岩石上,好像發生了什麼突然事件,使正在進行的工作,突然停了下來。專家們訪問了這裏的島民。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並不了解這些石像的來曆,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告訴子孫後代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因為沒有文字,也沒有曆史記載。但他們稱石像叫“毛阿依”,石帽叫“普卡奧”,放石塊的平台叫“阿胡”。

複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於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複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裏,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裏,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複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臥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麵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梁、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征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采石場運往幾十公裏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複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裏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恒的剪影。

複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征。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征,而這些石像的造型,並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那麼,它們就不會是現在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製作的。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細細地分析,島上的人很難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這麼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隻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裏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況且,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都對這些“巧奪天工的技藝”讚歎不已。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幹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擅於雕刻的藝術家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製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更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關於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麼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裏,專家們分析後說,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岩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製工具雕刻石頭,在製造石器工具時,盡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麼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製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複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末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學家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說,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並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幹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總之,有關複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說法很多。近200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們,一代代地對複活節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是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鳥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這樣,每年8、9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遊到2公裏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遊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裏,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於遊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聖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遊的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的2月份,讓更多的遊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不過複活節島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於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相當暖和。它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是有利於種植的富饒土壤。在理論上,它應該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的島嶼一樣,是個天堂樂園。但是,洛加文對它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荒島:“我們起初從遠距離觀察,把複活節島設想成了一塊沙地;這是由於我們將枯萎的野草或其他枯幹、燒焦的植物都當成了沙土,因為它的荒涼的外表隻給我們特別貧瘠的印象。”然而,大批被當地人稱為莫埃(moai)的巨大石像就是誕生在這塊貧瘠、落後的土地上的。

智利的複活節島,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之一,它坐落在茫茫無際的南太平洋水域,離南美海岸大約有3700千米之遙。當人們發現這個海島時,在他上麵已經存在著兩種居民,一種是顯然處於原始狀態的具有血肉之軀的波西尼亞人;另一種確是代表高度文明的巨石雕像。現在島上的居民既沒有雕刻這些石像的藝術造詣,又沒有海上航行數千公裏的航海知識,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人雕刻了這些石像呢?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目的何在?這一切使這個海島籠罩了神秘的色彩,如果沒有這些石像,複活節島就如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一樣平淡無奇了。

複活節島被發現的曆史並不長。追述到1722年,是荷蘭人首先登上此島並為此島命名的,恰逢那天是4月5號複活節,於是這座遠離世界文明的孤島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複活節島。

此後,西班牙人等歐洲探險家們在幾十年內先後多次登上此島,引起人們極大探險興趣的不僅是這個荒島上有土人居住,更重要的是島上的上百尊巨石像。複活節島雖然孤處一方,但世界上很多人都聽說過那些遍部全島的石像。這些被當地居民成為“莫阿伊”的石像,有著非常明顯的特征:形態各異的長臉,略微向上翹的鼻子,向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後傾的寬額,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飛鳥鳴擒的軀幹以及垂立在兩邊的手,這些奇特的造型賦予石雕以獨特的風采,使人一眼就能認出他們。另外,有些石像頭上還戴有圓柱形的紅帽子,當地人稱為“普卡奧”,遠遠看去,紅帽子頗似一頂紅色的王冠,更給石像增添了尊貴、高傲的色彩。至於石像頭上的紅帽子。並非所有的石像都有,享有這種特權的石像僅30多尊而已,隻分配給島東南岸15頂,北岸10頂,西岸僅6頂,這些佩帶紅色石帽的石像宛如眾多石像中的貴族。

使世人讚歎不已的石像已經成為這個天涯孤島的象征。但在驚歎之餘,人們不禁要問,石像代表什麼呢?複活節島上的土著為什麼要用簡陋的工具去雕刻他們?兩百年來,上述問題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家、名俗學家、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他們紛紛踏上這個小島,試圖去揭開這神秘的麵紗。

當專家們向複活節島上的居民請教後可,得出令人奇怪的結論,即複活節島上的居民並不知道這些石像的來曆,他們之中並沒有人親身參加過石像的雕鑿。也就是說他們對石像的概念就像我們一樣一無所知。

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正是被這些訪客一次次的重複不斷的寫入遊記、見聞、回憶錄和日記裏,才變得神秘起來。否則他就像太平洋上其他的島嶼一樣,顯得平淡無奇了。當攝影器材日益普及,電視走進千家萬戶的之後,複活節島這些巨石人像,便傳播到世界各地,使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了。但誰都感到困惑:島上的土著做這些石人幹什麼?專家們感興趣的是,這些石像是怎麼加工的?曆史學家感性趣的是,石像是什麼時代完成的?人類學家感性趣的,則是這批石像應歸屬何種文化、又有和切實的含義?

這些石雕人像一個個臉形窄長、神容呆滯,造型的一致,表明他的製造者是依照統一的藍本加工的,為別處所未見,從而說明它是未受外來文化影響的本島作品。可是,有些學者指出他們的造型與遠在墨西哥帝納克瓦的瑪雅——印地安人文化遺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許多相似之處。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響過他,墨西哥遠離複活節島數千公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奇跡還表現在其它方麵: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約2。5噸,重的超過50噸,有的石像上還戴著石帽,石帽動輒也是件噸位沉重的大家夥。他們究竟是如何被製作者從采石場上鑿取出來的,如何加工製作,有采用什麼辦法,將他們運往遠處安放的地方,使之牢牢的聳立起來。前幾個世紀島上居民還未掌握鐵器,這一切多麼令人不可思義。

於是,這裏又出現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誰是島上的巨石人像的製作這?土人嗎?顯然這是不太可能的。人們逐一統計了島上的巨石人像,共有600多尊。他們還調查了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們還在拉諾拉庫山脈,發現幾處采石廠。采石廠上堅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隨意切割,幾十萬立方米的岩石被采鑿出來。到處是亂石碎爍。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運往遠方安放,采石場上仍躺著數以百計未被開采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他的臉部已雕琢完成,後腦部還和山體相連,其實在有幾刀,這件成品就可與山體分離,然而他的製作者卻不這樣做,好象他突然發現了什麼,匆匆離去。

放眼望去,整個氣勢磅礴不可思義的事情發生了,大批石匠不約而同的紛紛離去采石場上零亂的碎石,好象是逃離時混亂的腳印。那些碎棄的石料上深深的鑿痕,以及紛飛四處的石屑,又在向人們述說當時充滿熱情與歡樂的勞動場麵。

火山爆發嗎?不是說這個小島是由火山構成的嗎?不錯,但地質學家告訴我們,複活節島固然是座火山島,但是座死火山,在人類來到島上居住以前,情況一直是穩定的。或許是狂風海嘯等災難造成工地停工。但是,島上居民理應對海島常見的這種自然現象司空見慣,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再說災難過後隨時可以複工,但他們卻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雕刻這些巨人石像,已經是個謎了。而采石場為什麼突然停工,又是謎中之謎。

許多學者研究了分布在小島各處的那600多尊石像,以及幾處采石場的規模等情況後,認為這些工作量需要5000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才能完成。他們作過一項實驗,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幾個工人忙一年。利用滾動滑動裝置似乎是島民解決運輸問題的唯一途徑,同時這種原始的搬運方法的確可以將這些龐然大物搬運到小島任何角落。但是,這無疑又要占用很多的勞力。這暫且不說,令人困惑之處還在於,在雅各布·羅文初到這個島上時,他說島上幾乎沒有樹木。這就不存在利用滾木裝置運送巨人石像問題了。

那麼,這些石像是怎樣被搬運的呢?還有,島上這些石人像還有不少戴石帽的。一頂石帽,小得也有2噸,大的重約十幾噸。這又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要把這些石帽帶到巨石人像的頭上,又需要有最起碼的起重設備。島上樹木不生,連滾木滑動這種最原始的搬運設備都不具備,吊裝裝置就更成了虛無之物了。

再說5000個強壯的勞動力吃什麼?靠什麼生活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小島上隻生活著幾百個土著人,他們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根本沒有能力提供養活5000個強勞力的糧食。小島上的植被、耕地提供的食物,以及沙灘上偶爾漂浮而來的魚蝦,更難以滿足如此眾多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小島現在也僅擁有1800多人,許多生活用品還要靠外來補給。

也許是宗教的力量,促使島上的居民創造出這種人間奇跡。但島上的原始居民並未信仰任何宗教,他們直至19世紀後期法國傳教士來到後,才漸漸接受並信仰羅馬天主教。這些麵對大海的雕像,又究竟代表著什麼宗教,連世居小島的居民都說補清楚。

望著遍島存在的斑斑遺痕,就難怪大布列顛博物館考察隊的隊長斯科斯貝·魯特裏齊女士,會以一種極為迷茫而激動的語調,在她的回憶錄中寫到:因為島上的氣氛仍使我們感到一種過去曾存在,而今已經消逝的宏大規劃和無限的精力。但究竟是什麼?又是為什麼?

5.神奇的動物語言

為了吸引異性、排斥同性,鳥類所有宣告自我領地占有的歌聲與警告捕食者到來的尖叫都是靠著聽覺通訊完成的一些運動學家在記錄下了烏鴉的種種叫聲後,開著放音車在村子周圍不斷地移動,通過播放其中一種烏鴉的叫聲,從而順利地解決了該村中長期困擾村民的烏鴉問題。而這其中便巧妙地運用了聽覺通訊的原理。

由於動物各自的發音機製有所不同,它們所產生的種種奇妙聲音也有所不同。哺乳動物依靠喉管、鳥類依靠鳴管,昆蟲卻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動,而青蛙則是依賴於聲囊發聲。因為聲波可以繞過障礙物進行傳播,發聲頻率多樣組合又為各種信息的傳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樣的發單器官,隻要做出略微的調整,便可以產生一係列的聲音,具有非常強的靈活性。所以聲音的傳播往往不受白天黑夜的限製,但是聲音本身又具有瞬間性。

自然界中還有一些動物是靠著超聲波來進行通訊與捕食的,如人們所熟悉的蝙蝠與海豚,便是利用超聲波進行通訊的。

如果你在叢林地區生活過的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便可以經常性地聽見一陣陣極為淒厲的狼嚎。實際上,狼嚎也是一種語言,這種語言主要用於狼群成員之間可以經常性地保持聯係。每當有一隻狼高聲地嚎叫時,其他的狼也會跟著嚎叫,嚎聲此起彼伏,四處回蕩,從而形成了一曲極為恐怖的野狼合唱。

座頭鯨是大海中的“歌手”,它的歌聲由18種不同的聲音組合而成,來自於不同海區的座頭鯨有著不同的唱歌方式。而且,同一個海區的座頭鯨每一年都會換新歌唱,如果你將它們的歌聲錄下來,加快速度播放的話,便會聽到,它們的聲音就像鳥叫一樣清脆動聽。

黑猩猩在見了自己的同類之後,都會先問候對方。問候有很多種動作,如欠身鞠躬,手拉手擁抱、親吻,或者撫摸對方的臉與手。如果是群體中地位較低的黑猩猩在向地位較高的黑猩猩問候的時候,總是會先伸出手來,將身子低俯下來,而首領則往往會碰一下對方的手或者頭部,以表示回應。而地位平等、平日裏關係密切的朋友相遇的時候,特別是某些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其情況便會完全不同。它們會飛奔向對方,並互相擁抱對方,發出歡樂的叫聲,用嘴唇去親吻對方的臉與脖子,以示親熱。

家中所喂養的貓咪也有著多種多樣的說話方式,如果你平日裏曾經注意聽過它的叫聲的話,便可以發現,如果它叫了一聲之後便突然中止,然後立即張著大嘴卻並不立即閉合,往往意味著兩種意義:一是向你問候,二是提出某種要求。假如它在關閉的門前這樣叫喚的話,便是想要外出散步的意思;如果它一直徘徊於冰箱門口不停地叫的話,則意味著它想吃東西了。如果它突然間發出了呼呼的聲音,便意味著它正處於盛怒之下,你最好不要招惹它。有趣的是,家貓還經常會發出呼嚕聲,而這種聲音往往表示它對自己的主人非常滿意。

猴子經常會為了爭奪食物與地盤而互相大打出手,當一隻猴子準備向對方發起攻擊的時候,它會發出“啯!啯!”或者“嘎!嘎!”的聲音,以表示恐嚇與威脅。如果對方是一個較為弱勢的猴子的話,它便會發出“吉亞!吉亞!”的聲音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

動物語言的存在,使人們獲益匪淺。在飛機場附近有大量飛鳥是極不安全的事情,萬一這些鳥兒與正在起飛或者降落的飛機相撞的話,很容易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而機場人員便會設法將鳥群的報警信號記錄下來,在大型的擴音器中不斷地循環播放,從而使鳥群驚恐地飛離這一地區。

目前,利用魚的語言來捕魚已經被廣泛地使用了。人們憑借著高水平的聲呐儀來確定魚群的所在,並進行下網,還可以人工模擬各種可以吸引魚的聲音來引誘魚群靠近。另外,有科學家建議,在尋找宇宙中其他生命體的存在時,可以嚐試使用“海豚音”,因為海豚的智力非常發達,而且它也非常希望與人類進行交流。如果科學家的設想可以實現的話,將會成為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新的曆程碑。

6.海市蜃樓

平靜的海麵、大江江麵、湖麵、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我國山東蓬萊海麵上常出現這種幻景,古人歸因於蛟龍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樓

我們來做個實驗:取一隻杯子,倒入大半杯水,放在太陽光下,再在杯中插入一根筷子。這是你看到水中的筷子和水麵上的筷子象折段一樣。這是光線折射造成的;光在同一密度的空氣中行進時,光的速度不變,始終以直線的方向前進;但當光傾斜地由空氣進入水的時候,水的密度變了,光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並使前進的方向發生曲折。

發生在沙漠裏的“海市蜃樓”,就是太陽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氣而出現的折射現象。沙漠裏,白天沙石受太陽炙烤,沙層表麵的氣溫迅速升高。

由於空氣傳熱性能差,在無風時,沙漠上空的垂直氣溫差異非常顯著,下熱上冷,上層空氣密度高,下層空氣密度低。當太陽光從密度高的空氣層進入密度低的空氣層時,光的速度發生了改變,經過光的折射,便將遠處的綠洲呈現在人們眼前了。在海麵或江麵上,有時也會出現這種“海市蜃樓”的現象。

海市蜃樓的形成:海市蜃樓經常發生在沿海,在沙漠偶爾也可見到。人們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並且可以運動,栩栩如生。有人認為是人間仙境。現在,人們把海市蜃樓說成是大氣折射的結果,把遠處的景物折射到近處來了。其實,這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一種自圓其說。

在三界之內,也有很多層物質空間。宗教中提到的九大層天,十八層地獄,如天人,鬼都是在不同空間。我們的人眼就看不到他們。

在我們的空間的人所能看到的光是在可見光範圍之內(400-700nm)。我們看到的物質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可以接受其反射的可見光。在夜裏,物質發出的紅外線我們就接收不到。即使在可見光範圍之內,如果光過強或過弱,我們也不能看到。人眼是由我們這個空間的物質構成的,是由最大一層分子組成的最大一層粒子構成的,隻適合看到一定能量範圍的光。

如果是分子組成的稍微小於最大一層粒子的那層空間粒子的時候,人眼就看不到了,更不要說由分子組成的更小粒子的空間了。對人來講,這些物質反射的光是不可見光。但是,這個空間的生命卻能接收到這層空間物質反射的光,並能看到這層空間的物質,因為組成他們眼睛的分子顆粒和人眼分子顆粒不同。

海市蜃樓是另外空間的真實體現。在物質的運動下,反映到我們這個空間裏來了。一種海市蜃樓發生在海上。這裏空氣濕度大,在一定範圍之內的空間空氣濕度比較大,另外厚度比較大,這樣大麵積的水蒸汽在運動下陰差陽錯地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透鏡係統。就象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和顯微鏡一樣,把微觀世界的另外空間的景象反映到我們的空間來了。人眼就能觀察到了。

另外,人們看到的海市蜃樓的景象有時是運動的,空間的物質就是運動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質在運動下也能形成一個巨大的微觀觀測係統,人們就可以觀測到另外空間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也經常發生在雨後,這時的空氣濕度較大,也易形成透鏡係統。

當近地麵的氣溫劇烈變化,會引起大氣密度很大的差異,遠方的景物,在光線傳播時發生異常折射和全反射,從而造成蜃景。我國山東蓬萊縣,常可見到渤海的廟島群島幻景,素有“海市蜃樓”之稱。

海市蜃樓是近地麵層氣溫變化大,空氣密度隨高度強烈變化,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進入觀測者眼簾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其實,宇航員在太空旅行過程中看到被放大的地球景物,這種現象有時也被稱為海市蜃樓!

7.美麗的極光

北極光

有著忽明,發出紅的、藍的、綠的、紫的光芒這種壯麗動人的景象就叫做極光,極光是由於太陽帶電粒子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稱為南極光,在北極稱為北極光。

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常會出現燦爛美麗的各種各樣形狀的極光。它輕盈地飄蕩,同時忽暗五光十色,千姿百態。可以說在世界上簡直找不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極光形體來,人們把極光按其形態特征分成五種,一是底邊整齊微微彎曲的圓弧狀的極光孤;二是有彎扭折皺的飄帶狀的極光帶;三是如雲朵一般的片朵狀的極光片;四是麵紗一樣均勻的帳幔狀的極光幔;五是沿磁力線方向的射線狀的極光芒。

極光是非常漂亮的,它多種多樣,五彩繽紛,形狀不一,綺麗無比,在自然界中還沒有哪種現象能與之媲美。任何彩筆都很難繪出那在嚴寒的北極空氣中嬉戲無常、變幻莫測的炫目之光。

極光形體的亮度變化也是很大的,從剛剛能看得見的銀河星雲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滿月時的月亮亮度。在強極光出現時,地麵上物體的輪廓都能被照見,甚至會照出物體的影子來。最為動人的當然是極光運動所造成的瞬息萬變的奇妙景象。但極光有時出現時間極短,猶如節日的焰火在空中閃現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卻可以在蒼穹之中輝映幾個小時;有時像一條彩帶,有時像一團火焰,有時像一張五光十色的巨大銀幕;有的色彩紛紜,變幻無窮;有的僅呈銀白色,猶如棉絮、白雲,凝固不變;有的異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輝;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絲;有的結構單一,狀如一彎弧光,呈現淡綠、微紅的色調;有的猶如彩綢或緞帶拋向天空,上下飛舞、翻動;有的軟如紗巾,隨風飄動,呈現出紫色、深紅的色彩;有時極光出現在地平線上,猶如晨光曙色;有時極光如山茶吐豔,一片火紅;有時極光密聚一起,猶如窗簾慢帳;有時它又射出許多光束,宛如孔雀開屏,蝶翼飛舞。

極光的運動變化,可以上下縱橫成百上千公裏,甚至還存在近萬公裏長的極光帶。這種宏偉壯觀的自然景象,頗具神秘色彩。令人歎為觀止的則是極光的色彩,用五顏六色已形容不出來。但是,究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紅、綠、紫、藍、白、黃,可是大自然卻用它獨特的畫筆描繪出極光的多姿多彩。根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極光色調已達一百六十餘種。

極光這般多姿多彩,如此變化萬千,又是在這樣遼闊無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靜的寒夜裏和荒無人煙的極區,此情此景,真是讓人心醉不已。

8.死亡穀之謎

美國“死亡之穀”

山穀是美麗的,而死亡卻是一個聽起來會讓人感到恐懼的詞語,兩者碰撞到一起會怎麼樣呢?世界上真的有死亡穀嗎?為什麼被稱為死亡穀呢?

世界上確實存在一種山穀,能使人或猛獸頃刻之間喪生。目前已經發現的這類地段有蘇聯的堪察加半島上的克羅諾基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毗,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和瓦維爾諾湖附近,被中國稱為的“死亡之穀”在四川的峨眉山中,又被稱為黑竹溝。

在蘇聯勘察加半島克羅諾基山區被稱為“死亡穀”的地方地勢坑坑窪窪,在那裏有不少的天然生成的硫磺露在地麵上,遍地都能夠見到狗熊、狼獾等野獸的屍骨,讓人看到後毛骨悚然。可能是這個原因才被稱為死亡穀吧!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與內華達州連在一起的山中,也有一條非常大的死亡穀,長達225公裏。有人記載,1949年美國有一支勘查隊尋找金礦因為中途迷失方向不小心到了那裏,幾乎所有的隊員都死亡了。隻少很少數的幾個人僥幸離開,不過沒過多久也不明不白的死去。以後也有不少的探險人員前往揭謎,但很多人都遭遇不幸。可是那裏卻大量繁衍著許多種鳥類,蛇,蜥蜴和野驢等,讓人猜想不透。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個更加神奇的死亡穀。據說在穀中一共有六個大山洞,如果有人或動物從這些洞口前經過,就會有一種神奇的吸力把人和動物吸入洞內,無法逃脫。所以山洞裏堆滿了許多各種猛獸和人類的屍骨,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被稱為死亡穀。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維爾諾湖的不遠處也有一個死亡穀。這個死亡穀其它地方的死亡穀完全不一樣,它隻會傷害到飛禽走獸,而對於人的生命卻沒有什麼威脅。有相關人員調查,每年在那裏死於非命動物不計其數。

中國被稱為死亡之穀的地方在四川的峨眉山中,又被稱為“黑竹溝”。因為黑竹溝內還有很多沒有解開的“謎”,所以當地人民把黑竹溝稱為“魔鬼三角洲”。

為什麼被稱為死亡之穀,當地人談起黑竹溝的時候就會說出一些神秘的曆史事件來證明。說解放初期的時候胡宗南所殘餘的半個連30多人進入這個山溝之後就不見了蹤影。說解放軍有三個偵察兵進入黑竹溝到最後隻有一個人生存。說1995年解放軍某部在黑竹溝附近派出二名戰士去購買糧食,中間經過黑竹溝後失蹤,後來尋找時隻發現二人身上的武器。四川有一個大隊的三名隊員失蹤在黑竹溝,發動了整個縣的人民去尋找,結果在三個月後隻發現了三具骷髏。黑竹溝又被稱為中國的百慕大,這或許就是它被稱為死亡之穀的一個原因吧!

對於死亡穀之謎到現在還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和解釋,不過相信隨著我們的不斷探索,有一天會破解開它。

9.植物生長方向之謎

鬆樹生長方向

很少有人去思考,植物的枝幹為什麼往上長,根卻往地下紮。我們知道,人很容易分辨方位,因為人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感覺係統,那麼,植物怎麼分清方向呢?植物也有感覺器官嗎?目前,科學家希望借助空間科學,揭示植物的生長奧秘。達爾文也沒有找到答案

當花盆中的植物長到一定的高度後,把花盆傾斜,但植株仍會朝上生長。這一現象引起科學家的興趣。

科學家們首先想到的是重力,他們從物理學角度認為,地球的引力一定是影響植物生長方向的重要因素。當時,進化論的鼻祖達爾文曾觀察到,植物的芽和根在改變生長方向時,各部分細胞的生長速度不同,但這一切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達爾文無法做出更進一步的解釋。

1926年,美國植物生理學家弗裏茨·溫特做了一個實驗,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麵受光,另一麵對著無光的黑暗處。結果胚芽鞘的生長發生了有趣的變化,漸漸朝著有光的方向彎曲。後來,溫特從胚芽鞘中分離出一種植物生長素,它具有促使植物生長的功能。當胚芽鞘受到光照時,生長素就聚集到遮蔭的一側,而生長素的積累使遮蔭部分生長加快,受光部分則由於缺少生長素而生長較慢,導致植物生長彎曲。於是溫特認為,植物莖或葉片的彎曲是由於生長素在組織內的不對稱分布造成的。

許多植物的生長都有向光性,但在北半球許多森林中的樹木,其主幹都是筆直朝上生長的,而太陽從來沒有在它們的正上方光顧過,況且有些樹木還是從一些被埋在見不到陽光的土壤裏萌發出來的。

溫特發現植物生長素的秘密後,很多科學家又發現植物根總是朝著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長。

植物根總是朝著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長,通過植物生長素在根細胞裏不同的分布來實現,於是這些科學家提出,也許有一種被稱為“平衡麵”的重力感應物流向根細胞的底部,從而影響生長調節劑在細胞中的分布。可是這種“平衡麵”究竟屬於何物?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科學家們一時無法知曉。

科學家認為,重力在植物的方向感知方麵充當了某種重要角色,並且影響著植物的諸多表現行為,但植物究竟怎樣“感覺”到重力的牽引,並以何種方式回應重力的牽引作用尚不清楚。重力的牽引是如何導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的生化反應變化,又成為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內容。無機鈣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植物學家邁克爾·埃文斯以及同事提出了新的理論:無機鈣對於植物的生長方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植物的彎曲生長過程中,無論是根冠下側部位還是芽的上側部位,都存在著高含量的無機鈣。

那麼,無機鈣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別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釋說,因為根冠有著極為豐富的含澱粉體的細胞,在重力的作用下,澱粉體就會把內部的鈣送到根冠下側。這時,如果用特殊的實驗手段去阻止鈣的移動,植物就不會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長。同樣,植物的芽雖然沒有冠部,但也含有豐富的澱粉體,澱粉體也能將其內部的無機鈣送到上側的細胞中,這說明,無機鈣對植物生長方向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10.魚類變性之迷

動物真的是千奇百怪,其中之一就是魚類的雌雄之變。如紅海的紅稠魚,二十多個組成一個一夫多妻製家庭,在這個家庭當中,丈夫不準其他的雄性問津,更不準窩裏的雌性逞強,否則,這條逞強的雌性就有可能變成雄性。而一旦惟一的丈夫失蹤或死亡時,就會有一個身強力壯的雌性變成雄性,取代它的位置,統治這個家庭。假如這個丈夫出走,另一個雌性會緊接著變成雄性,不斷出走不斷變,直到最後一個變成雄性。其實,這種現象在低等海洋動物中並不少見。生活在珊瑚礁上的紅魚旨魚、大魚旨魚、鸚嘴魚、隆頭魚等都能由雌變雄,而細魚耆魚、海鱔、海葵魚等又都能由雄變成雌。

如人們比較熟悉的黃鱔,一生下來的時候都是雌性的。它們在三年內,身體長到20厘米以上,完成做媽媽的責任,此後,它們的性別開始變化,到6歲時就全部變成雄性黃鱔了。這時,它們體長可達42厘米以上。因此,黃鱔是先做媽媽後當爸爸。

有些魚類更加奇特,如珊瑚礁中的石斑魚,當這一海域雄性多、雌性少時,一部分雄性石斑魚就會變成雌性;而當這一海域雌性多,雄性少時,一部分雌性石斑魚就會變成雄性,以保證產下眾多的下一代。更為奇特的是,生活在美國佛羅裏達州和巴西沿海的藍條石斑魚,一天中可變性好幾次。每當黃昏之際,雄性和雌性的藍條石斑魚便發生性變,甚至反複發生5次之多。這種現象既叫變性,又叫“雌雄同體”和“異體受精”。科學家們分析,或許是因為魚的卵子比精子大許多,假如隻讓雌性產卵,負擔太重,代價太高。而假如雙方都承擔既排精又排卵的任務,繁殖後代的機會會更多一些。牡蟲厲也是身兼雌雄兩性,有趣的是,牡蟲厲的雌雄之變是逐年變化的,即去年是雄性,今年就變成雌性,來年又是雄性,年年變化不已,每個牡蟲厲變化的時間各不相同,並不是同時發生的。低等海洋動物為什麼會發生變性,至今仍是個謎。盡管科學家們眾說紛紜,但至今仍無定論。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些低等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生存和更有利地繁殖後代所演變的一種獨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