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巴甫洛夫(1849~1936)生於俄國梁讚城。父親是一名神甫。在梁讚神學校畢業後,考入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先後獲自然科學碩士和醫學博士。畢業後,從事生理學研究,先後發明“假飼”實驗和“巴甫洛夫的小胃”等消化生理研究方法,成功論證胃的功能與神經係統有關,後又轉入心理學研究,發現“條件反射”,及兩種信號係統學說。

1904年10月,因消化生理學方麵的重大成就,獲諾貝爾獎金,獲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稱號。

創立關於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主要內容是關於條件反射和兩種信號係統的學說。巴氏學說在醫學、心理學等方麵都有重要價值。

被世界上130多個科學院、學會選為名譽院士與名譽會員,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生理學家”。

4.婚姻與愛好

巴甫洛夫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士。教士的主要職責是傳教,主持嬰兒的洗禮、新婚夫婦的婚禮和死者的葬禮等。當時,教士的社會地位很低,薪水微薄。父親為養活全家人,除了做教士以外,還必須幹些農活。

巴甫洛夫是長子,從小幫助母親做些家務活,11歲時才上教會學校讀書。教會學校的課程,大部分是神學(講上帝、神仙和宗教方麵的事),自然科學比較少。巴甫洛夫不滿足於這些,一有空就爬到家裏的閣樓上,閱讀父親放在那裏的政治和自然科學書籍。

他最愛讀的是皮薩列夫和謝切諾夫的書。皮薩列夫是俄國文學評論家,他認為,學習自然科學能夠改變國家的貧窮和落後,消除人們的愚昧。謝切諾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他尊重科學,反對宗教迷信。巴甫洛夫讀了這兩人的書以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可是父親一心想讓他去當教士,為家裏多掙些錢,供弟妹們上學。

巴甫洛夫終於說服了父親。在21歲那年,即中學還沒有畢業,他就和弟弟一起考取了彼得堡大學自然科學係。

後來,巴甫洛夫院士在自傳中寫道:“在六十年代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習興趣大多轉向了自然科學。我們當中不少人,包括我本人在內,決定進大學裏攻讀自然科學。”

1878年是令伊凡·巴甫洛夫終身難忘的一年,因為他就是在這一年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謝拉菲瑪。

為了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巴甫洛夫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十年間,他在醫學院和醫學研究生院學習,之後又出國深造。當過生理學講座助理,之後又在教學醫院工作,著手準備博士論文。

此時的巴甫洛夫已與謝拉菲瑪成婚。不久,他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小寶寶米爾奇克。然而,這段時間過得是最艱難的,家用入不敷出。當時家中沒有錢買家具、炊具、茶具……

他們一家就一直寄住在他弟弟德米特裏的大學寓所裏。巴甫洛夫一心想讓妻子和兒子過上好日子,看到自己的學業如此沒有進展,不免產生了要放棄的念頭。溫順善良的謝拉菲瑪鼓勵並安慰自己的丈夫。

由於她的堅持,巴甫洛夫認真寫完了學位論文。1883年5月,他順利通過了答辯。

巴甫洛夫除了他的科學工作以外,還著迷體育活動,他也像對待他所喜愛的事業一樣認真而熱情。在童年時候,巴甫洛夫就愛玩一種打棒遊戲。他和小夥伴跑到菜園後麵的空地上,把一個小木塊放在指定的地方,人站在遠處用木棍向小木塊打去,誰擊中的多,誰就算贏。後來,他成了一名體育運動宣傳的鼓動者,組織了一個“醫生體育愛好者和自行車旅行小組”,還被選為“醫生體育鍛煉愛好者協會”的名譽會員。在他75歲生日時,他的學生和同事還“授予”他“打棒遊戲協會大師”的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