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沒有攜帶重炮的第一師就慢騰騰地開拔了。第一天,他們穿過隆曼山脊,第二天到達維萊克特雷,兩天行程近40英裏。第三天(3月21日)淩晨4時40分,德軍炮兵執行統帥部醞釀已久的“米夏埃爾計劃”,突然對克羅奇爾—拉斐爾一線的英軍陣地開火,以此拉開此次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的帷幕。
這一次德軍的炮擊采用了兩種先進的炮兵戰術。
顯然是得自於馬梅爾鬆戰役失利的經驗教訓,德國第七集團軍一名叫普洱科夫斯基的炮兵上尉提出了準確射擊法。1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下達訓令規定部隊遵循準確射擊法,要點是:準確判定目標和發射陣地位置,計算火炮在各種狀態下的射程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不經預先試射就突然射擊壓製敵軍炮兵和各種目標。
同樣是在遭遇中國遠征軍的強大火力打擊後,魯登道夫的炮兵助手布魯赫.米勒上校提出炮兵集中指揮組織法。在魯登道夫的極力支持下,此法被廣泛用於這次戰役。德軍龐大的炮兵部隊在戰役中分為四大部分:1,在第一梯隊的每個師地段上建立對付步兵的炮群,一般由迫擊炮和40mm左右口徑的輕炮組成;2,在軍一級的各作戰方麵組織對付敵炮兵的炮群,炮群又根據前沿師的布置分為多個分炮群;3,在軍的地段後方和重要部分建立重炮兵的遠戰炮群和高射炮群,壓製敵軍炮火、屯兵所、指揮所、交通樞紐、通訊樞紐、飛機、氣球等等目標;4,在集團軍的進攻正麵建立平射(加農)重炮群,用於射擊最遠的目標。
這些,都是中國遠征軍第一師在馬爾梅鬆戰役中炮兵戰法的粗劣放大版,卻在五個小時的炮火準備中,以大量高爆炮彈和毒氣彈給缺乏彈性防禦準備的英第五集團軍造成巨大的傷亡,造成其第三、第五兩個集團軍司令部的電話、無線電通信中斷。
9時40分,彌散的霧氣中,炮火準備演變為按照地圖發射的徐進彈幕。與此同時,德軍充分學習了中國人的持續炮兵進攻戰法,一部分炮群開始向英軍二線陣地的支撐點和炮兵陣地。英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倉促間英軍炮兵難以在濃霧中確定射擊目標,炮火還擊的有效性幾乎為零。大霧也造成德軍的步炮協同產生誤差,步兵前進速度跟不上彈幕推進速度,英軍的許多火力支撐點也並未被徐進彈幕摧毀,而德軍的隨進炮兵又不能及時發現這些火力點,造成德軍大量傷亡,推進緩慢。在德軍部隊中,唯有全軍首先采用滲透突擊戰術的第18集團軍,以突擊隊作戰方式迅速挺進。
11時,霧氣消散,德軍航空兵傾巢出動,把英軍航空兵打了個措手不及,完全控製了戰場上的製空權。接著,座艙加厚了鋼板的強擊機登場,向英軍陣地上的機槍巢、炮位掃射、投彈,配合己方步兵快速推進。
戰至日落,德軍17、2集團軍向前整體推進2—4公裏,第18集團軍在英第五集團軍的防禦地段上推進6公裏。
第二天,英第三集團軍在司令官朱利安.賓爵士將軍的指揮下頑強抗擊德第17集團軍的正麵進攻和第2集團軍的側翼進攻,在德軍側翼攻擊速度加快之後,朱利安.賓將軍下令部隊離開康布雷突出部,後撤三公裏。至此,去年康布雷戰役的成果完全還給了德國人。
英第五集團軍在21-23日遭受巨大損失,大量部隊在一線陣地被德軍炮火消耗,側翼部隊和增援部隊也遭到德軍炮火襲擊和攔阻,整個集團軍亂作一團,幾乎失去了有效戰鬥力。若非第一天進攻的大霧幫助,這個集團軍多半就會被德18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側翼殲滅。此時,無法守住陣地的第五集團軍與右鄰的法國第一集團軍之間,出現了一個大約十英裏寬的缺口……(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