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皮卡爾迪地區發起的攻勢在阿夫勒河受挫之後,德軍統帥部並未放棄進攻,很快就於4月9日在佛蘭德地區向英軍發起攻勢。由此,石鏗終於判明了魯登道夫的戰役企圖。
在此之前,石鏗認為德軍發起進攻、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時候有兩種選擇。第一,痛擊尚未從去年下半年的連續戰鬥中緩過氣來的英軍,迫使英軍退守海峽地區,進而圍殲之;第二,進攻皮卡爾迪地區的英、法兩軍結合部,進取巴黎。在阿夫勒戰役結束之前,石鏗一直都認為魯登道夫執行的是第二種選擇。事實證明,德軍的攻擊重點始終都是英軍,德18集團軍的突破純屬意外!
正是18集團軍的意外突破誘惑魯登道夫轉移了注意力,在三月攻勢後期將佛蘭德地區的預備隊調到皮卡爾迪地區增援18集團軍,結果在阿夫勒戰役中丟掉近兩個建製師,攻勢被中國遠征軍阻止在努瓦榮一線。如果單從戰術角度來看,魯登道夫是一位突破戰術大師;而從戰略角度來看,魯登道夫中途改變計劃向巴黎進軍,實際上是錯失了殲滅更多英軍的良機。
蒙蒂迪埃——努瓦榮突出部,占據了德軍太多機動兵力,以至於德軍從4月9日發起的佛蘭德戰役缺乏必要數量的預備隊。德軍前鋒雖然屢屢擊破英軍防線,卻沒有用於擴大突破口的充足預備隊,隻能在突進英軍防線4—10公裏之後停下來,轉入守勢。
總體來看,德軍虛晃一槍的左拳皮卡爾迪攻勢用力太猛,減弱了作為戰略核心的右拳佛蘭德攻勢的力量。到四月下旬,德國第四、第六集團軍發起的攻勢已呈強弩之末,戰線再次陷入陣地戰、塹壕戰的僵局。
皮卡爾迪和佛蘭德兩次攻勢,德軍付出了四十萬人的傷亡代價,未能達成擊敗英軍的戰略目的。協約****付出了五十萬人的傷亡代價,卻成功地將德軍攻勢化解,戰局再次進入塹壕相持態勢。相持,對於得到美國兵力和物資支援的協約****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4月21日,協約****總司令福煦將軍把最新戰報轉到蒂埃裏堡,要求中國遠征軍司令部就此分析,提出協約****下一階段作戰想定。接到任務之後的蔣方震不願意給他的總司令放假了,連續兩個電報拍發出去後,石鏗不得不把“波爾多.中國西南地區戰略物資開發招商引資會”交托給胡惟德老先生和張紹華主持,匆匆帶著隨員、警衛於24日深夜趕回蒂埃裏堡。
蔣方震一見到石鏗,頓時如釋重負,連忙將其拉進作戰室。
參謀部在蔣方震的領導下頗為高效,巨幅地圖上已經標注出最新態勢,幾個重點戰區的沙盤已經製成,生動地再現出佛蘭德地區阿爾芒蒂埃爾、利斯河穀、凱梅爾山地等戰區的詳細戰況。
石鏗掃了一眼沙盤就擺手道:“撤下去,換香巴尼—馬恩地圖,維萊克特雷和夏讓—蒂埃裏堡要詳圖。”
蔣方震急忙解釋:“戰局有變。”
“沒變!”石鏗走到巨幅地圖前,向作戰室裏的參謀們招手道:“都過來看看,有幾個問題要你們回答。”
參謀們圍攏上來,見總司令手右手按在埃納河一線,說:“從德軍發起三月攻勢起到現在,你們是否推斷出魯登道夫的戰略意圖?簡單地說,他是無目的的胡亂進攻還是有針對性的進攻,目的何在?戰局令人眼花繚亂,可戰略意圖的判斷才是核心,唯有把握住核心才不會迷了眼。我們不要被英國人遭遇的慘重損失牽扯住目光,一定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從戰局的蛛絲馬跡中找出德軍的戰略意圖來!”
“報告總司令,參謀長。”參謀部作戰處主任參謀劉長鳴上校立正道:“總司令在去年12月的司令部訓令中推測德軍今年作戰的兩個重點,分別為擊敗英軍和奪取巴黎。從3、4月份的戰局來看,德軍重點已經可以確認為擊敗英軍,迫使英國陸軍力量退出大戰。雖然在皮卡爾迪和佛蘭德兩次戰役中,雖然德軍並未達成目的,卻不能不看到德軍還有力量發起第三、第四次進攻。從英軍現狀來看,如果沒有法軍的增援,必然陷入全線崩潰的境地。目前,法國第六集團軍一部、第十集團軍全部都在佛蘭德英軍陣線後方待命,法國第一、第三集團軍在亞眠—努瓦榮一線與德軍相持。德軍很難在以上兩個地區再次達成突破,如要堅持執行擊敗英軍的戰略意圖,就隻能先行調虎離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