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全線出擊】(1 / 3)

從6月4日開始,貢比涅森林方向的協約****,以夏爾.芒讓將軍的法第十集團軍為主力,在中國第一師的配合下,向蘇瓦鬆方向頻繁地組織起小規模進攻作戰,奪取德軍前哨陣地,調整兩軍之間的態勢。同時,美軍第二師開到貝萊森南緣的進攻準備陣地。

在美軍第二師和法軍第十集團軍之間的維萊科特雷森林後側,馬恩河方麵軍所屬法軍各坦克部隊的坦克,以第八軍為支持組成突擊集群。而CA集團軍所屬坦克則以第六師的形式組成另一個小型的突擊集群。

如此,整個馬恩河戰役的左翼,即夏讓鎮—貢比涅一線五十公裏寬的正麵上,集中了法軍第十集團軍(加強第八軍)、第六集團軍、美軍兩個師、中國軍第一、第三兩個師,共計29個步兵師(實際戰力折合法軍標準為3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擁有兩千一百零三門火炮,一千一百多架飛機和五百輛坦克。參戰法軍裝備有三種坦克,聖夏蒙式重型坦克、施奈德中型坦克和雷諾輕型坦克,在中國第三師的左翼後方和維萊科特雷森林中開辟了兩條森林通道,並構建了兩個大型的中轉陣地。法軍還創造性地準備了載重卡車拖曳平板拖車,可以裝載坦克在森林間的急造公路上實現快速機動。

爭奪製空權的戰鬥相比之下更為激烈,協約****組織了900多架戰鬥驅逐機在地麵高炮部隊的配合下,基本掌握了戰區上空。

對德軍來說,蘇瓦鬆西麵的頻繁戰鬥、美軍在貝萊奧森林南側構築進攻出發陣地、中國第三師在114高地群的堅守、蒂埃裏堡第一道築壘線的戰鬥態勢調整,還有維萊科特雷森林後若隱若現的龐大坦克群,都在證明協約****將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攻勢,目標顯而易見地指向埃納河——馬恩河之間的第7集團軍。

察覺攻勢和有辦法應對是兩碼子事情。這一次,該輪到魯登道夫步兵上將頭疼了。

蘇瓦鬆西麵的戰鬥迫使德軍繼續加強兩翼的防禦力量,而彈藥庫的“意外爆炸”又令布魯瑙的部隊無法對114高地群和蒂埃裏堡發起決定性的進攻。撤退?還是盡快加強第7集團軍的兵力和彈藥補給?這是一個很難作出的決策。

俄國的革命讓陷入經濟困難的德國國內也充斥著革命和反戰的呼聲,那些從東線抽調而來的軍隊中,頗有一部分底層軍官和士兵們沾染了赤色思想。第六軍軍長馮.布魯瑙將軍麾下有四個師是從東線抽調來的,問題在蘇瓦鬆馮.瓦德西將軍的第八軍裏同樣存在。一旦第7集團軍撤退,勢必造成一種戰敗的印象,部隊中的反戰和革命情緒會在頃刻間衝垮軍紀和軍人榮譽的堤防!撤退就等於潰敗!這是魯登道夫麵臨的第一個現實難題。

第二個難題則是戰場態勢帶來的。中國第三師扼守114高地群,德第六軍的6個師在高地群以南——蒂埃裏堡之間,如果撤退,勢必遭到中國遠征軍從114高地和蒂埃裏堡的兩麵夾擊,缺乏炮彈補給的第六軍在野戰地形上,處於撤退狀態時,能抵擋中國人的進攻嗎?很難!目光再轉向北麵一點,看看蘇瓦鬆這個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的情況,法軍在頻頻進攻,一旦德第八軍露出一絲撤退的跡象,法第十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一部將發起排山倒海一般的總攻。法國人有強大的坦克群,行程半徑是六十公裏,作戰狀態行程半徑可達四十公裏,這個數字已經超過維萊科特雷森林——菲斯莫村的距離,也就是說,公路和鐵路線在法軍坦克的一次戰鬥行程範圍之內。

兩個難題決定了撤退的艱難和風險,那麼,加強第7集團軍就成為唯一的選擇。在德軍統帥部的戰役計劃中,就是準備以第7集團軍這個重兵集團占據蒂埃裏堡突出部,吸引協約****重兵來援,在第18集團軍的配合下吃掉貢比涅的法第六集團軍殘部,拉平亞眠突出部和蒂埃裏堡突出部之間的戰線,從而節約出兵力來投入對蘭斯的迂回包圍戰中。

運氣不好!魯登道夫認為法軍那支炮兵在8公裏的射程範圍內試射,集中第7集團軍彈藥囤積點的事件純屬運氣不好!為此,德軍要依靠一條鐵路從其他戰線上抽出炮彈運到蒂埃裏堡突出部戰場,補足一個戰役基數需要花費一周的時間。這個計算是在不適用炮兵對付協約****的小規模進攻條件下的結果,事實上,補充彈藥需要的時間在半個月左右。須知,德軍發起埃納河攻勢之前,足足準備了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