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忍者文化
來無影去無蹤、恍若鬼神是人們對忍者的印象,更有人把他們說成是已經超越了自然規律的鬥士。這除了藝術的誇張外,更與人們對他們的不了解有關。其實忍者也是人間的戰士,他們與其他戰士的不同大約要源於特有的文化內涵。
一、《萬川集海》與《六韜》
忍術權威著作《萬川集海》中指出:忍術思想的根源來自於中國殷周之際的薑太公呂望,是他首先提出了忍術概念,並寫在了傳世名著《六韜》之中。《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全書是以薑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問話為內容,用一問一答形式寫成的一部兵書。《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篇,每篇又細分數章,一共六十章。
“文韜”十一章,論述先治理國家,民富兵強,同仇敵愾,熟諳敵情,然後再言作戰;“武韜”六章,講如何分析敵情,如何用十二條計謀“文伐”敵國,然後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龍韜”十三章,講如何選將立將,嚴明軍紀,利用天時、地利等,主要強調指揮的謀略與布軍;“虎韜”十二章,講在平原開闊地帶如何作戰,取猛虎八麵威風之勢,先配齊軍需軍備,強其爪牙,然後或列陣,或疾戰;“豹韜”八章,取豹機警迅捷之意,講在山林、水澤、險隘地帶的作戰方法;“犬韜”十章,取犬群而為雄之意,講車兵、騎兵、步卒如何有機地配合,短長相濟,更好地發揮各兵種的特長,為戰爭勝利創造條件。
《六韜》一書強調,統帥軍隊的將領在運用謀略時,要力求做到神秘莫測,讓對方無法理解,如《龍韜》篇中曰:“龍以變化不測言,隱現無常。此韜雖言行軍,事多心計,藏奇隱伏……”
忍者思想大約來源於其中的《陰符》、《陰書》兩篇專題論述,認為確保作戰意圖和作戰行動的隱秘性十分重要,實施巧妙的戰略偽裝,欺騙和迷惑敵人,讓敵人上當。可以先示弱於敵,助長敵人的恃強和驕狂的氣焰,使其走向反麵。書中說:“夫先勝者,先示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後來,孫武、張良、韓信等人相繼對忍術理論進行了完善。這一說法是否真實殊難考證,但孫武的《孫子兵法》備受忍者階級推崇卻是千真萬確的。總之,據《萬川集海》而言,經過上麵這幾人的處理後,忍術基本形成了由權謀、陰陽、技巧等幾部分構成的雛形。
二、《孫子兵法》在日本
早在公元8世紀上葉,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把《孫子兵法》帶回日本,並在軍隊中傳授,從此,《孫子兵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兵法家。不過,《孫子兵法》自初唐傳入日本後一直作為朝廷與兵家的“秘籍”,不向外傳。長期以來,中國兵法在日本被神秘主義色彩所籠罩。
公元11世紀,大江匡房對朝廷秘藏的《孫子兵法》加以整理,成為精通中國兵法的日本大家。1068年,日本著名武將源義家拜大江匡房為師,潛心學習《孫子兵法》,成為名將。他把孫子戰法活用到實踐中,在戰場上屢屢得勝。其後,輾轉傳到甲州武田源氏,從此《孫子兵法》得以在甲州派中流傳、繼承和運用,其後裔武田信玄是其家傳兵法的繼承人,這位戰國時期(15~16世紀)的著名武將非常崇敬孫武,將之奉為無法謀麵的先師。他的案頭總是放著一部《孫子兵法》,視之為珍寶。他所製作的突擊旗,其上繡著援引自《孫子兵法·軍爭篇》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16個大字,所歸納的“風林火山”的戰略表現出了《孫子兵法》常變一體、靜動一元的用兵境界。而對於忍者的使用,武田信玄也是別有心得。
開創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德川家康本人就是甲州派兵法的繼承人。這一運用《孫子兵法》中武田家傳的甲州派兵法因武田信玄之死而中斷,“幸虧有德川家康,才使甲州派兵法得以複生”。由於德川家康是一位善用兵法的統治者,他完成了日本武士百年來的未竟之業,給日本帶來了持久和平。
日本鐮倉幕府後期的著名武將楠木正成熟諳《孫武兵法》,擅長文韜武略,在倒幕戰爭中屢立戰功。他在作戰實踐中,能根據自然條件和自古以來的變化,靈活運用《孫子兵法》中“避實擊虛”、“因敵製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作戰原則,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擊強的戰例,成為名噪一時的戰術家。後人將他的指揮藝術和戰略戰術總結成為《楠木派兵法》,而《楠木派兵法》後來融入了忍術,成為一種作戰意識。
三、修驗道與陰陽道
《萬川集海》中忍術體係的提出,標誌著忍者從“武士”中脫離,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之後再融入“修驗道”和“山伏”的作戰技巧(修驗道是日本宗派名,修驗者為得神驗之法,在山野中苦行修煉,其主旨以修持咒法、證得神驗為本意。日本修驗道行者稱為山伏,有“入法真如之寶山,降伏無明煩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