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誇大的使命32(3 / 3)

被“傳統”拋棄

胡潤被《福布斯》拋棄,坊間有不少的傳說,最多的一個聲音是,《福布斯》過河拆橋。

胡潤是靠排行榜與《福布斯》搭上關係的,他從來就沒有成為過這家美國老牌財經雜誌的正式編輯,他一直是以“中國地區首席調研員”的身份開展活動的。盡管《福布斯》每年要進行十多次的評選和排行,可是進行“年度富豪排行榜”這樣的評比,在全球隻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在美國,另一個就是在中國。很顯然,《福布斯》並沒有想到胡潤真能折騰出這麼大的聲響來,它給胡潤一年的經費隻有區區20萬美元,僅相當於一位資曆不深的海外特派員的年薪而已。

可是,真的鬧到了風生雲起,《福布斯》便有點手忙腳亂了。2002年11月,《福布斯》總編史迪夫·福布斯來南京參加“世界資本論壇”,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在論壇期間他竟會成了眾多記者圍堵的“明星”。史迪夫明顯是感受到了胡潤排行榜在中國的巨大影響力,以及圍繞著排行榜而帶來的正麵以及負麵的效應。據當時的媒體報道:“當被問到中國富豪排行榜的準確性時,這位《福布斯》的掌舵人避開正麵回答,隻是一再地呼籲中國內地的富豪要勇敢地‘亮相’。”

我們問胡潤,史迪夫來中國是不是意味著你的工作得到了福布斯的肯定?胡潤沒有回答。2002年底,胡潤出版由他主編的《福布斯2002年中國百富》一書,而在書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胡潤製造”——而不是“福布斯製造”——的字樣,便讓人有了不安的聯想。胡潤在上海還注冊了一家叫“亞潤智源”的公司,其舉措已看得出有了進退的準備。就在史迪夫離開中國的一周後,福布斯便宣布與香港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在4月推出《福布斯中國版》,而在這個計劃中,厥功至偉、知名度最高的胡潤卻赫然出局。

胡潤為何被拋棄?研究胡潤的出局,是一件很耐人尋味的事,從中可以讀出歐美主流媒體對中國市場的判斷:垂涎三尺,渴望突破,謹小慎微。

誰都看到了中國市場的魅力。具有85年曆史、全球訂戶達115萬的《福布斯》對中國市場窺視已久,跟《財富》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搞財富上海論壇相比,《福布斯》僅以胡潤一人便博得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實在是劍走偏鋒,劃算之極。可是,真的到了進入的關頭,他們卻又選擇了謹慎。

胡潤被中國同化得太快了,他幾乎是以一種“中國人”的方式來開展工作的,他善於利用媒體炒作,善於發現熱點,這位1990年就到過北京的青年人迅速地發現了中國商圈的一個怪現象:這迄今還是一個不需要瞄準就能打死一排獵物的地方,罪惡在陽光下橫行,陰謀被視為奇跡而為人崇拜。在這樣的環境中你需要故作驚人之舉,需要以極端的、隱晦的方式來獲取最大的關注度。

平心而論,如果不是有如此現實的把握,以中國資本市場的灰色,要為富豪排行恐怕還得等上數年。(2003年初,深圳出版的《新財富》曾以自己的方式和特別的勇氣排出中國富豪400強,也是濺起滿天喧囂。其中,溫州兩位企業家,德力西的胡成中與正泰的南存輝的資產竟有10倍之差,僅憑這一條,就讓人對其準確度大生疑竇。)然而,這樣的操作方式和理念,離成熟的商業傳統實在太遠了。在某種意義上,是胡潤——也就是《福布斯》排行榜的暴得盛名嚇壞了《福布斯》。它似乎知道,胡潤的方法可以讓《福布斯》一夜而為中國知,可是要真正在這裏長久生存,則必須回到自己的傳統中去。

那是孟德斯鳩的傳統:以法的精神管理社會、獲取財富;

那是亞當·斯密的傳統:讓交易在陽光下公平進行;

那是普利策的傳統:公信高於一切;

那是杜魯門式的傳統:責任在這裏。

胡潤在東方式的熱鬧中確乎輕視了他“來自的那個傳統”,因為背離,所以他被拋棄。